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朱元璋的命,朱元璋算命
贤妻马皇后如何救太祖朱元璋的
马皇后偷偷地跑进厨房,拿了一块刚刚出锅的热饼,准备送给朱元璋吃,谁知刚出门就撞见了义母,她怕被义母看破,连忙把热饼塞进怀中,热饼烫在胸部的皮肤之上,疼痛难忍――
朱元璋早年寄身寺中,暂做和尚,穷困潦倒,后见郭子兴起兵反元,就投到郭子兴的军中。郭子兴见朱元璋气宇不凡,相貌出众,也十分看重。朱元璋作战勇敢,智勇兼备,打了不少胜仗,郭子兴对他就更加器重。后来郭子兴同夫人张氏谈及朱元璋的军功,张氏说:“朱元璋的才能,我不太了解,但看他的相貌,将来必定有一番作为,应该加以厚恩,使他感恩图报,方肯为我们出力。”郭子兴说:“我已提拔他做队长了。”张氏说:“依我所见,这还不足,听说他已二十五六岁,尚未成家,何不将义女马氏配给他,一可使壮士效诚,二可使女有所归,也算是一举两得之事。”郭子兴思虑了一会儿,觉得不错,就挑了个机会,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当然十分高兴。
马氏不是郭子兴的亲生女儿,而是他收养的义女。在郭子兴微贱的时候曾与宿州的马公结成了生死之交。马公是宿州新丰的豪富,为人慷慨仗义,疏财济贫,天长日久,家业就衰落下去,他的妻子生下一女,不久就病死了。此女从小无人照管,过惯了贫苦的日子。后来,马公杀人复仇,为了避祸,就把女儿寄养在郭子兴的家里,后来郭子兴听说马公客死异乡,就收马氏做义女,加意抚养。好在此女聪慧,郭子兴教她文字,刘氏教她针线,一经指导,无不立会,到了十六岁,既出落得一副好身材,更兼知书达理、勤劳贤惠,可谓秀外慧中。马氏早就听说朱元璋之名,朱元璋也知马氏是郭子兴的义女,二人相互倾慕,婚后十分和睦。
朱元璋做了郭子兴的乘龙快婿,不久就被提升为镇抚,再加上他战功赫赫,大家都尊称他为朱公子。郭子兴见朱元璋威势日重,倒还没有多想,他的两个儿子看了却心怀嫉妒,再加上朱元璋同他们称兄道弟,他俩更觉不满。于是,这弟兄两人密谋想驱除朱元璋。俗语说,疏不间亲,兄弟俩编造谎言,屡屡在郭子兴面前谗毁朱元璋,起初郭子兴不听,但说得多了,郭子兴不免起疑,尤其是郭子兴的性格不够大度,偏怀苛刻,遇事不能明辨,易听人言,所以,郭子兴害怕朱元璋真的擅权自专,将来会危及自己。而这时朱元璋并不知道郭子兴对他已起疑心,在军事会议上还是率而发言,不免有顶撞郭子兴的地方。郭子兴发怒,找了个借口,把他关了起来。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听说了,觉得害死朱元璋的时机已经到来,便偷偷嘱咐膳夫,不要给朱元璋送饭,把他活活饿死。
朱元璋未能回家,马氏便探知了此事。她偷偷地跑进厨房,拿了一块刚刚出锅的热饼,准备送给朱元璋吃,谁知刚出门就撞见了义母,她怕被义母看破,连忙把热饼塞进怀中,热饼烫在皮肤之上,疼痛难忍。马氏一面向义母请安,一面眼睛瞅着别处,脸上也显出很不自然的神情。义母见她神情有异,却偏偏叫住她寻根究底,后来实在烫痛难忍,就伏地大哭,说明了原委。等取出饼来一看,胸乳都被烫烂了。义母了解到这一情况,连忙劝告郭子兴,郭子兴也觉得关禁朱元璋显得过分,两个儿子再加暗害更于情理不容,于是放出了朱元璋,对两个儿子大加训诫。朱元璋知道了马氏揣饼烂胸的事以后,大为感动,尤其是马氏以此打动义母,再由义母说动郭子兴,救出了朱元璋的性命,还能使他恢复原职,朱元璋更觉得马氏德足可敬,才足可佩。
廖永忠:开局如猛虎,收场如死灰,他救过朱元璋,却被第一个杀掉
公元1358年(元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迅速向东扩张,和张士诚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当年十月,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在宜兴击败张士诚,徐达虽然取胜,但却损失一员大将,此人名叫廖永安。
廖永安是朱元璋麾下水军第一人,最擅长水上作战。徐达攻打宜兴的时候,料到张士诚的大军会从太湖逃窜,事先安排廖永安埋伏在太湖。不曾想,廖永安太过勇猛,他追击敌军的速度太快,甩开了徐达的后援。再加上他运气不好,脚下的船只突然搁浅。张士诚麾下的猛将吕珍见廖永安人单力薄,立即掉头活捉了廖永安。就这样,廖永安变成了张士诚的阶下囚。
张士诚久闻廖永安的大名,多次劝降。一方面因为廖永安忠于朱元璋,另一方面因为廖永安的弟弟廖永忠和家眷都在朱元璋麾下,所以,廖永安宁死不降。张士诚无奈,只得将廖永安关押起来,就这样,廖永安被张士诚关押了8年之久。
八年后,也就是1366年七月,朱元璋准备灭掉张士诚的时候,张士诚觉得廖永安已无任何价值,将廖永安杀死。《明史·廖永安传》记载: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追封廖永安为楚国公,享受明朝世代祭祀。
廖永安虽然死了,但廖氏一族并没有泯灭,因为他的弟弟廖永忠还活着 。廖永忠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一员猛将,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可是,洪武八年,廖永忠突然被朱元璋赐死,廖家从此没落。
廖永忠是明朝初年充满谜团的开国将领,同时,他也是朱元璋杀掉的第一位开国名将。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廖永安之弟、明朝德庆侯 廖永忠 。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来认识一个古代名将。
公元1353年,朱元璋脱离岳父郭子兴,带着徐达、汤和等“淮西二十四将”南下定远,开始自立门户,此后,朱元璋先后攻下定远、滁州和和州。这期间,常遇春、李善长、冯胜、邓愈等将领先后加盟朱元璋。接下来,朱元璋开始谋划渡江。
要想渡江,第一需要船只,第二需要水军。朱元璋从江北而来,手里根本没有船。再加上他的部下都出自江北,所以, 当朱元璋放眼望去,他麾下除了吴良、吴桢兄弟俩勉强能打水战外,竟然没有一位纯正意义上的水军将领。 这个时候,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长江北岸的巢湖。
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湖面开阔,大量渔民和江湖好汉靠湖水谋生。元朝末年,巢湖水面上有三伙,第一是以 廖永安、廖永忠 兄弟为首,第二是以 俞廷玉 带着三个儿子( 俞通海 、俞通源、俞通渊)为首,第三是以双刀 赵普胜 为首。
平时,这三伙维持着巢湖水面的平衡,然而,到了元朝末年,庐州(合肥)被南方红巾军将领左君弼占领,因巢湖毗邻庐州,左君弼一直想吃掉巢湖众人。赵普胜率先投奔左君弼,并且帮左君弼攻打廖、俞等人。正好此时朱元璋向巢湖好汉抛来橄榄枝,廖永安派人和俞廷玉商量,二人率领麾下众位将士集体投奔了朱元璋。
笔者注:元朝末年,朱元璋隶属于北方红巾军,名义上归韩林儿领导。而左君弼隶属于南方红巾军,名义上归徐寿辉领导。南、北红巾军只是同名,并不同属。
《明史纪事本末》对这段 历史 记载得比较详细:
廖永安投奔朱元璋,廖永忠也在其中。朱元璋听闻巢湖众将前来投奔,欣喜若狂,直呼:“这是天意啊!”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激动呢?因为当时朱元璋正在谋划渡江,正好手中没有水军,巢湖众将的归来,不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
后来,明朝初年的水军名将,大多出自巢湖派系。当然,朱元璋也没想到,像廖永忠、俞通海这样的巢湖降将,会在今后大放异彩。
廖永安投奔朱元璋的时候,其弟廖永忠已经32岁,但性格豪迈,血气方刚。朱元璋问廖永忠:“你跟着哥哥投奔我,是想要富贵吗?”廖永忠回答:
意思是,我的愿望是为贤明的主君效力,扫平寇乱,名垂青史。
朱元璋听后,觉得廖永忠有大志,便任命廖永忠为副将,全力协助廖永安渡江。
朱元璋命廖永安、廖永忠带领众位将领渡江,先攻下采石矶,然后夺取太平。《明史·廖永安传》记载“ 永安辈操舟若飞,再战,再破元兵,始定渡江策 ” , 可见,廖永安带领的这批巢湖将领,“ 操舟若飞 ”,在长江面上把元朝大军打的丢盔弃甲。
廖永安等巢湖众人离开巢湖,投入更广袤的战场上时,彻底放开了守将,犹如猛虎出山,所向披靡。
作为廖永安的弟弟,廖永忠的能力也不是盖的,《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朱元璋渡江之后,全力攻打集庆(南京),随后靠着巢湖众将攻下镇江、常州、池州等地。在这些战役中,廖永忠都立下大功。
好景不长,三年后,在太湖之战中,廖永忠的哥哥廖永安被张士诚活捉。 因为廖永安是巢湖水军的主心骨,朱元璋失去廖永安,如断了一条臂膀,痛惜不已。 于是,朱元璋召来廖永忠,让廖永忠接替廖永安的职位,率领水军众将。《明史·廖永忠传》云:
兄死弟及,廖永忠之前有兄长的庇护,从此,他成为朱元璋麾下独当一面的水军大将。
1360年,龙湾之战爆发,陈友谅率领大军沿江而下,打算灭掉朱元璋,并且一举攻下南京上游的太平,朱元璋麾下名将 花云 阵亡,南京城内一片骇然。朱元璋最终采纳的计策,用康茂才诈降陈友谅,将陈友谅引入龙湾,用伏兵打败陈友谅。陈友谅兵败后,朱元璋命廖永忠火速率军沿江追击,《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廖永忠带领众将逆流而上,不仅收复了太平,还夺取了陈友谅麾下的重镇安庆。
当时,陈友谅兵败逃往江州(九江),建议朱元璋立即攻打江州,打陈友谅一个措手不及。朱元璋觉得有道理,立即带着廖永忠等人直扑江州。《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江州曾经是徐寿辉的老巢,是陈友谅重点防备的地方,易守难攻。廖永忠急中生智,他在大船的尾部架一座向外延伸的高台,然后用船尾直接冲向江州城墙,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在自己的大船和江州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朱元璋的大军沿着“大桥”直接杀到对方的城墙上,轻而易举攻入城内,攻克了江州城。朱元璋大喜,封廖永忠为 中书省右丞 。
注意,廖永忠被封为中书省右丞,这个时候的中书省左丞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明朝开国公爵李文忠。可见,廖永忠已经跻身于朱元璋最核心的范围,成为朱元璋的亲信。
作为一代枭雄,朱元璋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陈友谅。1363年,朱元璋通过鄱阳湖之战灭掉了陈友谅,从此傲视群雄。
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水上战争,而廖永忠又是朱元璋麾下最著名的水军将领,所以,这场战争中,自然少不了廖永忠的参与。
《明史·廖永忠传》曾评价廖永忠“ 战鄱阳湖,决围殊死战 ”,可见廖永忠出力甚多。鄱阳湖之战持续了60多天,廖永忠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大小战事。而且,在此战中,廖永忠还救过朱元璋一命。《明史》云:
这件事发生在决战前夕,朱元璋调兵遣将冲击陈友谅的大船。陈友谅麾下大将张定边突然杀到朱元璋身边。朱元璋边战边退,不料小船突然搁浅,动弹不得,眼看朱元璋就要被张定边碾压,关键时刻,常遇春和廖永忠驾着小船飞奔而来,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廖永忠则趁机向张定边的大船发起猛攻。结果张定边身中数箭,最终败走。
这一次是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距离死神最近的一次,关键时刻,常遇春和廖永忠救了朱元璋。
第二天,朱元璋决定用火攻,他选了七位水性最好的将领来执行放火任务,而带领大家放火的,就是廖永忠和俞通海。《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廖永忠和俞通海带领7条装满干芦苇的小船,放火直冲陈友谅的舰队。待陈友谅阵中大乱后,廖永忠又带领众人深入敌境,左冲右杀,如入无人之境,陈友谅的大军“ 惊为神 ”,认为廖永忠是天神下凡。后来陈友谅趁乱逃走,中流矢而亡,朱元璋取得胜利。
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战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仅朱元璋一方,阵亡的将领多达50多名。而立功的将领则更多,但相比较而言,廖永忠的功勋绝对名列前茅。《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朱元璋回到南京后,赐给廖永忠“ 功超群将,智迈雄师 ”八个字,“ 功超群将 ”注意说明廖永忠在鄱阳湖之战中的作用。
此战之后,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何真等诸雄都无力和朱元璋相抗,朱元璋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三年后(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猛将攻打张士诚,张士诚被围困在平江(苏州),朱元璋觉得大局已定,便交给廖永忠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让廖永忠去滁州迎回小明王韩林儿。
韩林儿是北方红巾军领袖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发动红巾军起义后,被元朝所杀,韩林儿继承乃父衣钵,继续领导北方红巾军,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便是韩林儿麾下。后来朱元璋自立门户,但名义上仍归韩林儿领导。
换句话说,韩林儿是朱元璋名义上的主子,朱元璋“吴王”的身份,也是韩林儿所封。
正是因为韩林儿身份重要,朱元璋才派廖永忠去接韩林儿来南京,毕竟廖永忠是朱元璋的心腹。让人们想不到的是,廖永忠没能把韩林儿接到南京。《明史》记载:
廖永忠到滁州接到韩林儿后,一路护送到南京附近的瓜步, 结果韩林儿所乘的船倾覆,韩林儿被活活淹死了。
韩林儿之死,疑点重重,被称为 历史 迷案。原因有两点:
其一, 廖永忠是水军出身,他的团队对船只的驾驭能力实属一流,韩林儿所乘之船怎么就翻了?
其二, 即使韩林儿的船只倾覆,以廖永忠的身手,他想从河里救一个人还不是小试牛刀。而且,廖永忠也不是一个人去的,他麾下这么多人,为什么会“眼睁睁”地看着韩林儿溺水而亡呢?
所以,很明显,韩林儿之死,是廖永忠有意为之。 因为韩林儿之死最大的获利者是朱元璋, 因此,关于韩林儿之死,无外乎两种原因:
(一)朱元璋想要为自己称帝扫平障碍,暗中示意廖永忠除掉韩林儿。
(二)朱元璋让韩林儿来南京,另有安排,只是廖永忠揣摩朱元璋之心,决定先斩后奏。
其实,朱元璋虽然心狠,但他是个恩怨分明之人,从之后朱元璋对廖永忠的态度来看, 笔者认为:韩林儿之死,应该是廖永忠“自作聪明”所致。
首先,听闻韩林儿去世后,朱元璋的态度首先是“ 帝以咎永忠 ”,问罪于廖永忠。
其次,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曾说过一句话:
意思是,廖永忠为大明朝立下不世之功,本应该封公爵,但因为他“ 儒生窥朕意 ”,意思是指廖永忠自作聪明,陷朱元璋于不义,因此廖永忠仅仅被封为侯爵(德庆侯)。
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距韩林儿之死已经有5年之久,若朱元璋有意揭过此事,他完全可以不提。但朱元璋仍然记得廖永忠所犯的错误,可见朱元璋对廖永忠的过错耿耿于怀。
所以,虽然韩林儿之死是 历史 公案,但笔者认为,这不是朱元璋的初衷,是廖永忠个人所为。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
公元1367年,由于张士诚死守平江,徐达、常遇春久攻不下,朱元璋派廖永忠从淮东率领水军协助徐达,朱元璋最终诛灭张士诚,也有廖永忠之功。
张士诚灭亡后,朱元璋放眼望去,南方还盘踞着方国珍(浙东)、陈友定(福建)、何真(广东)三大,而北方的元朝更是心头大患。于是,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等人北伐元朝,派汤和南下。考虑到方国珍擅长在海上活动,朱元璋命廖永忠为副将军,随汤和征讨方国珍。
于是,廖永忠和汤和水陆并进,方国珍逃到海上后,被廖永忠劝降。
同年,廖永忠随汤和攻入福建,陈友定而亡。第二年(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廖永忠并没有参加朱元璋的登基大典,他被派往广东,讨伐何真。廖永忠率领朱亮祖等人所向披靡,最终逼何真投降。
廖永忠自从投奔朱元璋以来,在朱元璋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何真等战役中,都有廖永忠的直接参与。因此,洪武元年九月,廖永忠班师回京时,朱元璋命太子朱标亲自出城迎接。《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洪武三年,廖永忠随徐达北征,大胜而归,同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等六人被封为公爵。朱元璋在圣旨中说,以廖永忠之功,足以封公,但当年韩林儿之死实属廖永忠之过,因此封廖永忠为侯爵。《明史·廖永忠传》云:
其实,在朱元璋的心中,廖永忠虽然不完美,但他对廖永忠的能力却一直十分认可。
洪武四年,朱元璋派汤和伐蜀,廖永忠再次成为汤和的副将。当时,蜀地由明玉珍之子明升占领,汤和到达瞿塘关的时候,江水暴涨,汤和稳妥起见,迟迟不敢进军。廖永忠却不畏艰险,率领敢死队突袭敌营,和北路而来的傅友德里应外合,最终平定了蜀地。
班师回朝后,朱元璋大骂汤和胆小怯战,却奖赏了廖永忠和傅友德。廖永忠被朱元璋再次肯定之后,内心逐渐骄奢起来。他在京城新建豪宅,广纳美妾,甚至结交文官,沉浸在荣华富贵之中。
《左传》云: “骄奢淫泆,所自邪也 。 ” 廖永忠不知道,他的危机即将来临。
明朝初年,文臣杨宪曾经红极一时,朱元璋甚至有意培养杨宪为丞相,廖永忠趁机和杨宪交好,希望能够和杨宪沆瀣一气。 后来杨宪犯罪被杀,廖永忠牵涉其中,朱元璋念及廖永忠之功,特地赦免了廖永忠的罪过。廖永忠不但不以为戒,反而更加肆无忌惮。
到了洪武八年,廖永忠终于惹出了滔天大罪,有人举报廖永忠在新建的豪宅里使用龙凤图案,在封建王朝,这是谋逆之罪。朱元璋开始不信,派人暗中调查,结果竟然属实。 这件事意味着廖永忠的性质变了,他不再是小节有问题,而是对朱元璋不忠。 朱元璋怒不可遏,下旨赐死廖永忠。《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就这样,廖永忠成为了明朝众多开国将领中,第一个被朱元璋诛杀的功臣。按大明律,谋逆罪一般都要株连家人,但朱元璋仅仅赐死了廖永忠,并没有为难他的家人。
廖永忠32岁跟随朱元璋,53岁被赐死,跟随朱元璋长达21年,这21年间,他的哥哥被囚敌营8年而亡,廖永忠南征北战,让廖氏一族名震朝堂。但却因一着不慎,家族高光犹如昙花一现。廖永忠被杀后,明朝连续269年都将廖永忠视为逆臣。直到明朝灭亡,南明弘光帝才追封廖永忠为庆国公,算是间接承认了廖永忠的功绩。
朱棣登基后,廖永忠的两个孙子廖铭和廖镛因为是方孝孺的学生,朱棣处死方孝孺后,廖家再次被连累。从此,廖永忠一脉一蹶不振,逐渐淹没在 历史 的泥泞里。
廖永忠是明朝著名的开国功臣,他在朱元璋渡江之前投奔朱元璋,几乎参与了朱元璋所有的大型战斗。
朱元璋渡江时,廖永忠雪中送炭;
朱元璋灭陈友谅时,廖永忠舍生忘死;
朱元璋攻张士诚时,廖永忠锦上添花;
朱元璋北伐时,廖永忠也是参与者。
朱元璋在扫平方国珍、陈友定、何真、明玉珍时,廖永忠更是主将之一。
在明朝初年,廖永忠的功绩虽然不及徐达、常遇春,但却比汤和、冯胜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得此名将,是朱元璋之幸,更是大明之幸。
然而,笔者认为,虽然廖永忠勇猛,但朱元璋对廖永忠的心情却极其复杂,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当年,廖氏兄弟率领巢湖众将投奔朱元璋时,正是朱元璋一筹莫展之时,因此,朱元璋对廖氏兄弟是十分感激的。
第二,廖永安被俘后,廖永忠接替兄长,成为朱元璋麾下独当一面的水军战将,特别是廖永忠在鄱阳湖之战中的表现,让朱元璋欣喜不已,从此,廖永忠跻身于朱元璋的核心团队,成为朱元璋的心腹。
第三,廖永忠在迎接韩林儿返京的事情上,犯了一个自以为是的错误。廖永忠以为,自己替朱元璋除掉韩林儿,为朱元璋扫平登基的障碍,朱元璋必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但是,廖永忠忘了,因为他是朱元璋派去的,不管韩林儿是不是朱元璋所杀,朱元璋都难逃干系。因为廖永忠的自以为是,让朱元璋背负一世骂名。因此,在明朝建立的那两年,朱元璋对廖永忠心有不满。 毕竟,上位者都喜欢下属不打折扣地执行自己的命令,而不喜欢下属有自己的小心思。 这也是廖永忠没有被封为公爵的原因。
第四,从洪武四年开始,朱元璋对廖永忠又重新信任起来,特别是廖永忠在平定巴蜀时的表现,让朱元璋重新认识到廖永忠是一名出色的将领。
第五,只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廖永忠居功自傲,不仅和杨宪勾结,甚至偷偷使用龙凤图案。朱元璋对廖永忠失望至极,将其赐死。但明朝初年的朱元璋还是比较善良的,他念及廖永忠之功,并没有株连其家人。
《明史》评价:
可见,《明史》对廖永忠之死非常惋惜。
《道德经·第九章》中有一句话:
意思是,人在富贵之中,往往容易迷失自我。众人都说朱元璋弑杀功臣,笔者认为,至少廖永忠之死,是罪有应得。换作其他皇帝,廖永忠也很难善终。
“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廖永忠,其功可颂,其果可叹。
朱元璋少年时饿晕在路上,被老婆婆的一碗汤救了命,称帝后是如何报答的...
朱元璋他少年的时候晕倒在路上被老婆婆一碗汤救了命,他当上皇帝之后,其实是把老婆婆接进了宫,让他受到很好的待遇郭子兴救了朱元璋一命,朱元璋如何报答他?农夫与蛇不过如此
朱元璋是传奇帝王不假,朱元璋知恩图报也不假,但你要真以为朱元璋是什么良善之辈,那就太过想当然了。 自古以来,成大事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前,大多都有过一段黑暗的 历史 ,朱元璋这个从 社会 最底层爬起来的千古帝王,自然也不例外。 没有点霸道手段,不要说在元末这样混乱的天下立足,就连在濠州城混口饭吃都难。 朱元璋后半生当皇帝后,对不起的人有很多,许多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都没落得一个好下场,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但朱元璋前半生最对不起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郭子兴。 上篇文章说到朱元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绩,终于得到郭子兴的认可,获封和州总兵,而朱元璋也从一个小头目,混成了领兵一方的将军。 在独领和州之前,朱元璋便已经率众打下了滁州,或许有一些人很奇怪,为什么能单独打下滁州的朱元璋不从郭子兴部独立出来,反而将滁州的3万精兵和地盘拱手让给郭子兴,自己依然在郭子兴手底下当个普通将领呢。 说到这里,还是需要介绍一下元末的天下形势,才能更好的解释这个问题。 元末的第一支反旗是韩山童和刘福通举起来的,这两人也学习陈胜吴广,在正式起兵之前,想尽办法先搞点舆论攻势,制造点热点话题。 但韩山童和陈胜不一样,韩山童虽然也是农民出身,但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他家是白莲教世家,一家几代人都信白莲教。 这个白莲教虽然源于佛教的净土宗,但这个从唐、宋时期就开始在中国大地流传的教派,却跟佛教有很多不同之处。 白莲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为号召,形成了一大批有家室的职业教徒,称白莲道人。因其“在家出家”,不剃发,不穿僧衣,又被称为不剃染道人或有发僧。 白莲教还有一个怪处,这些职业教徒都喜欢搞父死子继的家族式传承,一代传一代,教产和手段就如同一门手艺样,稳定的传承到下一代,所以这些白莲教教徒都很厉害,信仰坚定不说,传播教义的手段也都很高明。 韩山童就出自这样的家庭,所以在鼓动群众方面,还是有点本领的。 白莲教传着传着,内部也不知怎么的传出了“弥勒降生” 的预言,而且这个预言传了很多年,很多教徒对此都深信不疑,更不要说明教也弄出了一个“明王出世” 的说法,这两个预言混到了一起,悄然间增加了预言的可信度。 元末时期,很多百姓都信“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这一套。 公元1351年的时候,韩山童和他的信众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等人看到元末时节,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十分突出,认为时机到了,所以韩山童就打着“明王出世”的口号,给予百姓希望,明王一出世,大家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这样虚假的谎言,却依然有很多人坚信不疑,这并不是当时的老百姓很傻,还不是世道太差了,老百姓的日子太苦了,要是能好好过日子,谁有这闲工夫参加什么教会,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不香吗? 韩山童暗地里策划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舆论攻势,宣传效果十分好,声势闹得很大。 随后,韩山童等人在安徽阜阳聚众3000人举兵起义,结果大会开打一半,官兵来打,韩山童不幸被杀了,刘福通等人带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跑出去后,继续把会开完,喊完口号,定下目标,又重新杀回阜阳,是为红巾军起义。 元末起义军主要分两派,红巾军一系和非红巾军,朱元璋、郭子兴、徐寿辉、明玉珍、陈友谅、刘福通、韩林儿都是红巾军一派,占据浙东的方国珍、占据江浙的张士诚不是红巾军一派的,这些人都是后来趁乱起来的起义军领袖,没啥目标。 都不用分析利弊,光从名字上看,就能看出来想造反还是跟着红巾军干才有前途。 当时元军主力在黄河附近跟韩林儿互相掐架,而郭子兴带着朱元璋这群人,在长江流域的南京、滁州、凤阳这一块活动,小打小闹,也没闹出啥动静。 朱元璋占据滁州的时候,虽然他出力不少,但他的班底依然是郭子兴的部将,就连他自己也依然是靠着郭子兴吃饭的,先不说朱元璋占据滁州后单干,能不能服众,就说滁州这样一块交通闭塞的地盘再加上3万人,给元军塞牙缝都不够。 朱元璋这个人很精明,从不干吃力不讨好的事,也从不把事情做绝了,何时何地都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所以让朱元璋自己单干,独自面对元军的攻势,这很不朱元璋。 脑子活泛的朱元璋早在濠州城的时候,就背着郭子兴偷偷摸摸的跟孙德崖交好,脚踏两只船,也不怪郭子兴的老部下都喜欢打朱元璋的小报告,也实在是朱元璋这个人不老实,屁股不干净。 郭子兴虽然反复猜忌朱元璋,但总体来说,他对朱元璋还是很不错的,把干儿女嫁给他,把朱重八捧成朱公子,又重用朱元璋,把大头兵捧成了总兵,朱元璋有能力不假,但郭子兴对朱元璋也真不错,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朱元璋对郭子兴其实也还算可以,在濠州城营救郭子兴,又将滁州拱手相让,表现的也算有情有义。 结果郭子兴还是因朱元璋而死,而在他死后,朱元璋也将他的家人结果了。 这对岳父、女婿之间的关系,实在是说不清,理还乱。 朱元璋占据和州之后,小日子过得很红火。 和州离长江不远,跟南京也就一江之隔,水路畅通,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粮食很多。 相比之下,之战后一直没缓过劲来的孙德崖就比较凄惨了,部队没粮食了,士兵也都饿得嗷嗷叫,听说朱元璋混得不错,孙德崖就来找朱元璋,想来和州吃顿饱饭,解决一下兄弟们的伙食问题。 朱元璋跟孙德崖的关系还不错,也就答应了。 孙德崖来了和州后,将主力带入和州城内驻扎,也算过了几天好日子,结果朱元璋的老丈人郭子兴闻听朱元璋这个败家玩意,竟然跟自己的死仇孙德崖搞到一起了,气得浑身发抖。 跟敌人拉帮结派,朱元璋的这种行为跟反叛都差不了多少了,所以郭子兴手底下很多人,都说朱元璋反了。 郭子兴尽管十分生气,但他还是愿意信任朱元璋的,也没跟朱元璋通信,郭子兴连夜带着一帮人从滁州出发,快马加鞭的就赶到了和州,他要当面质问朱元璋到底想干什么。 到了和州之后,郭子兴直接杀到朱元璋的房间,坐在主位上,一句话都不说,朱元璋就跪在下首,当时的气氛很严肃,朱元璋也知道坏事了,一句话也不敢多说,就老老实实的跪着。 过了好大一会后, 郭子兴怒气冲冲的冒出一句: “下方是谁!” “总管朱元璋。” 郭子兴大喊:“你知罪吗?你能逃到哪去!” 朱元璋低声回话:“儿女犯罪了,又能逃得到哪里去?家里的事迟早好说,外面的事要紧,得马上办。” 郭子兴问:“什么事?” 朱元璋:“孙德崖在城里,上次在濠州结下了死仇,现在他的人多,处理不好,可能会出事,大人要当心。” 郭子兴还有点不信,但几句话下来,看到朱元璋的态度很好,郭子兴也就把朱元璋打发走办事去了,一个人在屋里喝闷酒。 当夜,孙德崖得知郭子兴来了,他也觉得无趣,想要赶紧离开和州,避开这个仇人。 朱元璋假模假样的劝了几句,探出孙德崖不想开打是真的想走,他立马建议孙德崖为了避免两军冲突,还是尽快安排部队出城为好,让大部队先出城,孙德崖殿后。 孙德崖同意了。 因为孙德崖部队中很多将领都和朱元璋有交情,朱元璋就出城送一送,越送越远,送出几十里路,原本还有说有笑的,突然后方有人上前传话,说是孙德崖和郭子兴在城里打起来了,两帮人火拼在一起,死了很多人,还说孙德崖被郭子兴抓住了。 这些可热闹了。 听到消息后,朱元璋吓得一机灵,赶紧让亲兵耿炳文和吴祯靠近自己,以防意外。 插句题外话,后来朱元璋屠杀开国功臣时,这个耿炳文就是为数不多的能活下来的幸运儿,耿炳文十分擅长防守,地位不高不低,是朱元璋故意留下来给朱允炆用的守将。 朱元璋见势不妙,让亲兵护卫自己,他骑着马就往回跑,结果被孙军用刀拦下来了,还有人抓住了朱元璋坐骑的缰绳,拽着马就把朱元璋拉回来了。 一众将领围上来,都来质问朱元璋这到底是咋回事,有人说朱元璋肯定知情,故意演戏抓了孙德崖,还有人要立马把朱元璋杀掉为孙德崖报仇。 但朱元璋慌忙解释,说自己也不知道,都是误会,都是误会。 结果说着说着,朱元璋找到机会,勒马就往回跑,颇有点亡命之徒的感觉。 孙德崖部队的将领纷纷追赶,射箭的射箭,还有拿枪的去刺朱元璋,跑了十几里,前后也就十分多钟左右,朱元璋又被抓住了,这下可不是座上宾了,成了真真的俘虏。 朱元璋心想这下可完蛋了,自己老丈人恨死孙德崖了,只要孙德崖一死,自己也就离死不远了。 这边孙德崖部队派人去和州喊话,说是抓到朱元璋了,要用朱元璋换孙德崖。 这个时候的郭子兴正逍遥呢,他好不容易把自己的仇人孙德崖抓住了,为了羞辱孙德崖,郭子兴还给孙德崖套上枷锁,让孙德崖陪自己喝酒呢。 按照郭子兴的想法,待会他也要先把孙德崖毒打一顿,好好羞辱一番,然后也扔进地窖里,再把孙德崖杀了。 郭子兴正得意呢,闻听朱元璋被抓了,这可把郭子兴整懵了,十分担忧。 从郭子兴的反应来看,他还是很关心朱元璋的,如果他真的想弄死朱元璋,只要把孙德崖一杀,再借刀杀人,让孙德崖弟弟杀掉朱元璋,两全其美。 但他终究还是放不下朱元璋,最终决定拿孙德崖换朱元璋。 先放谁成了问题,郭子兴和孙德崖两方都有仇,互不信任,最后决定,郭子兴先拿徐达换回朱元璋,再用孙德崖换徐达。 朱元璋到底是平安回来了,而郭子兴的大仇人孙德崖也活了下来,这给郭子兴气得不轻,竟因为这件事气结生病了,孙德崖刚离开没有多久时间,郭子兴就病死了。 有关郭子兴的死因,各类史书记载的都差不多,大致就是郭子兴因为朱元璋被抓,无奈放走孙德崖,导致心情得不到平复,郁郁而终了。 所以说郭子兴因朱元璋而死。 也可以说,在最关键的时刻,郭子兴显露真情,力排众议保护了朱元璋,救了朱元璋的命。 如果再算上朱元璋刚投奔红巾军就差点被守卫当探子砍掉那件事,郭子兴前前后后救了朱元璋两次。 那朱元璋又是如何回报郭子兴的大恩呢? 郭子兴没舍得用在朱元璋身上的借刀杀人,结果反被朱元璋用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唉,这可能就是为什么郭子兴不如朱元璋的原因吧,杀伐果断也好、仁义爱民也好,都比犹犹豫豫要强。 郭子兴死后,郭家军就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军中军务就由郭天叙、张天佑和朱元璋共同执掌,但这支三足鼎,有一只足也实在太粗壮了一些。 由于主将刚死,郭家军害怕这个时候元军来攻打,就想找个靠山,恰巧这个时候红巾军大佬杜遵道派人来商量统一指挥的事。 郭家军一商量就决定让张天佑去亳都一趟,商量一下具体的事务。 不久后,张天佑带着杜遵道的文书回来了,委任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虽然朱元璋名义上排第三,但郭天叙和张天佑哪是朱元璋的对手,郭家军的实际掌控权还是落在了朱元璋手里。 那这个时候朱元璋手里都有哪些谋臣武将呢? 汤和和徐达是朱元璋的儿时玩伴,早在和州的时候,这两人就已经决心依附朱元璋了。 打定远的时候,收服了猛将缪大亨。 去滁州的路上,李善长来投。 行军到定远秒山时,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来投。 打滁州的时候,胡大海带领全家来投奔朱元璋。 打完滁州后,有了侄儿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等亲人的帮助。 在和州的时候,邓愈率领一万多人来投朱元璋,在附近当土匪的常遇春也听说了朱元璋的大名,独身来投。 此外朱元璋身边本就有耿君用、耿炳文父子等人。 看看这些人的名字,哪个不是个顶个的豪杰,徐达、常遇春、邓愈、李善长、冯国用、冯胜等,日后谁不是是震铄古今的名将和大人物,但这些人都愿意在朱元璋账下听令,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朱元璋独特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能可见一斑。 这样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在郭子兴死后,又怎会甘愿臣服于郭天叙和张天佑。 更不要说在滁州城中,郭子兴打压朱元璋时,郭天叙和郭天爵兄弟二人竟然瞎凑热闹,还想用毒酒毒害朱元璋,实在是班门弄斧,不知所谓啊。 郭子兴一死,新仇旧账就要一起算了。 朱元璋打下太平后,元军和地方民兵一起夹击朱元璋,当时来打朱元璋的民兵元帅叫陈埜先,他是当地的一个地主,最痛恨红巾军。 结果陈埜先被朱元璋俘获后,硬是被朱元璋拉着拜了把子,结为兄弟。 之后攻打南京时,陈埜先和他的妻儿老小被扣押在太平,而张天佑则带着陈埜先的兵去攻打南京,结果陈埜先私下命令自己的部队不要出力,在旁边看戏就行。 其实陈埜先的小动作和暗地里传出去的口令,都已经被朱元璋安排的探子捕获了,但朱元璋就是不告诉张天佑,任由张天佑吃了个败仗。 兵败之后,朱元璋顺水推舟干脆放掉陈埜先,让他亲自率领自己的兵和张天佑、郭天叙一起去攻打南京。 朱元璋这个人比较阴险,喜欢用阴招,他心知肚明十分仇恨红巾军的陈埜先,绝不会轻易服软,只是假意投诚,但朱元璋装作不知道,还要演戏,就是为了阴张天佑和郭天叙。 果不其然,陈埜先在攻打南京的时候,叛变了,跟南京守将里应外合,轻轻松松就把郭天叙和张天佑给杀了。 借刀杀人玩得出神入化,实在是高,如果郭子兴有在天之灵看到这一幕后,不知该作何感想。 搞定了郭天旭、张天佑后,郭子兴就剩下一个小儿子郭天爵和一个女儿了,但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彻底掌握了郭家军,郭天爵如果表现良好识时务,说不定朱元璋还会放他一命。 但郭天爵也是一个拎不清的,不太识时务,他总认为朱元璋霸占了郭家的遗产,而这些原本都是自己的,所以郭天爵就开始搞小动作要害朱元璋,但朱元璋是个人精,早就等着郭天爵自己露出马脚,好给自己诛杀他的借口。 公元1357年,郭天爵刚有动作,就直接被朱元璋给砍了。 这可能就叫钓鱼执法吧。 而郭子兴也就剩下一个女儿还活着,朱元璋看着可伶,想到郭子兴曾经对自己这么好,心一软就把郭子兴的小儿女收为妾室了。 至此,郭家军彻底变成了朱家军。 这一年朱元璋29岁, 占南京,手握十万精兵, 北望元大都,意气风发, 气冲天。 (未完待续) 论白手起家,古今中外,我只服朱元璋 (三)攻占和州后,朱元璋为了树立威信,用了个土办法朱元璋遭遇的3次劫难,每次都差点丢掉性命,却因遇贵人化险为夷
朱元璋的一生绝对称得上传奇,从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乞丐,通过自己不懈的奋斗,加上些许的运气,最终坐上皇帝的宝座,敢问还有谁能做出如此成就?成功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其中的艰辛和苦难,只有身处其中方能体会,朱元璋的皇位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换来的。
往事不用再提,人生几多风雨,若是朱元璋听到这句歌词,肯定会潸然泪下。遥想当年,他为了能吃上一口饱饭,每天都要到上山放牛,而这些牛还不是他们家的,而是村里地主的。朱元璋遇到的挫折,非常人所能想象,但有3次遭遇堪称劫难,每次都差点丢掉性命,可谓是九死一生,却因遇贵人而化险为夷。究竟是哪三次劫难呢?
第一次:到皇觉寺当和尚之前
十四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元璋的老家濠州,连续数月没有下雨,发生了持续性的旱灾,几乎是颗粒无收,浮尸遍野。屋漏偏逢连夜雨,旱灾刚缓解一点,又遇到了瘟疫,古代的瘟疫可以说是不治之症。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除了朱元璋和他二哥之外,家人不是饿死就是病死。
把亲人安葬之后,家中连一粒粮食都找不到了,已经苦干眼泪的朱元璋,如果继续留在家中,估计难以生存下去。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朱元璋陷入迷茫,想来想去只或许只有一个人能帮助他,此人就是皇觉寺的和尚高彬,头也不回的前往皇觉寺。高彬收留的朱元璋,至少能管他饭吃,从某方面来说,是他救了朱元璋一命。
第二次:差点被岳父郭子兴处死
在少年时的好友汤和的引荐下,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别的兵卒都是混日子,而朱元璋却与众不同,内心非常有想法,不甘于平庸,始终认为“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论是大战还是小战,朱元璋基本都是冲在最前头,而且从不邀功,如此低调、有能力之人,不被重用就没有天理了。
就这样,朱元璋很快从军营中脱颖而出,不但如愿以偿的当上将军,还娶了老大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即郭子兴的乘龙快婿。随着朱元璋功劳越来越大,老丈人郭子兴就起了疑心,害怕朱元璋把他的位置给代替了,找个理由吧朱元璋关起来,并想除之而后快。马氏多给狱中的朱元璋送饭,并替他求情,最终使得朱元璋逃过此劫。
第三次:鄱阳湖之战命悬一线
陈友谅是朱元璋最强劲的对手,他手下的水军实力强大,而水军恰恰是朱元璋的短板。这一年,陈友谅亲自坐镇,带着十几万水军,决定将朱元璋给灭了,如此便可一统天下。最开始的时候,处于劣势的朱元璋狼狈不堪,接连丢掉了好几个城池,危险向他一步步逼近。
鄱阳湖大战之处,陈友谅大军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压根不是其对手。俗话说怕啥来啥,在一次作战时,朱元璋乘坐的战船搁浅了,在此危急时刻,部将韩成换上朱元璋的衣服,骗过了陈友谅的手下,朱元璋在侍卫的掩护下趁机逃走,韩成却死于敌军之手。高彬、马氏及高彬三人,都是朱元璋的贵人,同时也是他的救命恩人,这或许是冥冥中自有注定吧!
陈德乃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为何最后还是被满门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