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传的部分,什么是易经易经介绍
易经分为哪几个部分?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易经》的来源
目前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周易》,简称《易》、又称《易经》,主要是经“孔子”及其后来的“崇拜者”重新编纂和整理后所形成的,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甚至被推崇为“儒家”的“血脉”……而在实际上,《易经》不仅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而且还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世界”先哲智慧的结晶,试想——“她”是否不应该被人类世界上任何的“一家一派”所独占?《易经》主要是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一、上部:“经部”,又称“易卦”,主要用于“筮占”,其文字部分主要是对相应“卦象”所象征意义的“解说”和对人情世故……等等,诸多“吉、凶”的“推断”。二、下部:“传部”,即“周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易”的理解和对《易经》“文辞”部分的“不断发挥”或“传承”……如果追寻《易经》的“根本来源”,《史记》中曾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周易》乃周文王所著。但是,古往今来,研究《易》的学者们持有不同观点者大有人在。通过对《老子》和《孙子》的学习……我想,人人都可以依稀发现——在这两位比“孔子”还要早的“古人”对《“一”》的“理解”上……他们与孔子等人所“编纂”的《周易》内容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异同 ”。但是,作为“原始”的《易》,由于成书过于“古老”,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神农”……因此,最早的《“一”经》、《“二”经》、甚至《“三”经》……可能只是一些“符号”……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字”的形成、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易”的理解也在不断地由“一生二、二生三……”逐级地“加深”……再伴随着不同时代爱好《易》的学者们为能幸免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壮举”的《周易》不断赋予了“神秘”的“生命力”……更使得“她”的“价值”越来越“神奇”和“玄妙”……直至被誉为“众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甚至在当今世界还流行着“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易经》”之说。但是,《易经》流传至今,除了从《周易》中可以“零星”地发现有《老子》和《孙子》对“人类龙脉”……独到的“见解”之外,大多却是一些“杂乱无章”、甚至可以说是能“害得”世人陷入“匪夷所思境界”的“古怪文字”和“类似天书”一样的“符号”而已。试想,对于“人类龙脉”以及“易”的内涵……“古人”虽然对“她”进行了“解读”……是否并没能从“全方面”读懂“她”?当然,如果“古人”都不能完全读懂古人的“文章”,就更不用说我一个“现代”的“外行人”了!不过,出于互相交流“心得”为目的,下面,我就结合目前比较流行的《周易》“内容”,再加上《老子》和《孙子》的“内涵”……进一步再去往下“挖掘”深藏在《“易”》“里面”的真髓……这样,兴许就可以使原本充满了神奇色彩的“she”——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理解……使得“龙的传人”都能进一步从“根本上”近距离揭开“she”神秘的面纱……看清“he”本来的面目……使“她”能够连续不断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福音……使每一条“龙”都能早日跳出“不易跳出”的“大海”——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从根本上去深刻理解神话传说中“八仙”穿越大海得“道”升“天”的内涵……举一反三地做到“得易腾飞”……
易经分为哪两个部分?
易经 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易经》的起源
最近对玄学很感兴趣,无意间微信读书推了《张其成讲易经》这本书,这算不算吸引力法则,于是一拍即合,先看懂最本源的才是最快的学习方式。 先来说说《易经》的文化地位,书中用三个唯一来概括。 《易经》是人类轴心时代唯一由符号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500年左右,当时正值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最牛的思想和几乎都是在那个时代诞生的。释加牟尼、孔子、老子、毕达哥拉斯几乎同时登场,之后墨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再然后孟子、庄子、亚里士多德。这一时期,世界的四大文化的经典出了其三,印度文化的《吠陀经》,西方文化的《圣经》,中国乃至亚洲文化的《易经》。最后一个是伊斯兰文化的《古兰经》 《易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儒、道、佛都共同信奉的书。《易经》在儒家被称为五经之首,《易》、《诗》、《书》、《礼》、《春秋》。道家信奉的三玄《道德经》、《庄子》、《易经》。明代大师王阳明也在易学里玩出了心学的思想。《易经》里也有讲因果报应,所以佛教也信奉《易经》。 《易经》是中国科学史上唯一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都产生重要影响的书。 接着来说说《易经》的作者。 传说三皇的伏羲创造了八卦,神农氏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最后是周文王作《周易》,所以也称“三易”。但前两部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是《周易》,那《周易》是如何诞生的呢? 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商纣王暴虐无道,姬昌是商朝末年一个叫周的诸侯国的首领,也叫西伯侯,因为实行仁政被商纣王嫉妒,就为一些小事被囚禁在了一个高台之上。关进去的时候82岁,到89岁才放出来。 西伯侯百无聊赖,就天天观天象地理,用草棍排列图案,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六十四卦。西伯侯推演出六十四后,惊叹它卦蕴含着宇宙万事万物的大规律,便记录了下来。《周易》一部分是经文,叫卦爻辞,一部分是传文,解释经文,其中一部分文字也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写的,成书西周初期,距今有3000年了。 在西伯侯演绎这六十四卦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商纣王得知姬昌在推演,想试探他测的准不准,就派人把他的大儿子伯邑考杀了做成肉汤送过去,西伯侯知道那是他的儿子,但为了保住性命,还是忍痛吃了下去。商纣王一看西伯侯这都算不出来,就放松了警惕,把他给放了,最后商朝覆灭。 除了《易经》本作,孔子也曾经为《易经》著书。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子喜欢读《易经》。有一天孔老夫子突然看懂了,感慨着说:“原来《易经》不是讲算命的,而是讲天命的。”这一年孔子五十岁,于是有五十而知天命的说法。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注解,便有了《易传》一书。 至此,《易经》这本书经过三皇的创作,又经由周文王推演了经文,孔子作传文,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经典悠久的著作之一。易经小知识—如何读懂易经的完整体系!
《易经•说卦》解读完之后,易经体系的大部分内容都介绍过了,但是因为类别较多,且都是文言文,很多朋友觉得杂乱无章,特别是刚开始接触易经的朋友,会觉得无处下手,不知道从哪里读起更合适,现在就来简单梳理下易经的内容体系。 首先要知道,易经有经和传两部分组成,经文分别是《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分内容,因为年代久远,《连山》和《归藏》都已经失传了,现在看到的经文部分都是《周易》的内容,这也就是很多时候也把易经称作《周易》的原因。 其次,易经传的部分,也叫做易经十翼,分别是揭示卦象的《彖传》上下篇;揭示卦辞的《大象》和揭示爻辞的《大象》;阐述乾坤两卦的《文言传》;总体论述易经的《系辞传》上下篇;远古流传下来的易经总论《说卦传》;讲述六十四卦顺序的《序卦传》和讲解六十四卦关系的《杂卦传》。 了解过一些易传的知识后,就可以开始读易经的核心内容六十四卦了。每卦先是卦画,接着是卦名卦辞,后是解释这一卦卦名卦辞的《彖传》,称为为“彖曰”,再接下来是解释释这一卦的卦象的《大象》,为“象曰”,后面是爻辞,每条爻辞之后都附有释爻辞的《小象》,为“象曰”。 这里面乾坤两卦有些特殊,除了常规的卦画、卦名卦辞、爻辞,和解释的《彖传》、《象传》,最后还单独加了《文言传》。 而易经十翼的其他部分,《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总是附在六十四卦之后。这是目前通行的、也是最通俗易懂的易经体系的编次顺序,以这个方式读下来,整个易经体系就能完全覆盖到了!
易经主要有几部分构成
易经由两部分组成:“经”、“传”. “经”是由“卦”、“爻”以及说明卦的“卦辞”,说明爻的“爻辞”构成. “传”也称“十翼”,它包括“象”上下;“彖”上下;“系词”上下;“文言”;“杂卦”;“说卦”;“序卦”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