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甲辰年,甲辰年是什么年

甲午,甲寅,甲辰分别是哪一年,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甲午年:1894年。事件: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覆灭,大清自此真正有国无海防,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直接导致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加剧殖民化,进而导致1898年戊戌变法的发生甲辰年:1904年。事件:日本俄国在中国的东北爆发战争,清“局外中立”,日本大连旅顺大屠杀,残杀几十万中国人民,俄国在东北边境制造无人区,大搞屠杀,清连最后的尊严也被剥夺。甲寅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麦克马洪同西藏地方签订《西姆拉条约》,制造瓜分西藏,麻烦不断的麦克马洪线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祭拜孔教,暗杀宋教仁等,开始复辟日本进攻准备归还给中国的山东,侵略山东并占据,获得侵略中国的桥头堡

乾隆甲辰年是哪一年?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甲辰年分别是1724年和1784年,按乾隆即位年龄25岁,乾隆甲辰年应该是1784年吧!请多多指教。

康熙戊辰年是哪一年,康熙甲辰年是哪一年

康熙戊辰年是哪一年 星象学与古代学术 星象学在历史上,曾对中国文化的学术领域发生过深刻影响。以下只从史学、经学、文学三方面略加探讨。 在史学方面,星象学的流传可以说离不开史学。在远古以来,史官便与星象家二位一体。到西汉的司马迁,还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筮之间”(《汉书·司马迁传》),将史与星并称,盖二者本为一事。直到唐代,皇家更高天文长官仍称太史令。由此可知星与史的密切关系。 史官既然掌管天文星象之事,便负责记载观星占测的工作,使之成为史书的一部分。早在《左传》《国语》当中已记载了不少星象家及其占星事例,据不完全统计,约有44条星象记事和20多位星象家。相比之下,这些记载在二书中所占的比例不能算小。之所以如此,大概与当时星象家同时即为史官不无关系。 到西汉的司马迁,开始在史书体例中创设专门记载天文星象之学的专章:天官书。以此为滥觞,以后各代正史便一致肯定了这一体例,基本都设置了天文志的专章。正是依靠历代相继沿袭的天文志的 记载,中国古代的星象学才得以在 正史中占得一席之地,诸多星象异变及其占测的资料才得以保存和流传。 反过来讲,历代正史能给予星象学如此地位,也正好说明星象学对于史学具有重要价值。由此可知星象学对史学的影响之深远。 谈到星象学与史学的关系,不能不提到司马迁与他的《天官书》。 司马迁及其天官书,前面已有介绍,这里只论其历史文化上的意义。 司马迁写出《天官书》,除了为中国古代正史开创一个新的体例,使星象学在正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外,还在《天官书》中阐述了“究天人之际”的著名命题。将“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司马迁撰述史学巨著《史记》的根本目的,这不能不说是司马迁将星象学与史学的成功结合,是司马迁对星象学以及史学的重大贡献。 正是由于司马迁这一重要工作,使得古老的星象学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司马迁之前,尽管星象家与史官二位一体,但毕竟还有此疆彼界,分属不同的学术,人们并未注意将此二者结合起来。到司马迁撰述《史记》这种从未有人尝试过的通史时,他能超出前代史官只记载一朝一代史事,编纂各个时期史书的局限,远骗,贯通整个历史,因而能够看出星象学在史学中的应有地位,而给星象学设立席之地,更能在追求人类历史普遍规律(所谓“通古今之变”)的远见卓识中,意识到通过星象学来探究天人之际(即天人关系)的重要性,并更进而看出“通古今之变”与“究天人之际”的关系:“通古今之变”乃是为了终极性地追“究天人之际”,而“究天人之际”又能更高更深地“通古今之变”。 无论是“通古今之变”,还是“究天人之际”,都少不了星象学。星象学是自古及今(指司马迁之今)一直存在的历史文化现象,与历史的进程有息息相关的关系,回顾历史就必然要弄清星象学的兴衰。所以,“通古今之变”少不了星象学的内容。 星象学本身是探讨天上星象的变化与人间事务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学问,虽然它仅局限于具体星象与具体人事的关系上,但毕竟为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即一种终极性追究天人关系的努力提供了基础材料。故“究天人之际”也少不了星象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星象学成了联结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和“究天人之际”两大任务的中间环节。 因此,星象学在司马迁手中与中国古代史学结合起来,为司马迁将中国古代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工具。这就是星象学对中国古代史学发生重大影响的更好例证。 星象学对中国古代经学的影响,可由西汉的董仲舒、京房、刘向、刘歆和东汉的马融等经学家与星象学的关系中看出。 董仲舒治经学,以《春秋公羊传》为主,在解释《春秋》所载的几十次日食及其他星象异变与当时诸侯的关系时,董仲舒坚持公羊学派的意见,发展出一整套以天人为基础的灾异说和天谴说。如前面介绍董仲舒时所提到的几次星象解释,便是反映其观点的好例。 春秋公羊学派在两汉经学中属于今文学派的主干内容之一,是当时立于官学的正统学问。其后的刘向便坚持这一学派的观点,但他的时代已近西汉晚期,他看到外戚专权,皇室衰弱,做为刘汉皇亲的后裔之一,感到有呐喊挽救的责任,便在今文学派的基础上,将之一的《尚书》之中的《洪范》一篇,与五行及星象学结合起来,写成《洪范五行传》,专门讨论历史上的以星象变异为主的各种灾异现象与君主的关系问题。故做为经学家而言,虽与董仲舒同为今文经学派,但其解释历史上的星象异变与君主之关系时,又与董氏有所不同,而以《春秋谷梁传》为主。 刘向的儿子刘歆同样是经学家,但他却 在古文经学派一边,不同意董氏及其父的今文派观点。刘歆更爱好古文经学的《春秋左氏传》,故其解释历史上的星象异变与当时的关系,又与董氏及其父不同。 此三人的解释详见《汉书·五行志》中,此不具述。 刘歆后在王莽纂汉时期甚受重用,尊为国师。又曾为立古文经于学官事与五经博士们争论甚为激烈。因此其学说议论对当时经学实有重大影响。 由于《汉书·五行志》详列了董仲舒、刘向、刘歆三家之说,故当时及后来治经学而言星象灾异者,罔不宗之。更因《汉书》首先开创《五行志》的体例,为后代正史所遵循,故后来无论治经治史还是议政者,均深受三家影响。由此可见星象学对经学之影响。 京房是西汉《易》学。《易》为十三经之首,汉代仅有五经,治《易》经者分为若干派,京房《易》学就是其中影响更大的一派。《汉书·五行志》就在董仲舒、刘向、刘歆之外专列京氏一派的解释,可见他的经学及星象学的地位和影响。 京房的《易》学专讲灾异,而星象异变即古人心目中最主要的灾异。故《汉书·五行志》所引《京房易传》多为讲解星象异变与之关系的内容。直到唐代的《开元占经》,其中仍大量援引京房的各种《易》学著作,足见其《易》学与星象学关系之深,几可谓之星象学的改头换面。 马融是东汉时期最为著名的经学,其学生多达几千人。集两汉经学之大成的郑玄,就是他的学生。马融因经学中必然涉及星象之学(如《易》、《书》、《诗》、《春秋》诸经中,均有 星象的内容),故也深明星象之学,堪称专家。《后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有马融 占星论政的一段上书,看其中的内容,知马融确信天象不虚,又是星占内行。通过这个事例,可以想见东汉时期经学之中的星象学因素的分量。 在东汉时期,经学衍生出一个奇特的变种:纬书之学。纬与经相对而言,意谓的补充性说明。虽然正统的经学家认为纬书内容荒唐,来历不明,根本不能算做经学,但纬书确是当时人们根据经学延伸出来的结果。故虽非正宗经学,亦属经学变种。所以它仍属于古代经学领域的内容之一。 纬书由于不受 正统学派的承认,其后便逐渐散失亡佚。但《开元占经》中尚保存了多达80多种纬书的部分内容。据这些残存的内容看,可以知道纬书中大量搀杂星象学的内容。这也是星象学对东汉经学发生重大影响的例证。 星象学与文学同样关系深远。早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已有不少以星象入诗的句子,比如: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出处。 “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等等。 《诗经》之后的诗文,则更为普遍地涉及星象,说明星象学知识的普及,随便可举出不少例子。 如曹植《办道论》中有“傅说上为辰尾宿,杂岁星降下为东方朔”的句子,这是融有关的星象神话故事入文: 商代贤臣傅说上为尾宿之一星,岁星下凡,变为汉代东方期。 李白也有类似的句子:“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 牵牛、织女星更常为文人引入诗文。比如,南唐李后主诗云: “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 梁武帝亦有诗云: “东飞伯劳西,黄姑织女时相见。” 象此类的句子,在古代诗文中可以说举不胜举,俯仰皆是。 不过,诗文所言星象,毕竟与星象学所言星象不尽相同,这也许是文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古代文人 星象则是普遍现象,所以古代文人为吟诗作赋而编的类书之中,几乎都有日月星象的专类。文人们一般不大关心星象的占验,只不过借用星象的文学特点引入诗文,为其作品增色罢了。 尽管如此,仍有少数文人对星象学颇感兴趣,并用以感叹人生,甚至能用来占测。如前面介绍的韩愈、杜牧、文天样、宋濂就是其例。补入此内容。 这里还可举出两人为例。一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一是清代名诗人吴伟业。 苏轼曾为韩愈《三星行》写过一段文字,表示自己的看法。他说: 吾平生遭口语无数,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吾命在斗间,而退之身宫在焉。今谤吾者或云死,或云。退之之言,良非虚也。乃知退之摩羯为身宫,仆以摩羯为命宫。平生多得谤誉,殆同病也。 由此可见苏轼于星命术之熟。他看到韩愈《三星行》,回顾自己生平遭际,同有横遭口语、多得谤誉之感,而二人身命又相同,又同由星命术领悟到这一点,岂非巧合?岂能不令人感叹?也许是由于这层缘故,苏轼诗文多有星象之句。 如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便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若无对星象的深刻领悟,恐怕难以写出此二句。 苏轼还有一首名为《夜行观星》之诗: 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 大星光相射,小星闹如沸。 天人不相干,嗟彼本何事? 世俗强指摘,一一立名字。 南箕与北斗,乃是家人器。 天亦岂有之?无乃遂自谓。 迫观知何如?远想偶有似。 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 看来此时苏轼尚不相信天人相干的关系,以为星象与人事无涉。所以他说不必为星象而嗟叹。但他又说星象茫不可晓,似乎天人之间又有某种神秘关系,想来想去,无法定夺,只有长叹喟了。 清代诗人吴伟业,也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亦擅长星命术。据说他有十三个女儿,到五十岁时才得一子。在为其子过周岁生日时,有一位以 出名的儒生孙华在坐,吴伟业对孙说: 我儿子将与你同年中举。 到康熙戊辰年,果如其言(见《清稗类抄·方伎类》)。 这个是否真实,已难查考,但吴伟业精通星命恐非虚言。 做为一个诗人,而对星命术感兴趣,这恐怕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癖好:懂点秘术,也算是一种风雅吧。 韩愈等人的事例告诉我们,尽管不很普遍,星象学对于文人仍有一定吸引力,连带文人对于星象的普遍爱好和广泛运用(涉及各种文学体裁:文赋诗词曲、、神话、等),使得星象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仍有一定程度的和不同形式的影响,这是无庸讳言的。 以上就是与康熙戊辰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司马迁的分享。看完康熙甲辰年是哪一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明治甲辰年是哪一年

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 一.大明王朝的缔造者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安徽凤阳人。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的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元朝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称帝,改元洪武,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于1398年,时年71岁。 二.明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 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集团,夺取了明朝,建元,是为明成祖。 1421年,并下令编纂了《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代宗朱祁钰,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对的进攻,迫使瓦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明朝版图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多为一帝一号。故自明朝时,便习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年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 洪武、建文、、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1.明太祖 高皇帝 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1398年在位31年71岁 2.明惠宗 让皇帝 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即位1399年-1402年在位4年26岁 3.明成祖 文皇帝 朱棣(1360-1424) 年号“”。 1403年-1424年在位22年65岁 4.明仁宗 昭皇帝 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1425年在位1年。 5.明宣宗 章皇帝 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 1425年即位1426年-1435年在位11年。 6.明英宗 睿皇帝 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 7.明代宗 景皇帝 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在位9年 。 8.明宪宗 纯皇帝 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1465年-1487年 在位24年 。 9.明孝宗 敬皇帝 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1488年-1505年 在位19年 。 10.明武宗 毅皇帝 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 1505年即位1506年-1521年 在位17年 。 11.明世宗 肃皇帝 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1522年-1566年在位46年 。 12.明穆宗 庄皇帝 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1567年-1572年在位7年 。 13.明神宗 显皇帝 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1573年-1620年 在位48年 。 14.明光宗 贞皇帝 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15.明熹宗 悊皇帝 朱由校 (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1621年-1627年 在位8年。 16.明思宗 烈皇帝 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1628年-1644年在位17年38岁 。 1644年三月十七李自成两路会师城下十九日破城,崇祯帝朱由检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明朝(1368―1644)276年 皇帝年号公元干支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戊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己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庚戌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辛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壬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癸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甲寅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乙卯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1376丙辰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丁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一年1378戊午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二年1379己未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辛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壬戌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六年1383癸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85乙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九年1386丙寅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1387丁卯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二年1389己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1392壬申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1393癸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1395乙亥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九年1396丙子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1399己卯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1400庚辰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三年1401辛巳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1402壬午 明成祖朱棣元年1403癸未 明成祖朱棣二年1404甲申 明成祖朱棣三年1405乙酉 明成祖朱棣四年1406丙戌 明成祖朱棣五年1407丁亥 明成祖朱棣六年1408戊子 明成祖朱棣七年1409己丑 明成祖朱棣八年1410庚寅 明成祖朱棣九年1411辛卯 明成祖朱棣十年1412壬辰 明成祖朱棣十一年1413癸巳 明成祖朱棣十二年1414甲午 明成祖朱棣十三年1415乙未 明成祖朱棣十四年1416丙申 明成祖朱棣十五年1417丁酉 明成祖朱棣十六年1418戊戌 明成祖朱棣十七年1419己亥 明成祖朱棣1420庚子 明成祖朱棣十九年1421辛丑 明成祖朱棣二十年1422壬寅 明成祖朱棣二十一年1423癸卯 明成祖朱棣二十二年1424甲辰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1425乙巳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丙午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二年1427丁未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1428戊申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四年1429己酉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1430庚戌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六年1431辛亥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七年1432壬子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1433癸丑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九年1434甲寅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十年1435乙卯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丙辰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二年1437丁巳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三年1438戊午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四年1439己未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1440庚申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六年1441辛酉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七年1442壬戌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八年1443癸亥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1444甲子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1445乙丑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一年1446丙寅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二年1447丁卯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己巳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1450庚午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二年1451辛未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1452壬申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四年1453癸酉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五年1454甲戌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六年1455乙亥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七年1456丙子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1457丁丑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二年1458戊寅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三年1459己卯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1460庚辰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1461辛巳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六年1462壬午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七年1463癸未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八年1464甲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乙酉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年1466丙戌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三年1467丁亥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四年1468戊子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五年1469己丑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六年1470庚寅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七年1471辛卯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八年1472壬辰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九年1473癸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年1474甲午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1476丙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1477丁酉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五年1479己亥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六年1480庚子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1482壬寅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九年1483癸卯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一年1485乙巳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1488戊申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二年1489己酉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三年1490庚戌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四年1491辛亥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五年1492壬子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六年1493癸丑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七年1494甲寅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八年1495乙卯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九年1496丙辰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年1497丁巳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三年1500庚申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六年1503癸亥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七年1504甲子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1505乙丑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1506丙寅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1507丁卯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1508戊辰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四年1509己巳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五年1510庚午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1511辛未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七年1512壬申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八年1513癸酉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九年1514甲戌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年1515乙亥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三年1518戊寅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五年1520庚辰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1522壬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1523癸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年1524甲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年1525乙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五年1526丙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六年1527丁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七年1528戊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八年1529己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九年1530庚寅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年1531辛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二年1533癸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五年1536丙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39己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二年1543癸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四年1545乙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七年1548戊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1549己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年1551辛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三年1554甲寅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1555乙卯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六年1557丁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1559己未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九年1560庚申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二年1563癸亥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五年1566丙寅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1567丁卯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二年1568戊辰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三年1569己巳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1570庚午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1571辛未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六年1572壬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1573癸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年1574甲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年1575乙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1576丙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五年1577丁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六年1578戊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七年1579己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八年1580庚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九年1581辛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1582壬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二年1584甲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三年1585乙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五年1587丁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90庚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一年1593癸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四年1596丙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五年1597丁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七年1599己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四年16, 06丙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1600庚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年1602壬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三年1605乙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六年1608戊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七年1609己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1610庚戌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九年1611辛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二年1614甲寅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五年1617丁巳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1620庚申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1620庚申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1621辛酉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二年1622壬戌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三年1623癸亥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四年1624甲子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五年1625乙丑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六年1626丙寅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七年1627丁卯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1628戊辰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二年1629己巳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三年1630庚午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四年1631辛未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五年1632壬申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六年1633癸酉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七年1634甲戌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八年1635乙亥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九年1636丙子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年1637丁丑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二年1639己卯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四年1641辛巳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 南明福王朱由菘弘光元年1645乙酉 南明唐王朱韦健隆武元年1645乙酉 南明唐王朱韦健隆武二年1646丙戌 南明唐王朱韦金绍武元年1646丙戌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元年1647丁亥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二年1648戊子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三年1649己丑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四年1650庚寅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五年1651辛卯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六年1652壬辰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七年1653癸巳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八年1654甲午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九年1655乙未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年1656丙申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一年1657丁酉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二年1658戊戌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三年1659己亥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五年1661辛丑 以上就是与明朝甲辰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明朝的分享。看完明治甲辰年是哪一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雍正甲辰年是公元多少年

1724年是18个世纪。 公元1724年是清·雍正2年 农历甲辰年【龙年】 历史: 颁发《圣谕广训》 为了用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约束臣民的行动,雍正二年(1724)二月初二日,雍正帝下令刊刻《圣谕广训》,颁发全国。初,康熙帝曾作"圣谕十六条",自纲常名教之道,至耕桑作息之理,备举要领,作为约束臣民之规范,颁示八旗及直省兵民人等。雍正帝登基之后,考虑以上各条,遵行日久,民或怠慢,宜申告诫,乃译其意,衍其文,对十六条逐加说明,共得万言,名曰《圣谕广训》,并亲为作序。 在序言中,他阐明了颁发的理由,一是要继承圣祖遗愿,二是要提醒百姓成为谨身节用之人,尽除浮薄之陋习,以使风俗醇厚,室家和平。在这本书中,雍正帝采用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臣民,特别是"乡曲小民"灌输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企图进一步控制人们的思想,以稳固"大一统"局面。此书的颁发,采取了下达行政命令的方式,各地定期宣读。 特别对读书人,要求更为严格,作为制度,各府州县学,必须备有此书。雍正三年(1724),进一步规定,凡童生的入学考试,必须会背诵其中的一条,否则不能入学,简直是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授农顶戴 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雍正帝采取了许多措施,授予老农顶带便是其中之一。雍正二年(1724)二月九日,雍正帝下谕各直省督抚,要求所属各州县于每乡选择一两个勤劳俭朴,无过失的老农给以奖赏,以示鼓励。 十一天后,再次下谕,明确规定,所选老农授予八品顶戴,而且每年选举一次。他的目的,是希望在农民中树立起"楷模",以便众人效仿,努力生产,同时也赋予老农督课农民生产的现任,希望起到古代农官的作用。 然而,在各地实际推行中,州县官选择老农,听凭绅衿保举,一些豪民通过贿赂绅衿,邀得中选,而真正勤劳朴实的农民却很难入选。有的老农击鼓升堂,传见农民,俨然一个父母官;有的自称"某县左堂",以八品自命,意欲凌驾于正式官品九品的巡检、未入流的典史之上。雍正帝发现这些问题之后,于雍正七年(1729)正月二十七日下令把冒滥生事的老农革退,另选题补,准许不法老农及保举官员自首,免于追究,否则查出重治不贷。 同时,又把一年一选改为三年一选,以示郑重。由于选期延长,老农顶戴难于得到,贿赂之风更盛。因此,乾隆帝登基后,便把这一制度废弃了。

历史甲辰年发生了什么灾难

白河、洵阳等汉水瀑涨。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甲辰,是年,兴安府属白河、洵阳等汉水瀑涨,洪水入兴安州城。清世宗雍正九年(1731)辛亥,是年,清涧黄河、无定河再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