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中与正,中正来源于易经
易经既中且正何意思
防患未然 悦乐安适
16、豫卦雷地豫
《豫》(下坤上震) 第十六
刚应志行顺以功,雷出地奋德乐崇;
志穷有凶不终日,中正介石有吉贞。
仰上献媚终生悔,阴居阳位不得宠;
安乐无疑朋友聚,冥豫在上霸业倾。
【原文】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译文】 六二:夹在石缝中,幸而不到一天就被人救出。卜问得吉兆。
介,孤高,耿介正直貌。终日,犹言一整天。
介,《经典释文》:“介,古文作砎。”《类篇》:“砎,硬也,或从界。砎,一曰磨也。”根据豫卦卦象,上震下坤,有建侯行师之象,互体坎艮,坎为水,艮为山为石,古以水为界,以石为标记,故“介于石”即界石。
2、3、4互卦为艮占静物为‘土石’为石,六二前遇之,所以触“介于石”。
六二动,变为坎卦,坎反象离,离为日,反象取反义,故曰“不终日”。
《易》道是异性为类,同性相敌。六二和九五无应,承乘皆为阴爻,如同触于石而不相入,所以君子是见几而作,此种状况称为“不终日”。
互艮占时序为‘冬春之月’为年终为终日。因六二居中当位,而又能危惕自警,所以“贞吉”。
六二柔顺中正,耿介如石,当豫乐之时,有知几之德,能及时悟知逸乐易于溺人,而必须寻求适中之道,因此能固守正道,不茍求逸乐,而获吉祥。
《象辞》说:磨难不足一日即解除,卜问得吉兆,因为六二之爻居下卦中位,像人得中正之道。
六二爻居中当位,故称谓“中正”。
处豫之时,得位履中,安夫贞正,不求苟“豫”者也。顺不苟从,豫不违中,是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明祸福之所生,故不苟说;辩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
“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这一爻粗粗看起来好像与《豫》卦无涉,但实际上则不然,也可以说它乃是设“豫”的前提,无它,“豫”则无法成立之。此句是说作为一个国君或将帅,能够在消息极为闭塞的情况下,能在不用一日便能了解情况,明白敌情,由于能及时了解情况,自然能早豫防之,如能这样,自然是贞正吉祥的。
蒋介石原名瑞元,上学之后,起名志清。介石是一九一二年在日本办《军声》杂志时他用过的笔名,当时他已经二十五岁,到一九一八年投奔孙中山之后,又起用“中正”之名,当时已经三十一岁。“介石”出于《周易》豫卦中的六二爻辞“介于石”, “中正”出于豫卦六二爻的《小象传》。蒋氏给自己起《周易》内容的名字时,已具文才武略,若不是研读《周易》之后对《周易》产生崇尚之心,断不会这样做。可见这名字就成了蒋介石对《周易》研读和崇尚的有力见证。蒋氏在临终前,曾深有体会地道出了他一生的处世哲学:“是非审之于己,毁誉任之于人,得失取之于数。” 可见蒋氏对《易经》的义理和术数都深信不疑,他的命运也像这一爻所预示的那样。
风水上讲的四正线和四隅线是什么?
四正线是指东南西北西正方位所在的卦线,另外四个方位所在的卦线就是四隅线.
《易经》讲适,中,正,顺,应是什么意思
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二卦:艮为山?《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六四,艮其身,无咎。《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上九,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白话解如下:《艮卦》象征抑止:止于背部,不得使身体面向所止的地方;就好像在庭院里行走,两两相背,不曾感觉到有人的存在,进入这一境界,就不会受害。《象辞》说:《艮卦》的卦象是艮(山)下艮(山)上,为两山重叠之表象,象征着抑止;君子的思想应当切合实际,不可超越自己所处的地位。初六,抑止应该在脚趾迈出之前,这样就不会受害,而且将有利于长久坚守正道。《象辞》说:“抑止应该在脚趾迈出之前”,这就说明没有失去正道。六二,抑止人的小腿的行动,不能迈步追随应该追随的人,他的心中是不会快乐的。《象辞》说:“不能迈步追随应该追随的人”,又不能退下来听从抑止的意见,因而心中不快。九三,抑止腰部的行动,断裂脊背的肉,危难将像熊熊的烈火一样烧灼他的心。《象辞》说:“抑止腰部的行动”,说明危险将像熊熊的烈火一样烧灼他的心。六四,抑止身体上部不动,就不会受害。《象辞》说:“抑止身体上部不动”,自我控制不超越本身的地位。六五,抑止于口不随便乱说,说话很有条理,悔恨将会消失。《象辞》说:“抑止于口不随便乱说”,说明六五爻居于中位能守中道。上九,能够以敦厚笃实的德行抑止邪欲,就吉祥。《象辞》说:“能够以敦厚笃实的德行抑止邪欲,就吉祥”,说明上九能够将敦厚的德行保持至终。四正卦诗并解
明月波光照暗流,我以道火却前缘。 水火焂然和天地, 光明身焰净琉璃。题解 四正卦是先天八卦的别称。在先天八卦里,四正位是乾坤坎离,或者天地水火。四隅位是艮震巽兑。上图中的八卦图是先天八卦顺时针旋转90°,仍为四正卦。 文字“山丹六艺”,则代表道家传承。山丹体现了道家修行特点。道家自古喜欢住山修行,以山人自居。道家修炼以精气神为三宝,修炼大丹。六艺指西周六艺,表明道家文化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老之学同宗同源、一脉相承。诗解 明月波光照暗流 本句诗文提及两个事物及现象,明月和水波。在道家文化里,月亮为太阴星,代表太阴能量,或元阴。 水是五行之首,天下之至柔至善,孕育了生命的种子。道生天地,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天一生水。水生万物。 明月波光照暗流,充满太阴能量的水,为元阴,又称先天之精。我以道火却前缘 道火指阳神。阳神又称纯阳、元阳、元神,藏于先天之气中。先天之气和先天之精共同构成人的先天能量,是人的命根子。 缘份有善恶,是一种牵引力,令人执著,产生习气。习气是杂染之气,使心灵蒙尘,失去清明,所以会迷失于大道。修道破习气,或者换言之,断舍离,首先应培养自身的阳气、正气。 因为纯阳破百邪。道家通过静修,正己修身,增加阳气,才可以祛邪气,破习气,破迷开悟。 前两句诗文,提到水、元阴、元阳,构成了先天能量。修道得法,可以保存和培养先天能量,这是养生的根本。水火焂然和天地 这句诗文讲的是静坐入定的状态,契合四正卦。水火垂直一线,火上水下,代表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另方面,天地位于同一水平线,地天交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产生有益于生命的宝贵物质。 四正卦的状态,天地一线,水火既济,是人体理想的先天平衡的生理状态。《道德经》讲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调和了天与地,水与火,阴与阳,是太极中间的平衡线S。 传统文化崇尚中道,正是出于此太极之中线的道理。《道德经》讲曲则全。大道至简,并非简单的直线状态。S线生动描述了天气清轻上升,地气重浊下降,天地相交于一线,此起彼伏。这一线里蕴藏了无限生机。勘破其生机者,名为得道,又名得一。光明身焰净琉璃 这句诗文是静坐入定得丹的高阶状态。丹是生命精华,先天元能量。炼丹过程,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道合真。正如《黄庭经》所讲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 内丹孕育了元神真身,最初的形状是橙色小球,好像太阳沉浮于元海。继续成长会形成元婴。元婴会发光,也可形成法身,已经超越于太极阴阳的二元范畴,回归无极先天大道之初,有如琉璃之身清静无瑕。 后两句诗文是说静坐修行,契合天地大道之机。道法自然。道家认识自然,是基于自身。悟得自身造化之机,可通达天地万物之理,成就天地大道,与天地同长久,死而不亡者寿。易经 爻的中、正、应、比指的是什么
正: “当位”、“在位”、“得正”、“得位”,就是待在应该呆的位置上。阳爻处在初爻、三爻、五爻之位是合理和稳定的,阴爻处在二爻、四爻、上爻之位是合理的,稳定的。应:相应,相互呼应、支援、观望之意。初爻与四爻为应,二爻与五爻为应,三爻与上爻为应。两爻之间,一个是阳爻,一个是阴爻,就成他们“相应”,如果两个都是阳爻或都是阴爻,就称它们为“不应”。比:相邻两爻在位置上的亲近关系。相邻两爻的性质相反,成“比”;相邻两爻性质相同,不成“比”。
“中庸”“中和”“中正”的区别是什么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肓焉。 而中庸、易经“执两用中”,也就是在事物的两端之间,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易传》阐释“古经”义理,多以“中正”为说,而“中道”、“中行”、“得中”等术语,亦屡屡出现.按照爻位说,每卦六爻分内卦、外卦,故二、五爻为“得中”;阳爻居奇位、阴爻居偶位“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无不吉祥多福.中正原则不仅贯穿于《易传》释义的始终,也体现在对颜色的取舍上.在所有色彩中,《周易》最推崇黄色.《坤》卦六五爻辞曰:“黄裳,元吉”.《鼎》卦六五爻辞曰:“鼎黄耳金铉,利贞.”此二爻均居外卦中位,故得“吉”“利”.黄色在“五色”里介于黑与白的中间,在东、南、西、北、中之位置上,则与“中央”相配,所以《汉书·律历志》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黄色之所以在《周易》中得到推崇,就在于它涵有中和、中央、中正的意蕴,并由此而使黄色在后世成为正色和帝王之色.执两用中,以中正为贵,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正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无论偏向任何一端,都将破坏均衡,导致偏斜而使原有结构崩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正意味着处事不偏不邪,追求适中与合度,任何的“过度”或“不及”,都无法保持事物的善美状态.《周易》强调“中正”的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