周易孔子做了什么,孔子对周易的主要贡献
孔子只是为周易做了注释吗
不是。孔夫子不仅解《周易》、注《周易》,同时他在解《周易》、注《周易》的过程中所阐述的观点,也成为了易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夫子老而好易,行则在囊,卧则在席”,可见孔子对《周易》的痴迷程度。《周易》成书之初,语言晦涩难懂,主要用于来理解世间万物,而孔子却把它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进行重新阐释和深化,辅助后人理解,并教人利用自己的道德修养来修身,把《周易》变成了一部哲学书,上升到了哲学和智慧的高度。
孔子在哪里写的易经
您好,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易经的创始人。易经是孔子在公元前6世纪末期撰写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记载了孔子的思想,他把宇宙的变化归结为“八卦”,他认为宇宙的变化是由“八卦”构成的,这就是易经的基本思想。易经的八卦是指“乾”、“坤”、“坎”、“艮”、“震”、“巽”、“离”、“兑”八个卦象,它们代表着宇宙中的八种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孔子认为,通过对这八种变化的研究,可以更
孔子与周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老了也在学周易,那么孔子与周易间有着什么联系呢?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孔子与周易,希望能帮到你。 《周易》介绍 《易经》简述《周易》即《易经》,是我国古代研究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知道人类在社会生产、生产实践活动中权衡利弊、把握得失、决策进退、趋利避害的一部中华 文化 原点。《易经》素以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著称,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文明的基石。《易经》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易经》的传播不仅极大的发展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形成深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在 、经济、 军事 、 科技 、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周易一书,并非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写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 《易传》是经过孔子之后的历代儒家多次修改过的,包括《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大象)、《象下传》(小象)、《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十篇文章。 《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包含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和卦爻辞;“传”的部分包含阐释《周易》经文的十篇专著。经是本体,传是解经的“十翼”,这十篇文章的创作宗旨均在解说“经文”大义,犹如“经”之羽翼,故汉代人合称之为“十翼”。 孔子与《周易》 《易经》与儒家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二者经历了共同的命运。《易经》提出仁义,主张贵民;而孔子主张仁政,反对苛政,提出“苛政猛于虎”。孟子则提出王道,反对霸道,主张“重民轻君”,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易经》主张入世,强调实践,提出不脱离社会,并把人道与天道并重。《易经》善于从宇宙天地中悟“道”,并把象数之规律应用于人类,这些原则皆被儒家所吸取。 《易经》与孔子的思想关系,无论是《易》、《书》、《春秋》,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归——现实。孔子通过这些书籍要表述的对象都是以现实的兴衰、祸福、吉凶为中心探求天道、明了人之道。孔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济世。儒家思想的实质与核心是治国平 天下 的 社会实践 ,其基本内容在《易经》中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大量出现。如《比》卦就是“和合”思想的源头,“比”体现了追求和睦亲善和安定互助的社会环境的理想;《临》卦则阐述了治国安民的具体策略,也是儒家仁政爱民、正身律己、德治教化思想在《易经》中的萌芽。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天命,已不是威严的上天之命,而是顺适的 自然 之年。生命的过程正是走向精神自由的过程,只有懂得了天地之道,才能从心所欲。《易》韦编三绝”是在孔子人生的哪个时期?
相传,在孔子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孔子对周易的主要功绩是
鹤鸣在阴”几句出自专讲礼仪的“中半卦”,本以诗歌形式表现男女相悦唱和,孔夫子却发挥出了君子大人对自己的言行要慎重的宏论。出自“同人卦”的“同人先号眺而后笑”,本讲打仗时先被围后获胜的情景,孔夫子看出了两个人要同一条心,一个鼻孔出气。出自“大过卦”的“藉用白茅”说的是恭谨从事,孔夫子就此认为慎重无过。“谦卦”的“劳谦,君子有终”倒是讲君子大人要谦虚谨慎,勤劳刻苦,孔夫子认为这是敦厚的表现。“就分’的“亢龙,有悔”是占天上的星象,孔夫子却扯到了君子大人脱离民众而孤立。“节卦”的“不出户庭”说的是在家中随便一点,不守礼节,无伤大雅。孔老夫子则发表了“祸从口出”的妙论。“解卦”的“负且乘,致寇至”说的是商人满载而归途中遇到强盗,孔夫子却说是小人越轨招引盗贼。看来,这位圣人君子之中的领袖人物所戴的有色眼镜的颜色过于深了,以至于处处不忘为君子大人的崇尚品德美言几句,不忘贬责小人来烘托君子的高尚伟大。读前人的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本属正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谁能摆脱“有色眼镜”的限制?圣人都不行,你我凡人也一样。但是,读别人的东西,读出了其中没有的东西,应当算是自己的创作了。既然是创作,干脆写自己的,又何必去寻微言大义而大大发挥?《周易》出来以后,历代有众多的人去阐释,其中又有众多的人在阐释时附会上一些本不属于《周易》的内容。这风气,多半与孔老夫子的榜样有关。或后来,《周易》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原来的面目被层层掩盖,难以看清了。
孔子与《周易》究竟有没有关系呢?
孔子以《周易》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合关系为出发点,创立了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比孔子稍前的老子,创立了以道为宇宙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从道出发,主张人要顺应自然,无争于世,返璞归真,培养个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了许多理论生长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经过孟子、荀子和庄子的阐发,形成儒家和道家学说。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最有影响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邬行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行、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统称阴阳家。
他们经历了共同的命运。《易经》提出仁义,主张贵民;而孔子主张仁政,反对苛政,提出“苛政猛于虎”。孟子则提出王道,反对霸道,主张“重民轻君”,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易经》主张入世,强调实践,提出不脱离社会,并把人道与天道并重。《易经》善于从宇宙天地中悟“道”并把象数之规律应用于人类,这些原则皆被儒家所吸取。《易经》与孔子的思想关系,无论是《易》、《书》、《春秋》,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归-现实。
孔子通过这些书籍要表述的对象都是以现实的兴衰、祸福、吉凶为中心探求天道、明了人之道。孔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济世。儒家思想的实质与核心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其基本内容在《易经》中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大量出现。如《比》卦就是“和合”思想的源头,“比”体现了追求和睦亲善和安定互助的社会环境的理想;《临》卦则阐述了治国安民的具体策略,也是儒家仁政爱民、正身律己、德治教化思想在 《易经》中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