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如何讲阴阳,易经中的阴阳之道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3)】——阴阳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3)】——阴阳一、阴阳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在地球上,阴阳的显著表现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这是因为地球自身运动表现为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和与月亮的相对运动两种状态,两种运动关系统一存在地球运动之上,形成阴阳对研究对象不可分割的综合影响。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无法分割。阴阳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图——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理论基础。简单说来,从起源上讲,中华文明就是从阴阳这一基本要素出发并逐步建立和发展的,经过长期对阴阳的不断深入认识,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论,并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引申出一系列涵盖诸领域的阴阳知识,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精神科学等各种范畴。物物皆有阴阳,不可割裂,阴阳必相互依存,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机算机二进位制的0和1,0是阴,1是阳。二、阴阳概述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即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阴阳有四对关系,即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力是维持力,可转化,可变化,并且是永不停歇的运动。星球具有对称性,阴阳具有对称性,越是高能的阴阳体,对称性越高。不对称性的事物,如一阵风,石头,星云团。阴阳的运动一旦停止,万事万物都会散开。阴阳是中国古代先贤创立的哲学范畴。一种本源论(本体论),有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之分。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孔子《易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阴阳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阴阳不测之谓神。天为阳,地为阴。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于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昼为阳,夜为阴。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雷电为阳,雨雪为阴。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雷电既以出见,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也。雷电,阳也。雨雪,阴也。雷出非其时者,是阳不能闭阴,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也;君为阳,臣为阴。阴,臣也。阳,君也。阴阳易位,言君弱而臣强也;夫为阳,妇为阴。玄冕齐戒,鬼神阴阳也。阴阳谓夫妇也;男为阳,女为阴。阴阳配偶,天地之大义也;律为阳,吕为阴。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按阳为律,阴为吕;奇为阳,偶为阴。七岁之阳也,八岁之阴也,七八十五,阴阳之数备;动为阳,静为阴。考其阴阳,以观其诚。阴主静,阳主动,考其阴阳者,察其动静也;开为阳,合为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三、阴阳内涵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阴阳二炁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开始。1.阴阳变化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规律亦确是如此。天之阳炁下降,地之阴炁上升,阴阳二炁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炁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可见,阴阳交感又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感。2.阴阳相倚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3.图解阴阳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意思所在。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四、医学应用易以道阴阳。阴阳五行是易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整体性,然后将整体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健康。中医里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阴阳。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阴证,指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阳证,指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夜间尿多,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亡阴,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汗出如油而热,四肢温和,舌红而干,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而五行相生相克成为中医学调理阴阳平衡的手段。如,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筋”和“目”亦属于木;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中医根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方式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实现人体整体的健康。五、阴阳哲学阴阳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概念。阴阳哲学研究的是天地变化之道,万物运行的法则,生命变化的规律,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生命力的源头。1.阴阳首先表现为同一的。因为不论是阴还是阳,都是从太极转化而来——即太极生两仪,所以其“体”是相同的,都来源于太极,之所以阴阳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是因为其“用”不同而已。阴阳相互依存,如果没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产生,阴是阳存在的肯定,阳是对阴存在的肯定。所以说阴阳是同一的。2.阴阳双方又是相互斗争的相互否定的。因为阴是非阳,阳是非阴。这个概念就像我们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肯定不是植物,植物也肯定不是动物。3.阴阳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阴阳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是太极统一体内部的阴阳斗争,在阴阳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六、现代理念1.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太空、天地的生成和变化。中国古典哲学以及相关都坚定地认为,太空从无极世界产生以后,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又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而这一过程和天地生成过程构成了天地之间的物质循环。”现代物理学研究得到的成果是时空产生以后,基本粒子进一步形成物质粒子原子、分子,然后产生物质,物质之间不断地作用和聚合从而形成星体。这种研究成果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特别是阴阳理论的肯定。2.阴阳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阴阳用来阐述运动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结果。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的影响和作用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也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源动力。没有了阴阳的作用和影响,或者说这个世界阴阳完全中和,就会回归到零时空的无极世界。《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3.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生命属于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一个子集,所以说生命的变化规律必然服从自然的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用生、长、收、藏来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原动力就是阴阳。阴阳之间的影响和作用而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为生发,阴为消杀。所以组成了四象的“生、长、收、藏”。《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阴阳用来说明生命变化形式的“生、长、收、藏”。推动了生命过程的“生、长、化、收、藏”,形成终而复始的运动,这正是五行理论的内容之一。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论是用来解释和落实阴阳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用五行理论来表达的。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4.阴阳理论也是用来阐述人类社会变化的根本规律。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家都是用“神明”来描述生命的生灭现象和能力。其生物也,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为神明。阴阳正是这种生灭现象发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来理解生命现象的。人类社会是属于自然和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同样遵从自然和生命的规律。综上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丁俊贵2023年4月26日

周易占卜到底怎样区分阴阳?

这个问题确实困扰了不少人:阴阳的划分是这样的,简单的为阳,复杂的为阴。比如一个铜板或铁板,一面有字或者花,一面如果是空白,那么空白的为阳,有字或者花的为阴,这和乾坤二卦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说说乾隆通宝,一面是乾隆通宝,一面是满文,满文的为阳,有汉字的为阴。再说说现在的硬币,无论是一元的,五角的,还是一角的,有一元的(也就是说的正面)为阴,有国徽或菊花的(也就是说的反面)为阳。接着讲讲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三个硬币,一个正面(阴),两个反面(阳)(阳),这样的组合是少阴,因为以少的为尊。三个硬币,一个反面(阳),两个正面(阴)(阴),这样的组合叫少阳。三个硬币,三个反面(阳)(阳)(阳),这样的组合叫老阳,因为都是阳。三个硬币,三个正面(阴)(阴)(阴),这样的组合叫老阴,因为都是阴。

简述《易经》中阴阳的内涵

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有四种关系:对立、互成、互化、平衡。比如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1.看下自己的身体:头为阳,四肢为阴。阳是主控的,阴是被动的。一个头,两只手臂,两只腿。2.看看我们的手:大拇指为阳,其它四指为阴。其中,大拇指有两节,而其它四指有三节,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合才能成物。并且,两只手所有指节共28,刚好天空有二十八星宿。而且,缺少大拇指,手基本上就不能用了,比如握菜刀。但缺少其它四指就可以。3.在比如:上和下,上下对立,没有上就没有下,所以阴阳互成。左和右,前和后,男人和女人。没有男人就没有女人的概念,相反亦是如此。再看看男人,男人属阳,男人通常是生硬的、单调的、衣服穿着比较素,这就体现了阳中有阴。那女人呢,女人属阴,而女人是多变的、柔软的、多姿多态的,这就是阴中有阳。等等,细细观察,感悟。

易经风水中什么属阴什么属阳

生者为阳,死者为阴。

易经05-阴阳之道

世上所有的事情,用易经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万物不外乎四个字:自然孕育。 自然的变化就是阴阳之道。阴阳这两个字是孔子加进去的。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系辞》,这两极就是一个阴,一个阳。这里要注意,中国人讲一个就是两个,两个就是一个。他告诉我们这个一里面是含有不同的东西在里面,含有正反,上下,高低,轻重,就是相对的两种。之后很晚很晚,在西方,爱因斯坦把它说出来,叫相对论。 相对论不否认绝对。一切都是有 例外 的。 人到底从哪里来? 西方人说:神创造的。西方的神主宰一切,都是神的子女。所以子女可以叫父亲的名字。 中国人:神明。抬头三尺有神明。让我们明白道理。 《易经·系辞》: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是你自己去了解天理,然后你又顺从自然,你就会得到吉祥。 易经告诉我们,一切一切,都是人想出来的。 人类正是因为有了想象,才有了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分明和创造,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流派。那么《易经》的思想又是谁想出来的呢? 就是伏羲想出来的。 减少你的欲望,你就可以往正当的方面去想,我们把想到的东西叫做天机。 “嗜欲深者天机浅”,今天想买股票,明天想房地产,想半天的人,他的天机是完全没有看到的。 “嗜欲浅者天机深”,伏羲去想的是人类最重要而且是宇宙最高的一个秘密,“万物从哪里来?” 伏羲氏看到太阳从东方起来,然后一直走一直走,从西方下去,他就知道了,天底下有一种力量,把太阳从东方拉起来,然后一直把它往西方掉下去。这个力量,就使得万物都受到它的影响,好像它就是宇宙的根源,如果伏羲氏只想到这里,那只是叫虚拟,因为不切实际的。为什么呢?你看,今天一个太阳出来,明天一个太阳出来,哪有那么多太阳。300多个,就算有那么多的太阳,东方有那么大的地方储存吗?西边同样也要有一个地方存太阳。所以伏羲氏就自己否定了自己。这个对中国人影响很大,人要经常反省。 有一种力量拉上来,有一种力量拉下去,它就产生两种力量的观点,一正一反,一上一下,这两个东西就构成了太极里面的两个重要的元素这一内涵。他想把他的思路表现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可是,那个时候没有文字。伏羲氏把这个力量用一个连续的线来代表,这是很了不起的一种做法。 没有文字,干脆画一个图像,画一个最简单的,今天叫做符合,那时候连符合这个名字也没有,可见都是人想出来。他就画了这么一条线,那时候连笔都没有,他就折了一根树枝,就拿一段,说这个酒代表那个能量,所以一画开天。真实的意义就是一画开天辟地。 当初伏羲氏是用眼睛去观察宇宙万象,然后靠他的想象替我们造出一套系统来,这套系统 的总根源就是一画,叫做太极。一切一切,都是从这样开始的。 伏羲认为既然有一个能量,有一个力量,有一个方向,就有一个相反的方向,就构成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因此他就认为,有一个阴,就有一个阳。有一个阳,就有一个阴。 伏羲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思索很久,终于一画开天地,这一画,就是太极。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从太极中生发出来的。孔子在他作的《十翼》,也就是《易传》中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人们常说的太极生两仪。意思是太极中包含着一正一反两种力量,而这两种力量就是阴阳。那么阴阳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 伏羲氏认为,一就是一,只是有时候一还是二。一根木头你不去动它,它就是一根木头,你把它折断了,它就变成两小段。所以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跟阳,它不是可以分开的,它是有高度配合性。后来他想明白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为他发现把那个树枝一折断就变阴了,那阴把它连接起来又变阳了。 二跟恶很想象的。二就是有二心,就是很可恶。这种观念都是从《易经》来的。 一,你就觉得很愉快。因为大家合在一起,它的力道很强的。同心协力,才有这种一的感觉。 二就开始分了,宇宙有秩序吗? 宇宙看起来很乱,实际上它是条条有理。它是非常有规律,非常有秩序的。乱中有序。 《易经》认为,阴阳是太极生发出来的,而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成阳,阳极成阴,彼此之间是互动合一,密不可分的。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 太极是我们的共性,人再大也不过是个太极,人再小还是一个太极,人人都是太极,甚至于汉字里面每一个字都是太极。一字一太极。开始它会变化的,它里面有阴阳。一个人有时很振奋,有时很沮丧。人有情绪的变化,同一个人,他有不同的情绪,分阴分阳。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所以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可以变成阳,阳可以变成阴。 一个东西它有阴有阳,合起来就叫太极。太极分出去就叫阴阳。所以如果讲一它就是太极,如果讲二它就是阳跟阴。 《易经》给我们的“一内含二”的思维,和西方“二构成一”的认识,使得东西方人的观念有了“生”和 “分”的差异,以致于在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版图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一本万殊的差别。 中国人是人本思想。宇宙之间以人为本,我们这要感谢伏羲,如果不是他,我们很可能走向西方的路,叫做途径。西方人离不开。中国人的信仰是道。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德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不是说道去效法自然,因为道本来就是自然,所以道法自然的“法”就是等于, 道=自然 可当中国人讲等于的时候,含有不等于的意思,这一点是最神奇的。因为除了自然之外,还有一点别的东西在里面,我们用伦理两个字来解释它。《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所以论语从自然中来。 自然那么有秩序,是谁在管呢? 如果伏羲当年说神在管,那我们就产生了。他说没有,这是阴阳的互动,它是自然的孕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主宰。我们现在从物理学上可以了解到,《易经》其实是比较接近真理的。就是说它有两种不同的力,这样子交互去作用,很自然就产生万物,而且它会不断地运行,老子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这样大家可以了解汉高祖统一天下以后,他就简简单单约法三章,这个是最切合中国民族性的一种做法。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易经》的思维来解释,一是太极,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互动。如此一来,自然可以生出万物来。 《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那么世间万物,又是如何从两仪进一步变化而来的呢? 我们一定要了解,中国人很多思维是从《易经》来的。《易经》告诉我们,世界是一所构成的,可是这个一如果是单纯的一,那就一到底了,那就不会不会了,那怎么会有万物呢? 光是有阴有阳的,如果两个不互动的话,那就不能发生作用,阳一定会跟阴碰在一起,阴会跟阳化合在一起,这样才会产生万物。 世界上的东西是有阴有阳的,而且分不开。你看一天就好了,你早晨起床,太阳已经出来了,你不会感到热。你知道上面是热的,但是那个太阳光的热还没有完全照到地底下来,因此你就感觉到上面是热的,下面是凉的,所以叫少阳。等到中午了,上面下面都热了,就叫老阳。到了黄昏的时候,你也没有感觉到,大气还是很热的,但是上面已经开始凉了,因为夕阳它没有什么热了,上面凉凉的,下面是热热的,叫少阴。到了晚上12点,哪里都冷,就叫老阴。 一天就是从少阳到老阳,从黄昏开始,就是从少阴然后到半夜就是老阴。 一年来看,春夏是阳,秋冬是阴。 所以不管在哪里,都可以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看所有的变化。 伏羲的起点很高很全,让我们永远可以遵循,这就叫做经。所以为什么把《易经》变成群经的第一个,其实它是所有诸子百家共同的起源,叫做群经之源。 伏羲一画开天地,这一画就是太极,太极包含着阴阳两种力量,也就是两仪,而阴阳的互动,又产生了四象,接下来四象又是如何产生八卦的呢?这个八卦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下一集再讲。

易经解(八十一 阴阳论)

第十三章 易经的阴阳观念是从哪里来的,伏羲最早对天地日月白天黑夜的观察是基础,然后对生命体的阳性和阴性的观察,最后上升到对天道对立统一的认识。这是最为质朴的认识论基础。后来又是怎样发展和运用的。 六十四卦的变化的体系的根据是什么, 三百八十四条爻辞的编排规律何在? 六十四卦的卦辞的内涵是什么? 这是我们在理解完易经后需要迫切解读的问题。可是易经本身不能提出合理的解释。易经的《十翼》为什么这么来解释易经,本身就是一个谜团。 它们不能满足我们的思考和提问。古人的阴阳观念是宇宙论的基础。所以它的创设必有其方法论的意义。古人发明这套阴阳系统必然有其实践活动的检验。这种检验应该是对自身生存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检验。 对人体自身阴阳的认识和检验的总结在另一本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下面让我们转向《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念的解读,以期在其中找到易经阴阳观念的组合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关于阴阳的文章有三篇:分别是《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第七篇 阴阳别论》。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黄帝说:阴和阳这两个分别,是根据天空和大地运行轨迹来总结的;也是观察万物变化后得出来的基本结构;是一切变化的起点和终点;是万物产生和消灭的萌芽和终结;是神明藏身的地方,所以治理病症一定要从最初的地方寻找原因。 所以阳的物质累积成为天空,阴的物质累积成为大地。阴的物质一般表现为平静,阳的物质的表现是躁动,阳气渐旺之后阴气也随之增长,阳气渐少或者被扼杀之后,阴气也就潜藏起来了。阳可以让物质气化,阴可以让物质凝结成形。寒冷到了极点会产生热,热到了极点也会产生寒。寒冷可以让气体凝结变混浊,热会让混浊的气体变得清澈起来。 人体的清气如果滞留在身体的下部,就会产生吃饭后拉肚子的症状。人体的混浊的气体如果滞留在身体的上部,那么身体就会发生肿胀的毛病。这些现象其实是人体内部阴阳物质走到相反的地方去了,病痛的产生其实是阴阳顺逆的变化造成的。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所以,观察的结果是:清澈明亮的物质组成了天空,混浊暗淡的物质组成了大地;大地蒸腾的气体上升,形成了天空中的云彩,天空的气体冷却凝结就会形成雨雪,雨雪的组成物质是从大地蒸腾的气体里来的,云彩是天气把升腾的地气凝结而成的。根据天地气体的变化规律,人体自身的气体变化规律也是具有相同的原理,人体内部清澈明亮的物质从人体的上部的孔洞排泄出去,混浊暗淡的物质从人体下部的孔洞排泄出去;清澈明亮的物质从皮肤毛孔排泄出去,混浊暗淡的物质就会周游人体内部的五个脏器,然后通过下部孔洞排泄出去。清澈明亮的物质充实人的四肢让它们充满活力,混浊暗淡的物质就充实在人体的内部六个脏腑来为四肢提供阳的物质。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如果从外在事物来分辨阴阳的话,水这种物质可以代表阴,火这种物质可以代表阳。阳如果是气的话,阴就是可以用舌头辨别的滋味。味道只能通过有形的物质来保存,有形的物质受阳的作用就会化为气体,气体的本质是精阳,精阳是要发展变化的物质。精阳需要消耗气体来维持自身,事物的形状需要把味道凝结起来,事物发生变化就会产生精阳,气体凝结就会产生形状。味道一旦被释放就会损害物质的形体,气体形成需要消耗精阳,精阳可以把物质转化成气体,气体又会因为变成气味而被消耗。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属于阴性质的味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人体的下部孔洞排泄出去,属于阳性质的气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人体的上部孔洞排泄出去。味最厚是完全的阴性,(老阴)味道薄的状态是阴里边的阳性,(少阳)。气最厚是完全的阳性,(老阳)气体薄的状态是阳里边的阴,(少阴)。味道太厚了,就会产生宣泄,味道薄的话人体就会通畅。气体太薄了也会产生宣泄,气体厚了,就会产生热气。火很旺的体质会过多消耗气体,火小的的时候就会源源不断的将阴质转化为气体。气味里边,辛、甘的气味会让人体内部的物质发散,称为阳的气味,酸、苦的气味能使人体内部的物质宣泄,成为阴的气味。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人体内部阴的物质超过了阳的物质,那么阳产生病变,如果阳的物质超过了阴的物质,那么阴产生病变。阳的物质超过了阴的物质,产生热病,阴的物质超过阳的物质,产生寒病,寒病发展到严重的时候,会转化成热病,热病发展到严重的时候会转化成寒病。 人体的寒病会损害人体的形体,热病会过多消耗人体的气。气受到过度消耗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形体受到损害就会产生肿胀的病变。所以如果人体先感觉到疼痛在发生形体的肿胀,这是热先消耗了人体内的气然后再损伤了人的形体产生的肿胀病。如果人体先发生了形体的肿胀然后才感觉疼痛,这是人体先受到形体的损害然后再发展到人体内部气的消耗从而产生的疼痛病。 人体内部有风,人体内部就会产生被扰动的病变,有风并且热性超过了平衡,身体就会产生肿胀的病变,有风又干燥超过了湿润的话,身体会产生发干的疾病,有风又寒性超过平衡的话,身体会产生浮肿的疾病。有风又湿气超过了干燥的话,身体会产生便溏和拉肚子的疾病。 天空具有四季变化和五行六运的变化,用来控制万物的出生、成长、收获、秘藏;产生了寒冷、暑热、干燥、潮湿、风的气象变化,人体内部有五个脏器承担转化五种气象,从而产生欢喜、愤怒、悲伤、忧虑、恐惧五种感情。所以欢喜和愤怒的感情会损耗气,寒冷和暑热损耗形体,暴怒损耗阴,暴喜损耗阳。厥是气上行,气脉充满离开了形体。欢喜和愤怒的情绪不加节制,寒冷和暑热超过了限度,生命之气就不会稳固。 所以阴厚重了就会产生阳的转变,阳厚重了就会产生阴的转变。所以说:冬季被寒气损伤了气机,春天一定爆发成发烧的病症。春季被风损伤了气机,夏天一定会爆发吃饭后拉肚子的病症,夏季被暑热损伤了气机,秋天一定爆发成两天爆发一次的疟疾。秋季被潮湿损伤了气机,冬天一定爆发成咳嗽的病症。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的圣人,讨论锻炼人的形体,解剖识别人的脏腑器官,将人体的经络血管找出头尾来,领会贯通六个纬度,使得气流血液都能正确地走它的路,每到一个关键点的时候,气血需要从哪个个地方发出,都给它们设置一个名称,骨与骨之间的小筋络和凹洼地方,都有它们的来处,区分它们所在的部位和气血的逆向和顺向,各个部位都有它们自己的顺序和原理,四季的阴阳变化,全部都有结构脉络,体外和体内之间的相互照应,都有一个表面和里面的分别,这个说法可以相信吗?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岐伯回答:春天风从东边吹气起,东风吹拂的时候,树木开始发芽,木树木产生酸的味道,酸的味道在人体内是从肝脏产生的,肝脏产生出很多血管,这些血管联络到心脏那里,肝脏对人的眼睛产生影响。 它在天空中称作玄,在人的思维里称为道,在大地上称为变化。变化产生五种基本的气味,人类思维的道可以产生智慧,天空的玄可以产生神灵。神灵在天空中产生风,在大地上产生树木,在人的身体内产生各种经络组织,在脏器方面就产生了肝脏,颜色方面产生苍色,在音调方面产生角调,在声音上产生了呼呼的声音,在动作上产生了抓握这个动作,在人体的孔洞上产生了眼睛,在气味里面产生了酸味,在人的意志品质上产生愤怒这种情绪。 愤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脏的功能,悲哀的情绪会可以压服愤怒的情绪,风这种状态会损伤血管和连结组织,干燥可以压服风,酸味会损伤连结组织,辛的气味可以压服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夏天太阳从南方逐渐升温,加热,加热就会产生火,火的灼烤产生苦的气味,苦的气味凝结成心脏,心脏会泵出血液,血液由脾脏来产生,心脏连接的外在器官是舌头。 它在天空称为热,在大地上称为火,在体内称为血脉,在脏器方面称作心脏,在颜色方面称为赤色,在音调方面称为徵,在声音方面称为笑声,在情绪变动上称为忧虑,在孔洞上称为舌头,在气味方面称为苦,在情志上称为喜悦。喜悦会损伤心脏,恐惧可以压服喜悦,热会损伤气体,寒冷可以压服热,苦的气味损伤气,咸的气味可以压服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产生潮湿,潮湿生成土,土产生甘的气味,甘味促进脾脏功能,脾脏促进肌肉的生长,肌肉又促进肺脏的功能,脾脏连接孔洞为口。 它在天空称为潮湿,在大地称为土,在人体称为肉,在内脏称为脾脏,在颜色称为黄色,在音调称为宫,在声音上是唱歌,在气机变动上是哕(呕吐声),在孔洞上就是口腔,在气味上是甘,在情志上是思虑。思虑会损伤脾脏,愤怒可以压服思虑,潮湿会损伤肌肉,风可以压服潮湿,甘味损伤肌肉,酸味可以压服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产生干燥,干燥产生金,金产生辛的气味,辛的气味凝结成肺脏,肺脏对皮肤毛发产生作业用,皮肤毛发影响肾脏,肺脏连接孔洞在鼻孔。 它在天空称为干燥,在大地上称为金,在身体上就叫做皮毛,在内脏里叫做肺脏,在颜色上叫做白色,在音调上叫做宫,在声音叫做哭泣,在气的变动上叫做咳嗽,在孔洞上叫做鼻子。在气味上叫做辛,在情志上叫做忧虑。忧虑损伤肺脏,喜悦压服忧虑,热损害皮毛,寒可以压服热,辛损害皮毛,苦可以压服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寒冷从北方生成,寒可以让气凝结成水,水产生咸味,咸味形成肾脏,肾脏促使骨髓生成,骨髓又会促使肝脏的生成,肾脏连接的是耳朵。 它在天空中称为寒冷,在大地上称为水,在人体内称为骨头,在内脏里称为肾脏,在颜色上称为黑色,在音阶上称为羽,在声音上称为呻吟,在变动上称为战栗,在人体孔窍上称为耳朵。在气味上称作咸,在情志上称为恐惧。恐惧伤害肾脏,思虑压服恐惧,寒冷损伤血液,干燥压服寒冷,咸损伤血液,甘压服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天空和大地,是地球万物的上方和下方;阴阳,是血气上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左右,是阴阳运行的轨迹;水和火,是阴阳的外在表现;阴阳,是使万物能够开始产生。所以说:阴在里面,阳来守护它,阳在外面,是阴来驱动它。(波粒两象性)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皇帝问:阴阳变化的法则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阳压服了阴人的身体就发热。皮毛的空隙就会关闭,喘气很粗,坐立不安,没有汗但身体发热,嘴巴牙齿干燥心情烦闷好像被人冤枉一样,这时如果肚子胀满的话就会死亡,能够在冬天存活不能在夏天存活。 阴压服阳人的身体就会寒冷,有汗出,身体觉得清凉,抽搐觉得寒冷,寒冷就会气逆,气逆就会肚子胀满死亡,能够在夏天存活,不能再冬天存活。这两种状况就是阴阳压服对方的突变情况,是病态的外在表现和能否治愈的状况。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黄帝问:怎么调理这两种病症呢? 岐伯说:能够掌握七损八益的方法,这两种病症就可以调理。不懂得七损八益的方法,就会导致人体早衰的节点。一个人年龄到了四十岁,阴就达到了省体气血的一半了,起居饮食就开始衰弱了。到五十岁的时候,身体就发胖变沉重了,耳朵和眼睛就不够聪明了。六十岁的时候,阴就萎缩了,气血就衰败了,人身上的九个孔洞都不通畅了,身体下部虚弱,上部还实在,眼泪鼻涕不受控制流出来。 所以说:懂得这些规律,则身体保持强壮,不懂得这些规律就,身体就会衰老,所以是同样一种东西叫做不同的名字罢了。智慧的人观察相同的规律,愚蠢的人观察到不同的变化,愚蠢的人精力不足,智慧的人精力有余,精力有余人的耳朵和眼睛就聪明。身体轻便强壮,衰老了还能恢复强壮,本来强壮的人更加健康,因为这样,圣人做不显示自己强大的事,喜欢恬淡的技巧,让自己的欲望和情志守护在空虚没有实在的中道,所以年寿命运可以延续无限,直到天地的尽头,这是圣人调理自己身心的法则。 天空在西北方位不够厚实,所以西北方位属于阴性,反应在人的头部就会出现右边的耳朵和眼睛不够左边的耳朵和眼睛聪明。大地在东南方向不够厚实,所以反应到人体的躯干就会出现左边手脚不够右边的手脚强健。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属阳,阳的精气上升,与人体的上部合并,阳气合并在人体的上部,人体的上部强盛下部就空虚不足,所以就会导致左边的耳目聪明和左边的手脚不够方便。西方是太阳下降的地方,属于阴,阴的精气下降,与人体的下部合并,阴气合并人体的下部,人体的下部强盛上部就空虚不足,所以导致右边的耳目不聪明和右边的手脚强健。如果人体被风邪所感染的话,在身体的上部,右边的风邪特别严重,在身体的下部,左边的风邪特别严重。这是由于天地的阴阳分配不平衡造成的,所以风邪会在虚弱的部位集结。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所以天空是精气,大地是形体,天空有八种变化规律,大地有五种变化原则,所以,天空和大地可以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成为万物的父母。清的阳精上升到天空,混浊的阴精凝聚成为大地。这是天空经常变动而大地保持静态原理,神明提供变化的法则,所以万物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年结束后,第二年又重新开始,以至于没有尽头。只有贤人在上配合天的变化规律来保养头部,在下配合地的变化规律来保养脚部。在中间配合社会变化的规律来保养五脏六腑。天空的气跟肺气相通,地气跟屁相通,风气与肝气眼睛相通,雷气跟心脏相通,谷物的气跟脾脏相通,雨气跟肾脏相通。六经是人体的大河,肠胃是人体的大海,九个孔洞是人体的水和气出入的地方,以天地为阴阳的判别原则,阳气所激发的汗水,用自然界的雨水来命名。阳气所激发的呼出的气体,用自然界的风来命名。呼出的气体发出爆裂声,就用自然的雷来命名,反逆的阴气反而显出阳气的迹象。所以治疗的时候如果不按照天空的精气的法则来操作,不用大地的原理来比对,那么治疗就会造成灾难和祸害。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所以不正之风来临的时候,快速得跟暴风雨一样,所以善于治疗的医生先治疗皮肤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肌肉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筋脉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六腑的风邪,再不好就治疗五脏的风邪。等到治疗五脏的风邪的程度,治疗效果一半生对一半死。所以天空的不正的邪气,人体受到伤害后会一直传导到人体的五脏。喝水吃事物使身体受寒受热的疾病,受到伤害会传导到六腑。大地的潮湿之气伤害人体会传导到皮肤肌肉和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所以善于用针治疗治病的人,从阴的方面来引导阳,从阳的方面来引导阴,从身体右边来治疗左边的疾病,从身体左边来治疗右边的疾病,以我方来知道对方,通过表象变化来推知内部的变化,通过观察人体的超过正常水平的迹象和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迹象,见到微小变化就会知道过头的指征,能够熟练运用这种法则在治疗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坏的结果。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善于诊断的医生观察病人的颜色神态用手把按病人的脉象,首先判别是阴病还是阳病。再仔细弄清楚是阳气的清还是阴气的混浊,然后知道哪个部位和程度,再来听病人的呼吸的气机,听病人说话的声音,从而知道他的痛苦程度,再观察病理规范,从而知道病情的主要矛盾,再按病人的存关尺的脉象,观察他脉象是浮脉,沉脉,滑脉,涩脉。就会知道病情将会往那个部位发展。用以上的综合信息来治疗,就不会造成治疗过度,用以上的方法来诊断,就不会产生遗漏病情的考虑不周的结果。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所以说:治病刚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针刺皮肤来治疗,如果一下子邪气很强的话,等它变弱了就病好了。所以乘着邪气很轻的机会把它给放出体外,因它的沉重就因势利导来减弱它,然后等它衰弱了在给放出体外。如果病人的身体不强壮,用阳气来温养他的身体,精气不足的话,用滋味食品来补充它。邪气很高,乘着它的势头跨过它,邪气减弱了,引导它,让它慢慢衰竭。身体的内部气机过满的话,就用药在身体内部来宣泄过多的气机。内部有邪气的话,就浸泡身体让它皮毛打开发汗;如果邪气停留在皮肤,就然皮肤出汗将邪气带出去。如果冷而发颤了,就要盖上被子保存热量。如果是实症,就要让它散开宣泄出体外。认真判别病症的阴阳,来判别它的柔顺还是刚逆,阳刚的病要从阴柔来治疗,阴柔的病要从阳刚来治疗,使人体的气血安稳,各自遵守它发展的方向。血脉实症,适合打开它让它宣泄,邪气虚弱时,适合控制并引导它转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