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精神,周易的核心精神是

易经的精神是什么

有阴必有阳

周易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周易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内容如下:

《周易》是中华民族的元典。《周易》又称《易经》,在中华文化史上一直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包括易经(64卦、384爻)、易传(彖辞、象辞、杂卦、系辞传等解释易经卦辞与爻辞的注释和论述,称为十翼)两部分。其产生应是源于人类忧患意识:自己与内心世界的冲突、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及个人与自然间的冲突。

《周易》所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包含了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和主要信息,道出了以文教化的传统,它通过人对自身的把握,以及对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调谐,以化成天下,使自然世界化成人文世界,这种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贯注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铸成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化之爱。

《周易》之道——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用来表述宇宙本源及无限性的一个概念,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既包括至极之理,又包括时空极限。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易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平等、对立而相依的阴阳两个方面,他们之间的既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是一切事物生灭的根由所在。

具体讲《周易》哲学思想主要有:刚健有为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天道刚健,周而复始,运行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强不息。世界5000年,只有中华文明流传下来,这种坚韧的生命力来自于这点。同时,这个观点,接近创造,应是世界创造思想的源泉。

坤厚载物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博厚,承载万物,品德广大无边。人最重要的就是像大地母亲一样具有博大的爱心。

我们常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胸怀宽广,天地自宽。易家强调人在效法天道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同时,也要效法地道柔顺恬静的宽厚美德,做到刚柔并济、内方外圆。这样才能在纷纭世事面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

生生不息观。生生不息是《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就是变化不已,不断地出现新事物。具体讲有三层含义:一是生而又生,连绵不断(时间);

二是有而又有,丰富多彩(空间);三是新而又新,日新月异(品种)。天地之大德曰生,一方面说明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生不已,孕育万物,同时也告诉我们,天地也有爱心,要珍爱宇宙大自然为我们孕化生命。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说: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张岱年先生认为生就是创造,把传统易的日新观转化为创造观,并提出了知本(万物根本)达至(圆满境界)的新哲学追求,将创造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进一步升化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天人三才观。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天地人三才,圣人仿效天地,展现能力,穷神知化,成就大业。把人同天地相比并,说明人类已认识到自身的伟大,这是人类思想的重大进步。

易经的精髓思想是什么?

易赞《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筮书,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易经》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易经》研究被称为“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易经》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易学史一瞥哲学史家一般把易学发展史分为五个时期,即战国、两汉、晋唐、宋易和清代汉学。这里只笼统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勾勒一个轮廓:1、从伏羲到孔子。从传说伏羲画卦,经文王到孔子,中国哲人通过对筮书《易》的阐释,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司马迁曾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旧说伏羲画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自宋代欧阳修对孔子作《十翼》提出质疑后,越来越多人倾向于认为《十翼》非孔子一人所作,但没有人否定孔子整理、删定并丰富了《易经》,为易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从汉朝到清末,易学研究是在解经的过程中发展,基本上没有超越。在这漫长的两千年中,出现了一批易学大师。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喜、京房、郑玄、荀爽、虞翻,魏晋时期的王弼、韩康伯,唐朝的孔颖达,李鼎怍,宋朝的陈抟(tuan)、邵雍、朱熹,元朝的雷思齐,明朝的薛宣、湛若水、来知德,清朝的王夫之、黄宗羲等 人。孔子以后,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朱熹。今天所见的《易经》文献,即朱熹勘定。3、新时期易学。二十世纪迄今,易学研究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正从低潮走向高潮。五四以来,人们把清王朝的腐败和丧权辱国一并归咎于五千年来的中国文化,甚至充满智慧的文化载体中国文字也因此背上黑锅,直欲废之而后快。激进的青年人高呼孔家店,废除科举,反对读经,提倡白话文的口号,连鲁迅也说过一些过激的言词,对《三坟五典》《河图》《洛书》一概持卑视态度,产生了矫枉过正的副作用,致使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人几乎不知道什么是《四书五经》,出现了严重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断裂。然而,中国古代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既不会因内外野蛮的武力、也不会因愚蠢的行政命令而灰飞烟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内考古学的新发现,如《帛书周易》和汉墓竹简的出土,为当代易学研究提供了前人所未见的新资料。近几年国内外“易经热”的出现,值得关注。原因何在?归根结底,还在于《易经》所具有的科学内涵。《易》的名称《易经》又称《周易》。自汉以来,单是《易经》之名为什么又称《周易》就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周礼大卜》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并称,说明当时三《易》并存。东汉人郑玄说在夏为《连山易》,在商为《归藏易》,在周称《周易》。《连山》意谓“易道象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意谓“易道象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意谓“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唐朝易学大师又说,郑玄论据不足。根据史书,神农一称连山氏,黄帝一称归藏氏,故连山、归藏都是代号,周易因周朝岐阳之地名周而称周易。也就是说,这三易是夏易,商易,周易。文王之后,《连山易》、《归藏易》失传。其实,可能不是失传,而是统一到《周易》里去了。因为其六十四卦基本内容皆同,只是筮法有异。有人说,从龟卜到筮草卜卦方式是历史发展的进步。龟卜只有鬼谋,通过筮草问卜增加了人的因素(所谓人谋)。此外,这也许是重农和保护物种意识的反应。今天,我们把两种说法综合起来便可化解这种争论:《周易》既是无所不包之易,又是在周朝进一步发展之易。“易”字的含义,综合前人解说有三种含义:变易,简易和不易。易字日上月下,象征变化;它的基本原理一阴一阳,至简至明故称简易;这种认为万物皆变的理论是不变的,所以又有不易之意。《易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字:象,数,理。1 “易者,象也”。《系辞》说:“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取象,是圣人仰观俯察的结果。阴阳爻之象,前人有多种解释。有人说象天地,有人说象日月,有人说就是取诸身,乃男女生殖器的之象征,是生命密码。《帛书周易》的出土证明阴阳爻符号是从数字发展而来。因数字表示卦爻时容易出现混乱,后来便抽象为阳“—”和阴“--”这样两个符号来代替奇数偶数。阴阳鱼太极图是后来学者的发明。由阴阳二爻三重演变为八卦,即天地火水风雷山泽等卦象,由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以象取义命名。2 数乃《易经》占筮的根据。《系辞》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she)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le)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ji)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本来天地之数合为五十五,以“成变化行鬼神”,可为什么用四十九,历来说法不一。虽然各有道理,但都没有说清楚。连朱熹也只好说:“盖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及也。”《易经》筮法里的数学神乎其神。数学家从中发现二进制,十进制,奇数偶数,排列组合以及三阶魔方等规律。

易经的精神是什么

有阴必有阳

《周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周易》体现的是周代的哲学意识,它的基本精神方向是以人承天,强调实在本身的未完成性以及人对于实在的参与性。《周易》对于实在的理解完全建立在阴阳观念上。阴阳在《周易》主要不是两种气体,而是隐显或幽明。在《周易》体系中,阴阳构成了实在的根本特征,以阴阳为中心的世界观具有不可测度、未决定性的特征,实在的显现总是具有新奇的面相,不断的自我更新是实在的本性;而且,实在的显现具有时间性的特点.

易经的精髓就是四个字

读懂《易经》,要深入浅出,厚厚的64卦象、卦辞和爻辞,很容易把人拒之门外,我们要懂得拨开表象、化繁为简。《易经》的本质,只有一个字:变。这种变,体现在时势的变化,呈现4种状态:吉、凶、悔、吝。只要我们读懂这4个字,也就懂得了《易经》的精髓。1、《易经》的精髓,是势能的变化。在整个宇宙中,时空的变化,会产生势能。比如说:黄道,是古天文术语,是从地球上看太阳走过一年的路线。星体的轨迹变化,会产生势能的变化。天时地利人和,对人事的影响,体现在时势。《孟子.公孙丑》中记载齐人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做事有聪明才智还不够,还要乘势而为;种庄稼有好的工具还不行,更需要等待农时。这些都是《易经》之用。《易经》是一本讲宇宙变化规律的书,变化的核心,即是势能的变化,体现在2个维度:方向和强弱。2、势能方向上的顺逆,而产生:吉、凶。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图,是宋代以后才有的,宋代以前,《易经》没有太极图。这个太极图,怎么产生的呢?是根据能量的抽象变化,而形象演绎。《易经》讲宇宙中有两股相对应的基本势能变化,即乾阳、坤阴。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也讲同样的东西:“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两仪,就是阴阳。能量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看似无章,其实有序。对“人”这个参照物而言,能量的变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和自己的能量相顺;二是和自己的能量相逆。人和人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顺逆,也有所不同。顺的能量,是顺势,《易经》称之为:吉。逆的能量,是逆势,《易经》称之为:凶。吉,代表结合,合作,团聚等。凶,代表分离,背向,分解等。其实,凶,并不是不好,本意是“冲”,即能量的相逆、相冲。当两股能量相冲时,有时候,会带来阻碍和冲突,但是,也会带来生机和机遇。这种辩证关系,用老子的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普通人,喜欢吉,厌恶凶。真正懂《易经》的人,看待吉凶,是平等的。只是自然规律的变化,势能的变化,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不需要代入太多个人的主观情绪。3、势能变化的强弱,而产生:悔、吝。古人说的中庸精神,最初来自《易经》。中庸,并不是贬义词,在《易经》中,代表中、正的宇宙最佳能量状态。比如说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处于中正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