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屯兵的地方,比诸葛亮还厉害的谋士

云南这个道观,诸葛亮曾在此屯兵,现为地标建筑,就在昆明市中心_百度知 ...

昆明又被人们称作“春城”,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其知名度特别高,旅游资源也是丰富,是个山水很养人的地方,昆明除了山水好,寺庙和道观也有很多,数量大约有100多座,素有“城南双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的美誉,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多寺之城”,但是在这么多的寺庙和道观当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昆明市东北角的真庆观,它是目前昆明占地最大的一个道观,有2万多平方米,是元代建设而成的,位于昆明市市中心白塔路旁,是昆明市的一个地标建筑。这个道观的建立者还是武当山的一个道士,名为宋披云,最初这里供奉的是真武祖师,名“真武观”,但在明朝时期,这里成为了长春真人刘渊然的居所,此道观因此改名为“真庆观”,并且开始扩建,其扩建完的道观占地面积极大,里面的建筑从元代到清代都有相对应的建筑群,而且保存的都非常完好,整个建筑群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山门、紫微殿和老君殿。 真庆观虽然是道观,但是它整个建筑布局跟普通的道观不一样,在我国其他的道观当中,大多都是以三清殿和玉皇殿作为主殿,然而真庆观却反其道而行,以紫微殿作为主殿,这个紫微殿是在明永乐十七年时建立,满满的明代风格,其顶部还是采用八卦太极图的藻井模式,中间用斗拱支撑,充分表明了我国古代匠人手艺的高明,里面还保有很多艺术价值特别高的绘画、雕塑和艺术品,一进去去,古朴的历史感和神秘的道教文化就迎面而来,很多游客都说这里有一种魅力,让人忍不住想置身于其中慢慢的观赏。 在古书当中也对真庆观的历史做了相应的记载,在《万历通志》当中讲到,在都雷府建立而成之前,这里曾经是诸葛亮屯兵练兵的地方,古时它的名字叫做“汉营”,在汉营内还留下了当时诸葛亮的雕塑,现在来到真庆观,还可看到诸葛亮军队在这里驻扎时所挖凿的古井,之后经过修缮,现在这三眼古井安置在老君殿、火神殿内,感兴趣的也可以去看看。 老君殿就在紫微殿的正后方,是明朝时期,太傅黔国公集资,委托长春真人的弟子修建而成的,其中最有看点的就是在大殿前面有九阶石阶,它上面的石雕栩栩如生,研究价值特别高,是元朝时期留下的,在老君殿内供奉的是道教老子的雕像,多年来香火不断。 真庆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闹市中的神仙净土”,这是一个极高的赞誉,这是真庆观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风俗,就是只要有困难的人来到这里,在道观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都会提供一些帮助,很是良心。在真庆观的东面有一个都雷府,是黔国公带领当时这里的人们募捐建造而成的,主要就是为了纪念雷神,雷神在道教的文化中也是有很高的地位的,在都雷府大门两侧还挂有对联,写着“愿天长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这也是道教文化中教人们行善的思想。 都雷府中还有一个方亭,据说真庆观祖师宋披云羽化升仙后,每一次下凡游玩之时,就会来到这里休息,所以在这个亭子旁边,是禁止大声喧哗的,以免打扰到真人。那么你对这样一个古朴的道观你感兴趣吗?想来这里看一看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谢谢阅读!

北伐时期,有哪位谋士能与诸葛亮媲美吗?

曹魏的确有很多谋士,比如早期的戏志才,还有曹操时代的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还有之后的刘晔、蒋济、司马懿,到晚期的钟会,可谓称得上是谋将济济。

虽然曹魏谋将众多,但是与诸葛亮同场较量的只有司马懿一人而已,曹魏这些著名的谋士大多与诸葛亮不在同一个时代,或者虽然在同一时代,却处于不同的位置,没有同场较量的机会。

比如郭嘉死的时候,诸葛亮同学还没有出山辅佐刘备,所以就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传言,再比如荀彧,荀彧大分部时间在朝廷居中主持,与当时诸葛亮在刘备处的地位非常相似,两个同样身居后方如同萧何一般的丞相是不可能同场较量的。

诸葛亮出山是在公元207年,这一年,北方的曹魏刚刚平定了河北四州,兵峰一度到达辽东乌桓,天下十三州曹魏已据八州,这一年郭嘉病逝,同年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于是有了隆中对,刘备也有整个集团清晰的战略。

诸葛亮辅佐刘备时,是一直被刘备当成自已的萧何的,刘备在前线冲锋陷阵时,就让诸葛亮在后方足兵足粮,此时的诸葛亮大多数时间是在后方默默无闻的展示才华,为刘备筹措粮响、处理内政、制定制度、收取赋税、培养人才、输送兵员等等。

要说诸葛亮是谋士,也太小看诸葛亮了,诸葛亮严格说来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谋士,而是全能型人才,他为刘备提供的计谋也都是战略性的,比如说隆中对,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战略。

刘备活着的时候,无论是汉中之战还是夷陵之战工,诸葛亮都在后方主持工作,没有参与前方的战争,所以轮不到诸葛亮与曹魏谋士的较量,即使是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也只有一次出使东吴的经历,而没有在前线出谋划策的机会。

直到刘备去世后,将蜀汉政权的整个天下,连同自已的儿子刘禅、以及刘备一手建立起来的政权连同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理想,一并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就是在刘备托孤之后掌握了蜀汉的政权。

在诸葛亮掌握政权之后,先是解决了刘备时代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与东吴和好联盟,平定南中及国内的叛乱,再经过几年的休养,终于达到了出兵北伐的实力,从而揭开了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的过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面对曹魏方面的对手主要是曹真和张郃,曹真被诸葛亮的疑兵牵制,张郃则彻底地击败了诸葛亮派到街亭的蜀将马谡,马谡的失败只是自身能力、经验不足,并不是诸葛亮不敌张郃,诸葛亮唯一需要对第一次北伐负责任的就是用了马谡这个人。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面对的是魏国将领郝昭,当时郝昭紧守陈仓城,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猛攻郝昭仅数千兵力镇守的陈仓城,因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让曹真认为还会第二次来,从而加强了陈仓的城防,所以这一次诸葛亮与曹真算是半斤八两,被曹真提前的预判防住了进攻的步伐。

但是话说回来,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不过是为了配合东吴发动的石亭之战,准备仓促,况且又是攻城战,所以诸葛亮没占到便宜,只在撤退时杀了一个王双,双方算是平手。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是拿下了魏国的武都、阴平二郡,没有与魏军发生大规模交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对付的敌人才是司马懿,诸葛亮所代表的蜀汉实力虽然无法与司马懿所代表的曹魏实力相比,但是诸葛亮却是进攻方,以弱击强,深入魏境,与司马懿平生的第一次较量,最终以司马懿的完败而结束。

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孤军深入魏境,引诱司马懿决战,因为曹真的病逝,司马懿才被从荆州前线调到关中前线,成为抵御诸葛亮北伐的魏将,司马懿的风格原本就是雷厉风行、快如闪电的解决敌手,看看司马懿是怎么搞定孟达和辽东的就知道。

可是司马懿怎么也看不透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中的部署,尽管诸葛亮多次引诱,不惜以自断粮道引诱司马懿决战,诸葛亮越是露出破绽,司马懿越是不敢战,但最终因为第一次交锋,同样也是因为魏军将领视司马懿畏蜀如畏虎,才让司马懿最终放手一搏,与诸葛亮进行主力对决。

结果显而易见,司马懿完败,这也是天下无敌的司马懿一生中唯一一次失败,被诸葛亮砍了魏军三千颗首级,俘获了角弩、玄铠各三千多张,这对司马懿来说,绝对是人生中最惨败的一次失败。

如果诸葛亮与司马懿两军对战,比谋略和带兵作战能力,司马懿是比不过诸葛亮的,因为结果已经在第次北伐中出现了,至少在当时,司马懿不是诸葛亮在正面战场的对手,如果说当时司马懿都不是对手,那么至少在当时曹魏阵营还健在的谋士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都不能挡住诸葛亮的进攻。

虽然在正面战场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但是司马懿采取了避战消耗的策略,诸葛亮来了不出战,只是据险而守,就消耗诸葛亮的粮食及远道而来的物资,无论诸葛亮使出什么样的手段,司马懿就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不出战。

最终诸葛亮因为常年操劳,病逝于北伐与司马懿对峙的军中,时年54岁。

如果仅仅以谋略的角度来评价诸葛亮在三国中的谋士地位的话,诸葛亮并不能算三国最强的谋士,但至少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所有谋士中能够排到前五。

一个优秀的谋士,是以他提出谋略的成功度来评论的,如果这个谋士提出的谋略每次都能成功,那么这个谋士绝对是一个优秀的谋士,从这个角度来看,曹魏阵营的贾诩、郭嘉、荀攸等人的谋略应该强于诸葛亮。

诸葛亮这个人为人太过谨慎和正派,也让诸葛亮的谋士排名降低,像贾诩、郭嘉、荀攸等人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只要能取得胜利的谋略,他们都会提出来,而诸葛亮正是因为个人性格的原因,才在谋略方面没有排到第一。

但是,除了谋略,诸葛亮在多项能力上排名第一,比如治国能力、内政能力、治军能力都是排名第一的。

五丈原在哪个省?(孔明去世的地方)

五丈原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太白山北麓的宝鸡岐山县五丈原镇,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胜迹累累,远近闻名。五丈原为何名为“五丈”,其说法有三:一说此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仅五丈;二说秦二世西巡至此时,原头曾刮起五丈尘柱大风;三说原高五十余丈,原称五十丈原,口口相传,简成了五丈原。五丈原主要胜迹是诸葛庙(武侯祠),庙内有匾额、题词、碑记、碑刻、壁画、塑像等。庙外有遗迹如“豁落城”、“诸葛锅”、“棋盘山”、“诸葛泉”、“诸葛田”、“盘盘道”、“魏延城”、“古葫芦峪遗址”石碑等。位置:位于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五丈原位于宝鸡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蔡家坡站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武侯庙现今庙门上是“五丈原诸葛亮庙”竖匾,门廊两侧是“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对联。由山门而入进到第一座院子,东西两侧耸立着钟、鼓楼,左右对称,相互呼应。由此往里,步入宽敞典雅的献殿。献殿左右墙壁上,保留着清代的彩色壁画,分别绘着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内容,形象逼真,神采飞扬,不失为我国传统壁画中的上乘。东墙壁下,镶嵌着0.7米见方的青石40块,上刻岳飞所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龙飞凤舞,气势磅礴,与诸葛之文一起被称为“两绝碑”。“两绝碑”使人一进门就感受到一股凛烈之气。正殿3间,左右各有1间陪殿。正殿中间安放着诸葛孔明的泥塑彩色坐像,纶巾羽扇,仪态端庄,犹如仍在此处运筹帷幄。两边是姜维、杨仪、关兴、张苞、王平、廖化塑像。庙内有诸葛亮衣冠冢,冢旁有一落星亭,亭内有一石,青褐色,表面凹凸不平,相传是诸葛亮逝世时天上陨落的将星。五丈原东麓至今有落星湾、星落坡地名,据传此石即从彼处移来。今天的五丈原除历史遗迹外,还因建设而形成了一些新的景致,其中最为游客称道的是斜峪关水库的“亚洲第一土石高坝”。此坝高114米,人望之不禁目弦,汽车也需多次盘折才能上去。登上坝顶,俯视着脚下这片古战场和万顷碧水,你一定会惊叹这里的沧桑巨变,深感这里是一个游览的佳境。

比诸葛亮还厉害,隐忍数十载,夺了曹魏天下的谋臣是谁?

谈及三国,不免想到的是那层出不穷的各路谋士,蜀中诸葛亮,袁绍军团的田丰,大魏的鬼才奉孝,简直数不胜数。若论其高低,小编认为,在这里说个三天三夜,恐怕也说不完了。不过若论最会审时度势,独善其身的谋者,我想就非要司马仲达,司马懿莫属了。司马懿,字仲达,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内善朝政,外挡强兵。他为曹魏创建的新政,加速了曹魏的经济发展,又多次执兵阻御诸葛亮的来犯。可谓是文武兼备,一世鬼才。司马懿师从胡昭。早年因与同郡的周生等人结怨,胡昭知道后立刻涉险寻找,在崤山渑池之间找到周生一行,请求他们放过司马懿,周生开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诚意最终还是感动了他,救下司马懿。司马懿不同于其他人的是,他善隐忍。在曹操执权期间,因为郭嘉荀彧等人的存在,司马懿深知自己即使出仕,也绝不会得到曹操的用。便多次装病为由,婉拒曹操的征辟。后被曹操发现小伎俩后,便立刻出仕,足见早年的司马懿对人心掌控就极其之强。而曹丕称帝,就应该是司马懿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了。他从幕后走向台前,于内助曹丕掌朝政,大力发展国内经济,深知战争的长久在于后方经济的支持。而后曹睿上位,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最大的展现。孙权也曾如此评价司马懿,称他,“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1)可见一斑。诸葛亮北伐中原,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士气正盛。而且相比川蜀,大魏则是地域辽阔。只需坚守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单谈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劳民伤财,而司马懿只需修缮城墙,休养生息。相比之下,司马懿就更加目光长远一些。最后,司马懿确实将诸葛亮熬死了。司马懿在曹魏中期虽也权势滔天,却懂得韬光养晦之道。他深知为臣之道,最忌讳功高盖主。曾在最显赫之时,多次从高位隐退,打消曹魏执掌者对他的猜忌。就有言这么评价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2)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也可以说是慧眼识珠了。他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最为典型的就邓艾了,土地改革的重要执行者。又在士族子弟之中,收得钟繇之子钟会,打开了他在朝堂广泛的地位。为日后的司马王朝,打了坚实的基础。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完胜曹爽,最终夺得了曹操的天下。

诸葛亮北伐走的现在的什么路

北伐曹魏,统原,统一全国,是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最终目标。当时诸葛亮设想兵分二路,一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宛城)、洛(洛阳)”,一路由“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直趋长安。但在诸葛亮北伐之时,荆州已为东吴所有,所以剩下的进军路线就只有出秦川一条了。 诸葛亮北伐曹魏,先后五次,另有一次是曹军南下,属防御战。蜀后主(刘禅)建兴四年(226年),曹魏的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继位,称魏明帝。诸葛亮认为,曹魏政权的更迭,新君刚立,是北伐的一个有利机会,于是在建兴五年(227年),率蜀军北驻汉中。临出发时,上疏后主,以时局艰难,劝诚和提醒刘禅,并对治国理政,作了安排,史称这个上疏为《前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伐。为了迷惑魏大将军曹真的主力部 队,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今陕西眉县南)取郡城(今陕西眉县北),并遣赵云、邓芝率一支人马为疑兵,据箕谷(今陕西裹城北),佯作进攻郿城,自己则率主力突然向西北攻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由于多年努力训练,蜀军士气旺盛,阵容整齐,北代进展顺利,曹魏所属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今甘肃甘谷东南)、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三郡都叛魏响应诸葛亮,魏天水将领姜维也投向诸慕亮。诸葛亮的进攻和得手,一时震动关中,使曹魏政权十分惊恐,魏明帝急忙亲自率军西镇长安,派大将张郃率军阻止诸葛亮。诸葛亮出祁山,屯兵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命马谡为前锋,王平为副将,督诸军与张郃战于街亭(今甘肃秦安县附近)。 马谡好发高论,本不可大用,诸葛亮却错用了他。结果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节度,拒听王平的劝止,弃城不守,上山扎营。张郃乘机把蜀军围困于山上,断其水源。蜀军缺水,军心动摇,在曹军的进攻下溃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退兵,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被魏军夺回,第一次北伐失败。为了严肃纲纪,以利再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请自降三级 在这年冬天,诸葛亮又率军,发动了第二次北伐曹魏之战。蜀军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曹魏已有准备,魏将郝昭凭险据守,历时20多天。由于蜀国多山,蜀道艰险,这时军粮供应不上,诸葛亮再次被迫退军,并于归途中设伏杀跟后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仅以此结束。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领兵欲击陈式,诸葛亮即亲自出兵建威(今甘肃西和北)。郭淮退兵,蜀军遂取武都、阴平二郡。第三次北伐以取得局部胜利结束。建兴八年(230年),曹魏采取主动行动,发兵进攻汉中。诸葛亮急调两万援军阻击。后因雨路阻,魏军退回。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出师,再围祁山。鉴于蜀道山多路险,以前的北伐多因军粮运送困难而受严重影响,诸葛亮为解决这个难题,发明了一种适合山道的叫“木牛”的运粮车,向前方运粮。魏明帝闻祁山被围,忙派足智善算的司马懿迎击。诸葛亮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包围祁山,自率主力东上寻找司马懿决战。两军相遇于上邦(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司马懿深知蜀军的粮食供应仍很困难,有意避免决战,扎营坚守,拖延时日。诸葛亮随即改变策略,伴装退兵,诱敌出战。司马懿谨慎尾随,但不主动出击。魏军中一些将领多次请战,均遭司马懿拒绝。 魏军中有人认笑司马懿“畏蜀如虎”。司马懿无奈,只好派大将张郃出战,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蜀军击败,损失3000多人。魏军上当吃亏后再也不敢恋战,而诸葛亮也因此无法消灭司马懿的魏军主力。双方相持月余,蜀军粮食供应日益困难,负责运粮的蜀国大臣李严,既疏于职守,又怕承当罪责,就假传后主旨意,要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只好再次退兵。司马懿料定蜀军因粮尽撤退,不是计策,就派大将张郃追赶。诸葛亮抓住时机,于回军途中,在木门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设伏射杀了张郃,迫使魏军退去。第四次北伐结束。 此后,诸葛亮暂时停止北伐行动,“休士劝农”,让士兵歌息练武;同时加强农业生产,积蓄粮食。建兴十二年(234年),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北伐。这年春天,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口。此前,派使赴东吴,约孙权在东面呼应,出兵攻魏。不久,蜀军攻占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与魏大将司马懿对诗于渭水。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因军粮不继而造成中途退兵的情况,诸葛亮又发明了“流马”车运送粮食,同时抽出一部分士卒分杂在渭水沿岸百姓中,进行屯田。魏军方面,则仍坚守不战,以待蜀军粮尽疲惫。这年五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但主力在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失利,导致全线撤退。蜀、吴夹击的计划落空。蜀魏在渭水对峙了100多日。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临终前,诸葛亮决定撤军,并对撤军作了部署。诸葛亮死后,蜀军依嘱,整军从容而退。司马懿不知诸葛亮已死,只紧追而不敢战,蜀军故作回军反击,司马懿怕中计,不敢再追。及蜀军安全撤退毕,蜀国才宣告诸葛亮病死。时民间百姓流传笑话说:“死诸葛亮吓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以蜀国地小人寡的有限力量,能够对当时实力最雄厚的曹魏主动发起攻击,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勿庸置疑的。

诸葛亮为什么会死在五丈原,五丈原在什么地方?

提起五丈原这个地名,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进行最后一次北伐,最终因为积劳成疾病死在了这里。正因为这个缘故,使得五丈原这个地名变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可是,五丈原到底是在什么地方?诸葛亮为什么会被困在这里,既不能前进,也愿不后退,最终只能心力憔悴地含恨而死呢?

首先,咱们先来看一下五丈原特殊的地理位置

一、五丈原的地理位置

长安城坐落在关中平原上,北边是黄土高原,南边是秦岭,中间又有渭水横穿而过,形成了一个"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八百里秦川。因此,在长安的南侧环绕着许多地势高耸的山原,比如白鹿原、鸿固原、乐游原、五丈原等等。

五丈原的地理位置

从蜀国的汉中到魏国的长安,中间隔着一条绵长的秦岭山脉。想要从汉中穿过秦岭到达长安,自古以来只有4条路线可以选择,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这4条道路虽然都可以直达关中,但由于要穿越秦岭,所以每一条都是崎岖凶险,非常难以行军。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五丈原,正好就是位于褒斜道(又称斜谷)的最北侧的出口位置。

五丈原南靠秦岭,北依渭河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五丈原坐落在秦岭以北的山麓地带,它的北边就是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东边则是渭河的一条支流——石头河。所以,五丈原恰恰处于斜谷的出口位置,并且被南边的秦岭、北边的渭水和东边的石头河三面环绕,形成了一个军事上的封闭空间。

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正是从关中出发,兵出斜谷,最终抵达了五丈原这个地方。实际上,从五丈原到长安城只有200多里地的距离,当时诸葛亮屯兵在这里,距离他心心念念想要攻克的长安城已经非常的近了。

五丈原风光

那么,这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为什么要走斜谷这条路线呢?

二、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

说起诸葛亮的北伐,我们通常会说他"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只进行了5次北伐,其中只有三次走的是祁山方向,另外两次中,一次是走的陈仓道,一次是走的斜谷。

所谓的祁山方向,实际上是避开秦岭的四条崎岖山道,从祁山古道转一个大弯,然后从陇西方向自西向东进入关中平原。从地图可以看出,这样行军虽然绕了一个大大的远路,但是却避开了秦岭4条崎岖的山道,利于大军的行进和后方粮草的补给。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路线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没有走祁山,而是选择了兵出斜谷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1.曹魏方面已经加强了祁山方向的戒备;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是从祁山绕道。他在绕道的同时,还安排赵云率领一支部队从斜谷进军,让曹魏误以为这是蜀军的主力。而实际上诸葛亮却声东击西地出现在了祁山附近,把曹魏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只可惜,由于马谡大意失街亭,使得蜀军失去了钳制曹魏援军的战略要地,曹魏援军源源不断的赶来,迫使诸葛亮只能前功尽弃的退回了汉中。

诸葛亮第四、第五次北伐路线

从这次北伐之后,曹魏一方就加大了陇西地区的战略防守力量,并且牢牢把守住了街亭这个隘口。因此,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仍然从祁山出兵,却完全没有讨到太大的便宜。公元234年,已经53岁的诸葛亮自知时日无多,因此抱定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所以选择了从斜谷出兵。

2,这一次出征,诸葛亮做了充分的战略准备

从斜谷出兵最大的短板在于粮草的运输和补给,由于秦岭山路的崎岖,靠马车车轮行进的运粮部队很难高效的通过。

面对第五次北伐,诸葛亮进行了充足的准备。一方面,他在汉中一带实施大规模的劝农政策,鼓励百姓耕种;另一方面,他在斜谷沿线修造了很多粮仓,进行粮草的储备。同时,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也就是一种通过人力推动的木质机械结构,可以实现在山路中的粮草运输。

木牛流马

这些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从斜谷出兵,在确保后方有充足的粮草供应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关中平原,对曹魏实施军事威胁。为了这次北伐,诸葛亮足足筹备了三年的时间,比以往的任何一次北伐都准备充分。可以看出,他想利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时光,为蜀国争取最大的战略优势。

三、蜀军为什么会停驻在五丈原上?

那么,既然诸葛亮准备的如此充分,为什么还会一出斜谷就停滞在了五丈原这个地方呢?原因也包含两点:

首先还是跟五丈原的地理位置有关。 我们刚才说了,五丈原的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背靠秦岭,北面是渭水,东面是石头河,处于一个被山川河流包围的地理空间上。诸葛亮想要向东攻打长安,就必须要设法渡过河流。

魏蜀双方行军路线图

而此时,魏国一方的司马懿早已在渭水沿岸扎下了长长的营垒,以逸待劳的等待蜀军的到来。同时,他还严防诸葛亮偷偷绕道渡河,所以安排大将郭淮沿渭河北岸机动防守,日夜巡视。可以看出,诸葛亮一进关中就遇到了魏军的迎面拦截,双方沿着渭河一带相互对峙,一时之间无法决出胜负。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选择在五丈原驻军。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司马懿的防守策略。司马懿精准地分析到蜀军最大的弱点就是粮草问题和诸葛亮的健康问题,因此时间拖得越久,对蜀军就越不利。基于此,司马懿采取了"坚壁拒守"的战术策略,不管诸葛亮怎么挑衅,他就是坚守不出。诸葛亮为了激对手出战,甚至还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衣服,借此讥讽他是个胆小懦弱的妇人。但即便是这种方式,司马懿仍然无动于衷。

可以想象,当时的诸葛亮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窘境。他想要向前行军,却遭到了司马懿的拦截;他想和司马懿决一死战,而对方又坚守不出;假如绕过司马懿的营垒偷偷渡河,又会在半渡之时遭遇郭淮的截击。

司马懿剧照

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五丈原成为了诸葛亮最终的受困之地,而不是其他的地方。恰恰是由于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战略,导致了他最终无法前进半步的困境。

四、既然无法前进,诸葛亮为何不选择退兵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了,诸葛亮既然无法前进,他的身体又每况愈下,为什么不选择退兵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分析一下诸葛亮当时的心态。在这次出兵之前,诸葛亮已经发起了四次北伐,全部都无功而返。在第五次北伐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就是为了利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在和魏国的战争中占到一些便宜,尽量为蜀汉争取领土和战略上的优势。现在,他又一次出师未捷,面对时间不多的余生,当然心有不甘,不愿意就此退兵。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打魏国呢?双方和平相处不好吗?

关于这个问题,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经表达过自己的心迹,他认为,蜀国只有一州之地,想要和坐拥九个州土地的魏国抗衡,就必须尽快北伐,尽最大可能占据领土上的优势。否则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和蜀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将拉得更大,蜀国的灭亡将会是迟早的事情。

诸葛亮曾说:"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意思是说:我现在伐魏,是以弱对强,胜算不高。但如果不进行北伐,蜀国迟早也要灭亡。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集中力量对魏国发起一次进攻,争取获胜换回一些优势。

这句话总体概括了诸葛亮当时的心态。他打出来"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旗号,以一种近似穷兵黩武的方式连年对曹魏发起北伐,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如果他死了,蜀汉将没有人再可以和魏国周旋,到时候只能面临灭亡的结局。

所以,53岁的诸葛亮受困于五丈原上,虽然无法向前行军,却始终不甘心撤兵。他宁肯选择派士兵在五丈原上屯田开垦,以此来减少后方军粮的损耗,也始终要和司马懿对峙下去。

最终,在234年的八月,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上。而此时,他已经在这里和曹魏对峙了长达一百多天的时间。

结束语:

在《三国演义》的第113回中,当诸葛亮死在五丈原时,罗贯中题写了这样的一句诗:

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

的确,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是在和命斗,和天斗,和一种早已注定了的结局斗。他以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践行着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然而,历史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蜀国和魏国的实力毕竟悬殊,天下统一的大势也不由人力可以阻挡。即便他有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也无法扭转历史车轮的走向。只能留下了一句“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慨叹,永远地回荡于五丈原的山川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