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爷公签诗,潮汕三山国王老爷签诗

蔡西村:古驿道上的传奇记忆

本报记者吴拏云 文/图  黄秀聪补充     隋唐伊始,朝廷就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驿道、驿站。《唐律疏议·卷25》称:“邮驿本备军速。”可见早期的邮驿系统是服务于军事的。日后,邮驿系统逐步走向完善,由军用迈向民用,是隋唐以降社会生产上升、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     唐武德五年(622年),朝廷于南安故郡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鲤城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开始。《新唐书·百官志一》曰:“凡三十里有驿,驿有长,举天下四方之所达,为驿千六百三十九。”虽然泉州唐代驿道的史料今已佚失,可不难看出,在当时的泉州、南安、莆田、龙溪(大致范围在今漳州市)等地之间也必有驿道、驿站的存在。 到了宋代,驿道成了民众交通首选。《名胜志》云:“(泉州)宋自西北取剑州,路出城西义成门,至南安汰口驿、永春桃源驿、德化龙浔驿、上壅驿,抵尤溪县,迤逦经西芹至延平,避福州大义江之险,后废。宋清源驿,洛阳未桥时,路出城北朝天门,由白虹山左至仙游以达福州,后亦废……”在洛阳桥还未建成前,这是泉州通往省城的两条要衢。鲜为人知的是,宋元时期,南安通往安溪的群山间,也有一条古驿道。此道一端连着安溪感德西溪两岸村落,一端连着九日山附近的古渡头,整条驿道依河而走,被人们称为“ 河道丝路 ”。南安仑苍镇 蔡西村古官道(海丝古驿道)古属南安县二十七都内寮乡 ,恰好位于这条古道的中段部位,当地尚有残存的青石古道。 熟知蔡西古道历史的蔡西人黄秀聪告诉记者:“宋元时期,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海丝经济发达。西溪也因此成为重要的货运河道。据说,古时德化瓷器翻山越岭运至安溪,几乎包揽了西溪货船,安溪茶商在雇不到船的情况下,只好采用人挑马驮的方式,经芸林到蔡西草田,转内寮过白珩,经庵山关隘,穿莲塘,或在美林(旧称马林)租马,后抵丰州,把货物卖给牙行后返回。人来人往,日复一日,形成了后来繁华的 内寮古驿道 。”令人拍案称奇的是,蔡西古驿道的关隘口——庵山,实乃一风水宝地,人称“天子穴”,充满传奇色彩。保卫南宋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出崖山海战繁衍至今的浦西黄氏之六世祖黄均诚在此开基,人文鼎盛,出文武进士,庵山六世祖黄世美更得乾隆皇帝“皇恩三锡”,世代流传 “天子穴”传说 。        相传古有神鸟“波罗鸟”,庵山风水奇绝,有两瓦窑(今存),像极波罗鸟双眼,乡人称庵山为“波罗穴”,亦即天子穴。         古时皇帝夜观天象,掐指一算闽南有十八块天子穴,庵山乃一穴矣。遂派一朝官骑马前去侦看。         骑马官人风尘仆仆沿古驿道来到庵山,观其地貌风水,确定此乃天子穴也,苦无从突破。         是时见一农妇在插秧,朝官问:“布田布田人,汝一日种到晚,要种几千几万枞(闽南语ang押韵)呢?”         农妇答不上来,心想这哪算得清呢,回到家嘴里念念叨叨此事,纳闷怎么会有这么个人问我这样的问题呢。尚在乌篮(襁褓)中的婴儿听到母亲的念叨,竟然突然会说话,其告诉母亲:“那骑马人晚点还会经过,你等下去种田,见到他就问‘骑马骑马人,汝马头到马尾,有几千几万鬃(毛,闽南语ang押韵)呢’。”         农妇后乃照做。骑马人一听大惊,问道:“汝之前答不上来,怎么现在会这么问我呢,莫非有高人指点?”老实巴交的农妇不曾多想,据实以答:“是我乌篮里的儿子教我的。”         不料这一答惹来大祸。骑马朝官心想襁褓之婴便有这般智慧,这必是他要找的“准天子”,便回去禀报了朝廷。朝廷当即派了十万八千兵马来捉拿此“天子”,欲破天子穴。         朝廷兵马到来,“天子”赶忙告诉母亲用木棍在米缸里分别顺时针和逆时针搅拌三圈,这样米缸里的米就会变成千军万马与朝廷兵马作战。不料农妇一紧张没按顺序,搅拌出来的兵马多半瘸手瘸脚,战斗力大降。         “天子”见势不妙,赶忙叫母亲提一茶古水沿着大厝洒一圈,这样水就会变成护城河。哪知慌乱中农妇又摔了一跤,茶古水洒了一地,变成一个水池(今存)。         护城河没建成,朝廷兵马直接杀进大厝,“天子”不得已化身躲进一南瓜里。朝廷兵马到处找不到“天子”,正要班师回朝,一将军突见地上南瓜怎生得如此旺盛,想起之前看到的是萎靡枯黄,遂一剑切断了南瓜藤,一时间——天子血溅三里,喷在一块奇石上(该石后称“皇帝石”,尚存)。         这样庵山天子没出成,却成为蔡西人茶余饭后口口相传的美谈。         近来,蔡西庵山黄氏发现了保存至今257年的线装手抄族谱,又掀开了一段惊人历史。该古族谱修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岁次壬午蒲月,为庵山黄氏六世祖黄世美(乾隆御赐“皇恩三锡”)于六十大寿之年组织修缮的。其开篇序言抄录了浦西黄氏二世祖黄国栋的泣血书,记录了浦西黄氏保王存赵的史实。原来庵山黄氏始祖黄均诚为浦西黄氏六世祖。         浦西黄氏一世祖黄天从为南宋驸马、殿前司都指挥使,为禁军首帅;一世祖妈赵贞淑封号温淑公主(一品夫人)。二世祖黄国栋(宋理宗赵昀赐名,宋理宗外甥,进士)娶宋末帝昺胞姐赵光懿公主(一品夫人),与文天祥是太学同窗,过从甚密,时为唱和。文丞相称黄天从为“瑞伯”,曾为其著作和族谱作序。         在宋室风雨飘摇之际,黄国栋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许达甫、苏刘义等同仇敌忾,协力抗击元兵的南侵。由于积弱难返,宋室气数已尽,虽有诸志士力挺,仍无力回天。由于屡战屡败,节节南移,宋主赵昰死于海上,文天祥、张世杰等亦相继被捕或战死,但黄国栋抗敌的心志却丝毫未有动摇。崖山一役,陆秀夫背幼主赵昺蹈海身亡,张世杰殉难。赵家王朝已告灭亡。         黄国栋心犹不息,夺得是十六艘战船保护赵家遗孤、闽冲郡王赵若和欲杀回福州重整旗鼓。不料,天不从人愿,路遇飓风沉船十二艘,余四船赵王、黄国栋父子俱在,途经漳州海面时,船失去控制无法前行,只好弃船上岸,赵若和亦改姓黄名国柱,当黄天从第三子,随黄国栋在龙海落籍,躲藏于大山环抱的浦西,先后建了浦西城堡(黄)、诒安堡(黄)及赵家堡(赵),三堡一脉相连,后二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浦西黄氏有元一朝,担负着“反元复宋”的使命,几次举兵未能成功。         传至第六世黄均诚开来庵山,庵山黄氏一世祖妈亦为闽冲郡王赵若和裔孙。这样庵山有了南宋皇亲后裔世代繁衍。         庵山盛传天子穴传说本为传奇,然庵山黄氏古族谱的发现,又使得天子穴传说有了某种历史合理性。这样蔡西古驿道多了一份神秘而厚重的历史色彩。蔡西寮洋宫(也称寮洋宫灵应堂)坐落于蔡西村境内寮洋山之巅。寮洋山地势雄奇,云藏丘壑,霞飞峰岳,整座山宛如一头巨狮仰首啸天,山上树影婆娑,寒泉漱石,与何洋寮、狮崎寨并称为“三狮”山脉。相传古代堪舆学家曾断言:“三狮相随走,龙船把水口。风水做那着(闽南话,意为‘正确’),纱帽九十九。”穿过庄严的“寮洋圣地”山门,再顺着路亭拾级而上,渐至山巅,扑入眼帘的是一座檐牙高啄、耸翠流丹的宫殿,其造型雄伟古朴,令人感受到一种威严的力量。宫前左右建有凉亭,大门前设有拜亭。拜亭内耸立着两对辉绿岩透雕龙柱,龙身蜿蜒盘绕,似欲腾空。整座拜亭飞檐翘脊,雕甍画栋,亭上脊梁最中间还堆剪着两位跨龙武士与龙首宝葫芦,煞是惊艳。枋梁之中嵌有一块鎏金匾额“灵应堂古地”,古色古香。    一进大殿,举目便见金碧辉煌的神龛内并排端坐着三位王爷,皆为黑面造型,不怒自威。据介绍,寮洋宫内主祀的这三位王爷分别为孙王爷、佘王爷和池王爷。神龛前有柱产:“灵察阳间善恶,应别阴府是非。”大殿内还有“恩披广宇,化后神明妙相庄严;义结金兰,御前巡狩威灵显赫”、“三圣威灵开玉境;千秋道义护金瓯”等柱联,默默讲述着三位王爷的传奇事迹。后殿敬奉着夫人妈塑像,凤冠霞帔,光彩照人,整座宫宇洋溢着一股浓厚的闽南味。在大殿左右墙上各有一块寮洋宫重修碑记,据载,寮洋宫始建于明末,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据寮洋宫管委会秘书长陈泉敏介绍,池王爷姓池名然,字逢春,应天府(南京)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池然武进士出身,为人忠贞耿介,居官清正,后来钦命授予漳州道台之职。赴任途中,他在同安马巷(现为翔安马巷)以东七公里处之小盈岭上,偶遇二位玄衣人。三人一路交谈,池然才知道原来这两人是行瘟使者,奉了瘟癀昊天大帝之旨,正欲往漳州府撒播瘟药,裁灭人口。池然大吃一惊,当即决定以一已之身代替漳郡万千生灵受难。他用酒把行瘟使者灌醉后,取其瘟药一口服下,瞬间毒发身亡,满脸发黑,羽化身为神被奉祀于马巷元威殿。玉帝听闻此事后,感其仁德,敕封他为“代天巡狩总巡王”。民间迄今流传池王爷“显圣平械斗”、“下寮驱瘟灾”,“下街灭鼠疫”,“灵符治瘫病”等不少动人的故事。    另据介绍,孙王爷,姓孙名国泰,隋唐时期山东齐州(济南)人士,文状元出身,后入相。孙国泰通经博史,清正廉洁,仁爱恤民,羽化为神后敕封为王爷,在民间流传的“十二大巡”中居第七位;佘王爷,姓佘名俊坤,明代山西太原郡人士,武状元出身,忠义爱国,精通兵法,英勇善战。羽化为神后敕封为王爷,在“十二大巡”居第八位。 孙、佘、池三位王爷分属于三个不同地方的历史人物,缘何会在南安仑苍蔡西一地聚首,而且被人们共祀于寮洋宫之中呢?南安作家洪少霖表示,这就是古驿道的魅力所致,蔡西寮洋宫正好处于古驿道旁,这里曾是各地商贾云集的地方,信仰也在这里得到交流,并最终被民众认可,乃至世代相传,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在蔡西,人们传说三位王爷成神之后,云游至此,偶得相聚,义气相合,遂喜结金兰,成就一段美谈。蔡西当地的文化名人吴达生亦曾作诗赞曰:“沧桑千载仰忠魂,普济苍生万成尊。灵应三王传道统,德垂福降遍乾坤。”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鹏表示,寮洋宫内有许多神奇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是寮洋宫积淀数百年的文化内涵,是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独具一格、洋溢着地方特色的王爷文化,是值得薪火相承、发扬光大的精神文化瑰宝。寮洋宫的签诗还引起了泉州市政协原文史委专职副主任王诗民的重视。在闽南不少宫观内有签诗,签诗是中国民间古老占卜方式的一种,多以诗歌形式来进行预卜。据王诗民介绍,蔡西寮洋宫灵应堂的36首签诗均为近体诗七绝,严格按照格律诗在字数、平仄、声韵等方面的规定写就,独树一格,同时,遣词造句也颇具特色。譬如其中一首曰:“王道无私照四方,代天巡狩普神光。声灵赫濯依兹土,护国庇民乐永康。”平仄规范,押韵工整,遣词造句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而其彰显的“护国庇民”理念,亦是王爷信仰的核心要素,也是地方民众朴素价值观的展现。 寮洋宫流传的“三王文化”倡导与人为善、扬善抑恶、净化心灵,如今这种信仰文化已传播至海内外。据介绍,寮洋宫而今声名远扬,其分炉遍及、澳门、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其中,马来西亚北海拉惹乌达的“灵应社”颇有名气,该宫宇始建于1846年,又称“王爷馆”,奉祀着孙、佘、池、雷四王爷,香火鼎盛,充满华人庙宇的色彩,如今已成为马来西亚北海城的重要民俗文化展示点了。这说明寮洋宫的“三王文化”传至海外,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流播。石佛岩,位于蔡西村境内妙峰山麓,古属“英内二十七都”,“七岩八院”之一。山以岩重,妙峰山因有宋代石雕弥陀佛像而闻名“泉南佛国”,不少文人墨客留下咏石佛的佳篇。妙峰山峰峦奇特,风光旖旎,山麓有古榕,山涧有流泉,幽谷兰馨,岩鸟清唱,更有石峨若削。峭岩绝壁展露峥嵘,或如飞禽,或如走兽;或为石门,或为石洞;或石平如席,可坐四五十人,或叠石半壁,直插天穹;满山佳景,蔚为奇观。 据《南安县志》载:“宋淳熙间(公元1174-1189年),清溪民子文凿巨石为弥陀佛,高可达数丈,亦名石佛岩。”石佛雕成后,建有岩宇,香火鼎盛,游客如云。 《南安县志》又载:“至明几废。金栗洞(编注:紫帽山金栗洞)僧本然者,夜梦一羽衣塑厄,晨过妙峰,按其状隐隐如梦中,随白卫帅王某,令吴渊复兴之,后又几废。近乃又一新焉。”明南安进士黄河清登临有诗。其诗云: 佛国开奇像,居然压万形。 身前原一石,幻后忆三生。 禹鼎龙还啸,铜驼迹亦灵。 乾坤能不朽,腐骨更惺惺。 从清代洪科捷(注2)《游石佛岩记》可看出,除“梵王宫,祀石佛”,还有观音阁,有方丈僧,还有紫农山人洪承畴书写的龙蛇字“大慈大观”等题刻。文中还附有七律诗二首: 一 为爱崚嶒试一临,碧峰路转日阴阴。 禅门不锁烟尘旧,寒犬无声戒法深。 明天龙蛇纡客思,离披栋宇惹风呤。 独余巨石参天在,不共浮云变古今。 二 谁道妙峰特地偏,亭亭壁立点头禅。 他争土梗烦雕塑,此却神工肇自然。 月照松林分宝炬,云兴涧壑一炉烟。 何时索得警人语,搔首携来问彼天。 在蔡西村人黄奇锋、黄秀聪的带领下,我们从寮洋宫出发,沿着内寮水库寻觅古驿道的踪迹。山路迤逦,但我们发现古驿道在近现代以来,已遭到不小的破坏,原有的青石板路段所剩无几。在靠近内寮水库的地方,喧嚣隐匿,秋冬的大地安静而内敛,终于有一段古驿道展露在了我们面前。“古官道(即古驿道)是从蔡西肖厝的一条青石路通往内寮水库,其中有一大段已经被内寮水库淹没。这条古道还延伸至白营的港边、庵山水尾一带,部分青石板路应该还保留着。我小时候也曾走过,青石板有许多磨损的印记。据传,这条古官道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黄秀聪这样说道。“相传古时英都洪承畴等历史名人回乡皆要走此马路,境内还有一水潭名为摔马潭,而蔡西白珩一带富有瓷土矿,轰动考古界的南坑古窑址就在古驿边,其为福建省迄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窑址群,可以想见安溪的茶和南坑的瓷器必然从此古驿道销往海内外。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海丝古驿道。”黄秀聪说。唐代诗人岑参曾于驿路中喜遇旧友,写下《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一诗,诗中曰:“离心且莫问,春草自应知。”的确,古驿道或许正在渐行渐远,但那些曾经的故事、曾经的繁华,依然会通过寮洋宫、石佛岩这样的驿路遗迹,以及民众间的口口相传,而为人们所记忆,并得以继续流传。

三山国王的历史

三山国王的简介

三山国王神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

隋初隋文帝时期,三山(明山、巾山、独山)出现神迹。当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庙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多年历史。

唐朝开始,三山神成为当地山神,当地人对三山神普遍顶礼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职能在禳灾纳福,为一般民众服务为主。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逢淫雨伤害庄稼,百姓祝祷求三山神,雨乃止,韩愈便写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庙祭拜。

到了北宋,“三山神”因助宋太宗征北汉刘继元有功,宋太宗“诏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并赐庙额曰:明贶,并敕增广庙宇,岁时合祭。从此,三山神便被统称为三山国王,三山国王庙又称明贶庙。至宋仁宗明道年间,“复加封广灵二字”。至此,“三山国王” 经皇封,提升为国家神,成为为国家服务的神灵象征。当时,其地域影响大体局限于潮汕。

元朝,三山神的影响和地位,较唐、宋时期更加显赫。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国王庙”,祭拜者,除当地民众外,还有“远近士人”,“岁时”或“走集”都要前来拜祭。

三山国王祖庙在揭西县河婆镇西南3公里处的玉峰(又称大庙山)东北麓。由于河婆古属霖田都,故又称三山国王霖田古庙,隋朝时创建,至今香火延续了1400多年,影响深广。

三山国王起源于揭阳揭西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植根于千万民众心中,而且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神祗。俗称王公(有地方称为王爷、老爷),与其夫人合称为王公夫人,其信仰在揭西大地十分兴盛,作为揭阳的守护神,三山国王及其夫人在潮汕人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供奉三山国王的庙宇遍布潮汕的每一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粤东地区各地已知的三山国王庙超过200座,其实三山国王庙的数量远不止记述的那么多,很多小村庄都有三山国王庙,还有一些其他神灵的庙宇也同时供奉着三山国王。每年正月,各地都要举行三山国王的迎神游神活动,全民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有的村寨,游神,唱大戏,兼有舞狮、舞龙,游灯笼等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盛极一时,热闹非凡,老幼皆乐。 潮汕本土人口约1000万,而移民海外的潮汕人达到了1500万,由于大量潮汕人移民海外也把三山国王信仰传到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在揭西的霖田祖庙,已迎来海内外及港、澳、台同胞的进香团成百万人。除进香外,还进行寻根问祖活动,甚为感人。实际上,三山国王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纽带和桥梁。

为什么说三山国王是“潮州地方神”

三山国王是广东潮州及潮州籍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

指潮州 独山、巾山、明山三位山神。据称,宋太宗封此三山神为国王,故有此称。

祖庙址设在揭西县河婆镇西陲(称三山田王庙、霖田祖庙、大庙)。它肇 建于隋,比开元寺早200年,为潮汕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目前其子庙有 500余座。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广东通志》称,有神三人出巾山 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王峰之界石,庙食一方。

乡 民遂于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宋太祖赵匡胤开基以 后,刘铱拒命,王师南讨,潮守侍监王某诉于神,天果然雷电以风,助王师 之讨伐,刘铱兵败,南海以平。

宋太宗征太原时,在城下见金甲神三人, 操戈驶马,冲锋在前。凯旋后,观三金甲神在城上。

人以潮州三山神奏 告太宗。宋太宗即诏封明山神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神为助政明肃宁 国王,独山神为惠威宏应丰国王。

岁时合祭。”另据《潮州府志》,三山国王之事迹略异。

府志称,宋代末年,恭帝被 北掳去。文天祥立端帝于福州,改元景炎。

元兵压境时,张世杰奉帝南 奔潮州,至揭阳县境,又被围。情势危急之、中,忽见天气骤变,风雷昼晦, 有兵马三支,从三面山中,由三位将军率领,冲杀而出,驱退元兵,斯围即解。

帝与众臣正欲向三支兵马致谢,兵马迅速按原路退去,顷刻间不见 踪影。 风雷过后,细视周围,三面环山,一为绿树苍苍,一为白石峨峨,一 为土色赭赭。

于是封三山为三山国王。邑人立庙祀王,所塑神像则一为 青面,一为白脸,一为赭颜。

此三山即为独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国王,在民间传说很多,屡有显灵,都是以协助地方除害禳疾,化解水旱和刀兵之灾为最。

因此,三山国王是保护广东潮州地区民众的 神明。

三山国王之三王,各有神诞之日:独山惠威宏应丰国王是三月十 六日;巾山助政明肃宁国王是二月二十八日;明山清化盛德报国王是三月二十四日。每逢三山国王神诞之日,福建潮州地区以及和东南亚 地区的潮州人士多进庙奉祀三山国王。

潮州《三山国王庙》有何故事

三山国王是指纪念护国庇民的三位勇士,出实于原揭阳县霖田都(今揭西县河婆镇)的三座山,巾山峙立(俗称金山)、明山护卫(俗称银山)、独山高耸,因三山鼎峙,气象天成,为三勇士各占一山。后传播潮汕各地和海外。

据地方史志记载,三山神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是潮汕最为古老神庙之一。也是“潮籍”神中最显赫者。每年农历二月廿五日为神祭祀日。

三山国王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元《明贶庙记》说世传当隋时,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现于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分镇三山,托灵于玉峰山之界石,庙食于此。河婆民间则传说,三山神显于护国救驾,保土安民。致使三山国王演变为民众心中的“福神”。

南北朝时,这三位义侠勇士,分别为巾山国王,大王俗姓连名杰;明山国王,二王俗姓赵名轩;独山国王,三王俗姓侨名俊。三人立志,结为异姓兄弟。护国安邦国泰民安的功绩,符合人民的心愿,受人尊敬,建庙朝拜。岛内民众极崇拜三山国王,仅建庙宇有200多座。而《神仙神传》和马来西亚、吉隆波蕉赖的《三山国王庙》记还,则认为是肉北朝时俨国安邦三男士,助隋开国君主杨坚完成帝业,故封为驾前三大将,但却自退隐居。归化后,又曾显灵于唐、宋,封英灵神。

又据《明贶庙记》记载,三山国王护国庇民,帮助隋朝统一天下,受万民尊为神之后,又显灵救驾,助唐扶宋,救过唐太宗李世民,帮助宋太祖开基。宋太祖征北汉都城太原,观金甲神三人驰马挥戈助战而获胜。见城头云中显示“潮州三山神也”字样,因此封三山国王的称号:明山为“威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弘应主国王”。赐匾额“明贶”,敕令在州、县范围内增建庙宇每年定期祭祀。此后潮汕各地乡村遍布三山国王宫庙,直至今日香火鼎盛。

对于三山神,民间传说与历史掌故与地方的人和事结合在一起,不断地加以丰富,创造和发展,因而带有十分浓厚的地方特色,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三山国王七字对联

不是三山国王,而是三山国王庙,有关的对联和文章介绍如下,请你参考: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其中,庙宇对联更是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吸引着不计其数的善男信女和众多的游人过客。在客家地区影响较广,名气较大的三山国王庙对联就是一个例子。

1、这是广东揭西县霖田祖庙的一副对联:

不信神明且看雷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不信地理且葬煞方作恶之人一定受殃

2、这是广东梅州泮坑公王庙的一副对联:

骑虎镇三山数斛石泉到处都流功德水

庇民垂万古一龛香火何时不喷吉祥烟

3、这是宝岛的台中沙鹿保安宫的一副对联:

保卫山河三公护国

安宁黎庶万古尊王

在神传故事中,三山国王镇守三山,护国保民,个个是功业盖世的忠君爱国志士,被粤东,等地的客家人,闽南人和潮州人信奉为守护山神。在古代社会里,科学和生产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都无法解释并存在着恐惧,就把这些当成了超自然的神崇拜起来。上面三副对联展现了三山国王的赫赫神威,赞美了三山国王护国佑民的忠义精神,为当时的统治者歌功颂德。它担负着一种抚慰众生,导正世俗的责任。同时,又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神明,对君主的虔诚之心,寄托着人民群众 希望神灵庇护的心愿。另外,也表达了对联作者为百姓谋求幸福的感情。因而,许许多多的善男信女,从三山国王的对联中寻得了心灵的慰藉与寄托。

信仰神灵,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个风俗和文化现象。客家乡民可以说是一个“多神主义”者,因而,三山国王庙对联,千百年来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客民的心理,它在解决人类生存和满足需要上具有一种不可低估的功能,为客民等各民系乡民提供了精神灵修的境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妈祖三山国王两谁者官职大

都是道教的,三山国王比较属于地方神,而妈祖的信徒较为广泛。这个从称谓亦可见一二:一个是祖,一个是王,应该妈祖影响大,类比佛祖和天王。

另外根据历史传说:现揭西厚埔村的大片埔田,在宋明时为军垦农场,张姓人家还曾与驻军争水打死军人,被捕潮州问斩,后为妈祖神所救。现张姓每年妈祖生日,仍举行盛大祭拜仪式。据此推断,那片农场当为历代官家继承,始开创者应是独山神三王爷乔惠威。又据此推测,坪上圆埔村的大片埔地,当是大王爷连清化开创,有开凿于现镇 *** 后高山上的石肚引水渠为证。二王爷则应当在埔尾村一带开军垦农场,有苏屋楼的二王老爷庙为证。

从这个故事推断妈祖神的影响要大点。当然作为一个信仰的神来说,他们都是导人向善,他们本身肯定也是看淡名利的,最重要能造福一方百姓。

甲子镇龙尾王爷公姻缘一号签诗文

程咬金落古井,上上签

三山国王猴脸是那位

三山国王猴脸是汉朝的李渊,也被誉为“文景之治”的开国皇帝。

王爷灵签第三十五签求解签。洪约一到约春光,万物森然夏日长,秋月扬辉冬...

我个人认为,此签从此卦衣冠重整之象 ,若问前程 前路可宜,自身 吉,求财 好,交易 利,移徙 安。所以,换工作,还是可以的。但是,必须要有个心态,凡事先难后易也。唐僧取经。都是要有坚强的耐力及毅力。方能有成就。并且要有人和,得贵人相助。方能过关斩将,一路顺风,出人拔萃。提供以上看法,与你分享。

观音灵签第八十九签问姻缘如何?

诗意是说:其实此事应是“不寒不热”,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囚人逢赦 病遇良医 求财谋望 贵人指示”,不过要想化解此事,必要遇到一贵人,囚人得以释放、病人得以痊愈,钱财和名望,是要有贵人致电一二的。此处暗喻你的爱情之事要有人帮助。至于“贵人”是谁?这要返回上面的“临潼救驾”一句,这个典故是讲:隋末,唐王李渊经过临潼山下。秦琼(叔宝)正。于伍员庙午睡。被喊声吵醒。秦琼冲进重围。杀退敌人。救了王爷一家。即被唐王重用。成为唐朝之开国功臣.也就是说能化解你们之间误会的人是你至好的朋友或亲人,此人曾经很大的帮助过你的。下面的批只需要看“婚姻→合”及“寻人→至 ”,是说寻找的人终会找到,最终可以白头到老,可谓是“家宅→安”——全家安康、和顺;“失物→即见 ”——现在暂时丢失的爱情终会“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