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说的中产是指什么,八字中产是多少钱
算命里说的中产人士是咋回事
君子做事要分辨是非,该做的事情可以做,不该做的就不要做,当你发达之时,要以救济天下为己任,当你不发达时,完善你自己就好了,做好自己的本分。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那后福指的是什么呢?
信这样,凡事靠自己努力更实际,别乱说什么后福,我经历多少次生死的过程,什么时候有后福,一切都是自己的劳动才创造财富
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
下面的诗,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中产阶级标准,不光是物质,还有精神:我想要的未来 有房子住,不用多大 最好窗外有阳光 早晚有酸奶 一天能吃上苹果或者红提 有锅给我煮汤 偶尔能逛逛公园 一年能陪爸妈几次 有工作,有本,有单反 有书看,有歌听 朋友偶尔奔过来聚一起 偶尔能到处走走 有这样,我觉得很好了 假如 还能再奢侈一点... 房子是和他一起住的 酸奶是他提醒我喝的 苹果红提是他洗好的 汤是换着口味煮 菜也学着做为了给他惊喜的 中秋节,春节或者他们的生日 我们能轮流着陪双方父母的 假如 还能再奢侈一点... 走多远都记得彼此 重要节日能收到意外的惊喜 一座城市奔到另外一座城市相聚 假如 还能再奢侈一点... 一起跑步打球 再好的未来前提都是需要健康的体魄 一起做善事 偶尔买彩票 一起去游乐场 偶尔吃哈根达斯 一起做饭 偶尔一起做面膜 偶尔拿流动资金去旅游 坐在两台电脑转身可见的位置 一起血拼游戏,允许我偶尔耍赖 偶尔出去腐败一顿 偶尔看看电影 如果阳台能养花,必须养点植物 如果没阳台就在院子养点 如果没院子就在电脑旁养仙人掌 如果没电脑就在窗边搁个位置养两盆 假如 能允许再奢侈一点... 有个书房吧 对自己,对将来孩子都很好 然后 那份工作,是自己喜欢的 那个他,是相爱的 说不清楚很多细节 因为这些都是假如 那话很经典: 我有两次生命 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遇见你 对我们来说 漂亮的女人很多,好男人也很多 他们就像橱窗上好看的鞋子 再美再好,都是众人看的 只有合脚耐穿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这里所说的未来 我说是我想要的,不是说我要的 人生充满意外 谁知道那个人在不在 滥情年代 还剩几个在坚持真爱 很多人都说差不多的年龄找个差不多的人就凑合着过 这个是随缘又淡定或者看透了的 也有很多受不住金钱和虚荣的作祟当小三小白脸的 这个是现实的肉食男女 坚持等生命中那个人的 这个是坚不可摧的精神富翁 如果决定在三十岁前嫁掉 这里还有差不多十年奋斗 十年来实现这些臆想 给算命的说,你看看我能活到几岁吧 算命的说,你命好啊,能活到你死掉 是啊是啊,算命的都算不了你的命 男人会用十年拼事业 女人会用十年守爱情 生活永远就是柴米油盐 顶多就多点小资的浪漫而已 哪来那么多八爷晴川 哪来那么多刘德华朱丽倩 其实我们一生有几个十年呢 只是觉得这个年龄很美好 美好到誓言如初雪 时间距离都不算什么 只是觉得 茫茫人海,相爱的概率实在低 该相爱的好好相爱 相守的别轻易离弃 单身的别只是叹气 不要把短暂的辛酸归咎为命不好 不要轻易皱眉哭泣 不要因一次失恋不相信爱情 你相信,它才会存在 你永远都不知道 有多少人在你背后迷恋你的微笑 会有阳光的 面包有了 牛奶也不会远了 噢 我要的未来 想要的未来...算命先生说我是后福。我问他后福是什么意思,他就给我回了那两句...
老年得福,会留给子孙。什么叫中产阶级?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分类: 教育/科学 >> 升学入学 >> 高考 解析: 中产阶级 关于中产阶级的流行定义是这样的: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 就是这样含混的定义,也仍旧有人表示不同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职业(职务)和经济收入,而作家王朔就说,“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社会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中产阶级。”对王朔的定义,当然同意的人就更少。按王朔的说法,中国最大数量的中产阶级应该出现在10来亿安分守己的农民中间,众所周知,中国农民中的大多数,现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中产”,而是温饱和小康。 自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若干年在我国要大力发展中等收入阶层,一些嗅觉灵敏的经济学人就将中等收入阶层与时髦的中产阶级划上了等号。这样的倡论,其作秀成分多过严肃的学术探讨。 一篇文章提出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志:1、年收入20万元以上。2、持有已经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权,至少有希望于近期内上市。3、有度假小屋或别墅以及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跟人合买的也算。4、有丰富的夜生活,不一定是去夜总会或者打麻将,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乐会。5、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国呆过三年以上。6、对一些时髦的文化,如MP3或者彩信均不感兴趣,但对于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对各个国家的古文明有一定知识,特别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识。7、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8、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9、谈话中经常夹杂外语单词,听众不懂再用中文解释。10、着装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文章很有意思,提出的中产标准也很明确,但字里行间,暴露出作者臆淫成分居多。 这几年中产阶级吵得很热闹,但究竟什么是中产阶级?哪些人属于中产阶级?至今没有几个人能够清楚定论。社科院专家陆学艺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农历马年底发表《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报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划分为10大社会阶层。在这份听名字极容易令人联想起 *** 写于1926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陆学艺及其研究小组基本没有提到“中产阶级”这个词,似乎有些讳言。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职业区分中产阶级,存在较多争议,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处长与一般科员、办事员显然就难以相提并论,“重要”机关工作人员如工商局、工作人员,与“一般”机关工作人员如地震局、档案局、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语。同为IT技术人员,一些人可能住别墅开洋车,一些人则只能天天吃泡面挤公共汽车。更多的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倾向以收入作为中产阶级划分的惟一标准或主要标准。但即使大家都以经济收入为标准区分谁是中产阶级,谁不是中产阶级,也仍旧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比如在美国,有人认为凡年均收入在3万美元至10万美元的人群都属于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衡量,美国95%以上的人都应该属于中产阶级。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人年均收入标准应该在2.5万美元至10万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区间的,都可以算是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而论,美国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80%。 在号称中产阶级大本营的美国,区分中产阶级的标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区就更不用提了。拿印度来说,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说法,印度现有中产阶级约3亿人。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级标准的制订和发布者,其发布的印度中产阶级标准是: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对卢比的比价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按此计算,2001年,印度有6000万个家庭已经跃升为中产阶级家庭。以一家5口计算,印度目前有中产阶级3亿人。 以此看来,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是你说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为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非常大。以印度中产阶级的标准而论,倘若户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为中产阶级家庭,700美元按现在我国的比价,也就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左右,分摊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约只有1200元人民币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币。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恐怕连吃口饱饭都成问题,就别提什么“中产”不“中产”了。美国商业部在宣布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十大新崛起市场之一的时候说,印度目前的中产阶级已经达到了1.75亿人左右(比印度有关机构的估计几乎少了一半),在未来,这些印度中产阶级每人至少还要购买一台电视机、一台录音机、一个压力锅、一个吊扇、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他们中2/3的人还要购买一辆轻便摩托车、一台彩电、一个电熨斗、一个食品搅拌器和一台缝纫机;一半以下的人要买一台冰箱……“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消费市场!”在旁人看来,这更像是美国式的黑色幽默。 另外,有数字说,新加坡300万人口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韩国人均年收入约1万美元,都可算是中产阶级,但在韩国,很多人没有房子,且韩国工人人均负债1万美元以上;马来西亚自己估计,马来西亚的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60%,约180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约在1万美元左右。可见标准都不一样。 可资比较的是,2001年美国研究顾问公司曾进行过一项中产阶级生活费调查,以住房费、交通费及娱乐费等作为基准,依据一个年薪10万美元的3人美国家庭在美国底特律的生活开支,比较了全球22个城市的生活指数。 一个3人的美国底特律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人均3.3万多美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美国只是一个中产阶级的起步水平,也就是说顶多只能算是一个美国的下中产,但要在北京达到美国底特律下中产家庭的生活水平,则一年需要78万港币,也就是约80万人民币。这是许多中国家庭一辈子也不敢梦想的一个数字。可见彼也中产,此也中产,彼中产与此中产不可相提并论。 所以,包括 *** 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在内,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有中产,而无“阶级”。 另外一些学者则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莫衷一是。有学者主张,在中国年均收入达到1万至4万人民币的,就可归入中产阶级。年均收入1万元人民币,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大概只够勉强糊口,想买房买车绝无可能,而拥有私人的住房、汽车是中产阶级的两项硬指标。以北京现有的房价水平,年收入1万元,在北京四环旁边买套建筑面积在100平米左右的房子,不吃不喝大概需要50年。 确认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标准不能脱离这个国家的实际发展水平,但也不能随心所欲,为获得一个较好的外部形象,或为了讨领导欢心,随意将标准拔高或降低。中国近20年来,在经济上和社会文化上确实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世界上总体还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水平。根据国外有关机构的研究,一直到2000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5,只有世界高收入水平国家的14%强。依中国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一些专家认为,比较合理的有关国内中产阶级的界定,应该是人均年收入在1万至5万美元左右,也就是8万至40万人民币左右。只有具备这样的收入水平,中国的中产阶级或许才能够具有“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才能够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才能够符合有关中产阶级的一条条硬性或软性的定义,否则的话,中产阶级就只能是“脱贫”或“温饱”的另一个代名词。 中国有多少中产阶级 倘若中国真的有名副其实的中产阶级,那么中国的中产阶级有多少?哪些人群构成了中国的中产阶级人群? 国家城市调查总队于2002年5-7月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采取多相抽样的方式抽取大、中、小城市3997户居民家庭作为有效样本户,进行了中国首次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调查结果截止2002年6月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22.83万元。考虑到这是户均财产总值,这已经是一个比较惊人的数字了,所以,报告一经发表,就引发了众多质疑。然而,更为惊人的数字出现在今年2月,北京市公布,北京城镇居民平均家产达47.5万元,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22.83万元高出1倍有余。这个数字一公布,一时舆论哗然。 数据的真假,其可信度,我们不想讨论。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途径衡量中国到底有多少中产阶级。2003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统计报告,截至2003年2月末,我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达到10.03万亿元。另一组数据,也就是社会上传说的,国内51%的居民储蓄存款集中于20%的少数富裕个人和家庭手中。换句话说,这意味着20%的富裕个人和家庭占有了我国10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中的一半还多。为计算方便,假若我们将每一个存款账户都看做是一个家庭,而每个家庭人数以标准的3口人计算,中国13亿人口,可分为4.3亿个家庭,其中的20%,也就是不到9000万个家庭,拥有国内10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中的5万多亿,户均将近6万元,若其中又有1/3,可归入所谓的中产阶级,则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到不了1亿人,最多也就是几千万人。我们还可以看看另一组数据。有消息说,截止2002年底,北京拥有私家车超过90万辆,如果我们假设每一辆私家车背后都站着一个“中产阶级”,则北京有中产阶级超过90万人。假若全国各省市都达到北京这个水平,全国则有将近3000万人的中产阶级。另外,还有一说,中国目前有1000个亿万富翁,有300万个百万富翁,如果此说可靠,那么就很难相信一些“专家”所乐意张扬的,当前中国中产阶级超过2亿人的说法。事实上,我们相信,中国目前拥有3000万人左右的中产阶级是一个较为可靠的数字。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产阶级,是比较“高标准”的中产阶级,即在经济上,人均年收入达到1至5万美元。众目所睹的事实是,中国中产阶级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少部分城市,只有达到如此收入,才有可能在这些地方买得起一套象样的“中产阶级标准”的商品房,满足中产阶级至少有一套房子,多数有一辆车子的隐性标准。 哪些人构成了中国中产阶级 据国家城市调查总队的调查,目前国内城镇居民的收入标准呈现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有一个说法,当代中国社会最富裕的10类人分别是:1、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2、国有企业承包或租赁经营人员;3、股市上的成功者;4、三资企业的高级员工;5、有技术发明的专利人员;6、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7、部分新经济的CEO;8、部分律师、经纪人和广告人员;9、部分归国人员;10、部分学者、专家。这一说法与国家城市调查总队的调查基本相符,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一“民间传说”的可靠性。中国中产阶级最大量的应该产生于上述10类人群。其中,尤其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私营企业主以及三资企业的高级员工。近年来,随着私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和部分国企的变相私有化,私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中产阶级的制造机。同样,如摩托罗拉等类的跨国公司也都像流水线似地替中国复制着“稀缺”的中产阶级。 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未来,有许多说法。国家信息中心某人士去年在深圳说:“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此人士将其所指的中产阶级,定义为“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其信心之爆棚,令人瞠目,只是不知其讲话的根据何在。著名的美林公司也预测说,未来10年内,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将达到3.5亿。但美国法院去年的一项判决告诉我们,即使是像美林这样的国际公司,有时候为了利益的需要,也是经常会说谎话的。所以,对这样的“悦耳”之言,我们需要两面来听。 中国未来需要更多的中产阶级,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除上述10大富裕人群及一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外,北大教授萧灼基认为,未来中国中产阶层将主要来自以下五类高级人才:其一,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科研人员。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投入到企业中,如果该企业上市,他们就可获得大量的分红。其二,金融证券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是指现行体制内的从业人员,而是指民营、外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其三,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如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这些人的收入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将会大大提高。其四,外资企业中的中国中高层人员。在北京,已经有了所谓的“首代”阶层,即外国公司在中国的首席代表,他们与国外同类人员同工同酬,又享受国内的低廉消费。其五,一部分私营企业家。另外,股市的一些股民也有可能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提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形成足够大的中产阶层的五条标准,一,城市化率是否达到七成以上;二,“白领”社会劳动力是否大于或至少持平于“蓝领”;三,恩格尔系数是否平均降到了0.3以下;四,基尼系数是否控制并保持在0.25至0.30之间;五,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否达到12年以上。
中产家庭是什么意思
关于中产阶级的流行定义是这样的】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 就是这样含混的定义,也仍旧有人表示不同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职业(职务)和经济收入,而作家王朔就说,“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社会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中产阶级。”对王朔的定义,当然同意的人就更少。按王朔的说法,中国最大数量的中产阶级应该出现在10来亿安分守己的农民中间,众所周知,中国农民中的大多数,现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中产”,而是温饱和小康。 自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若干年在我国要大力发展中等收入阶层,一些嗅觉灵敏的经济学人就将中等收入阶层与时髦的中产阶级划上了等号。这样的倡论,其作秀成分多过严肃的学术探讨。 【一篇文章提出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志】·1、年收入20万元以上。·2、持有已经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权,至少有希望于近期内上市。·3、有度假小屋或别墅以及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跟人合买的也算。·4、有丰富的夜生活,不一定是去夜总会或者打麻将,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乐会。·5、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国呆过三年以上。·6、对一些时髦的文化,如MP3或者彩信均不感兴趣,但对于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对各个国家的古文明有一定知识,特别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识。·7、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8、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9、谈话中经常夹杂外语单词,听众不懂再用中文解释。·10、着装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文章很有意思,提出的中产标准也很明确,但字里行间,暴露出作者意淫成分居多。 这几年中产阶级吵得很热闹,但究竟什么是中产阶级?哪些人属于中产阶级?至今没有几个人能够清楚定论。社科院专家陆学艺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农历马年底发表《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报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划分为10大社会阶层。在这份听名字极容易令人联想起毛泽东写于1926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陆学艺及其研究小组基本没有提到“中产阶级”这个词,似乎有些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