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方法论老子辩证法,易经的原理

说说《周易》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周易,多年的感悟中,归根结底是一部象书。就是易象。后来在文字中将它丰富而转化成思想。化为精神食粮。在先贤智慧引导下踏入它的精神轨迹中畅游。易经,随着人类的进化,在各类智慧碰撞中擦出了火花。易经去了文字就是易象,在上古没有文字年代,易象是智力载体。~是人类记忆载体。易象在感兴趣人群中流传。上古人类智力是恶劣环境倒逼出来的,还没有深化总结,在惊恐劳累中又被遗忘。

《易经》是什么学问?

;     01      《易经》主要思想讲的是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就是说《易经》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载体。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易经》可以看作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

      《易经》本身有三个层面在演绎。现代社会和西方文化所认识的“变”的部份,所谓“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种认识论,只是《易经》的一个过程,不是《易经》要表达的主题。我们看《易经》都是从变的角度去看,实际上《易经》的本怀到底给我们解释了一种什么状态?到底《易经》要带领我们去到一个什么去处?这就是《易经》的“学”和“用”的一个关联。

      《易经》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易学的发展

《易经》讲道。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先生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易经》号称绝学。魏晋时道家的王弼用老庄解易,《易经》今传本就是王弼本。“王弼正崛起于汉代道家易以及重义理的古文经学派的流脉中。”易学分为道家易与儒家易、筮术易。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易理易学又称义理易学,是专门讲述易经本经哲学义理的易学,象数易学宗旨在于运用,数理易学是研究易经中的科学思想与数学思想。纳音易学则结合了易理易学和象数易学的思想。董鸿渐是当代纳音易学创始人、奠基人,几十年来寒暑不易孜孜以求纳音易学之奥秘,代表著作有《中华纳音易典》、《中华纳音预测学》(中国哲学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象数易学则在易学中一花五叶,从民间社会到儒佛道三家各有所踪,在此不再一一罗列。象数易学在当代以林忠军的学术派、张其成的经世致用派、邵伟华的玄学预测派为代表。易理易学与哲理易学则以著名哲学家成中英和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为代表。象数派发展为科学易,易理派发展为人文易。其实,易学家们各执一端,有违《易经》本旨,有违易宗。《童子问易》认为易学的易宗是:乾坤一元,阴阳相倚,终始兴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数理比翼。

《易经》十句最高深的话有哪些?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天道运行不息,君子当效法天道,要自强不息,努力奋进。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地势顺承,君子当效法大地的厚实容纳万物。3、潜龙勿用译:像潜伏的龙一样,在能力或时机不到时,不要有所作为,需潜伏养精蓄锐。4、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译:像龙飞腾于天,利于晋见大德之人,建立宏伟事业。5、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译:君子以仁为体就能够做人们的首领,行为像万物嘉美汇聚就能够合于礼仪,能够施利万物就能和谐适宜,能够坚持正确方向固守下去就能成就大事。6、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译:自己的意志不为世俗所改变,不为了名声而去成就事业。7、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译:隐遁世间而不感到苦闷,不被世人认同也不感到苦闷。8、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译:天下有道,我心以为乐,便见而有所为;天下无道,我心以为忧,便隐而无所为。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译: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愁。10、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译:语言常信实,行为常谨慎,防范邪恶不使入侵内心,保存内心的真诚,为天下做出贡献而不自夸其德。误区不少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这观点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关于“三易”,《周礼‧春官‧大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经》有“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按照南怀瑾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有部分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易经

请简要概括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内容有:

1、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它实际指矛盾着的事物的对立双方。

2、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的相互结合,以及双方处于某种平衡状态,是客观世界中常有的现象。正是这种平衡,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3、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相互转化的趋势。他在《道德经》中曾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事物尽在往复变化之中。由此推出一条法则,物极必反,剥极必复。

4、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的贵柔思想就包含着变化发展的思想。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扩展资料: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分为上下两册,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老子》包含丰富的朴素而精彩的辨证法思想,系统揭示了事物互相对立、依存、转化和回复的关系。他认为有无、虚实、强弱、刚柔、雌雄、祸福、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体察到事物的矛盾会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是事物运动的规律。

“反”既有相反、对立之义又有返回、归本之义,因此钱锺书认为,《老子》一语抵得上黑格尔论“否定之否定”的数十百言。老子论学的“正言若反”的方式,也是从“反者,道之动”中来。老子由此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具有智慧光芒的方法论。

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的主要经典。在很多道观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执蒲扇,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道教认为,老子就是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老子》二十二章:辩证法——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复盘三步法】 【获得的新知】 你想要什么就先给出什么,先舍才有得。 老子在本章中用了六组现象来讲述事物由正面向反面转化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委屈和保全、弓屈和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最后,老子把辩证法思想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得出“不争”的结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真的是把《易经》的阴阳、物极必反的智慧阐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把如何通过运用辩证法的方法来应对“变化”解释的深入浅出。辩证法,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强武器。任何时候最好的状态,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 当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当我们在行动的时候,一定要有“声东击西”“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识。 【旧知的改变】 前段时间看到张萌萌姐说过一个“平移思维”,当时以为自己懂了,但是看到老子举出了这么多关于辩证法思想的现象以后,又觉得自己“平移思维”的运用其实是很肤浅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思考不够丰富,这也是笑来老师在写作课中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由于思考不够丰富,脑子里能够想到的事情、案例其实是相对局限的,那么能够把一个理论知识进行平移运用的能力其实也是相对局限的。 目前,我能想到的一个方法就是多读多背诵经典,像是《老子》(道德经)就是很好的背诵教材,短短5000字,不仅举例翔实,而且逻辑严谨,关键字字珠玑,道理深刻。先把古人的智慧装进脑袋,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向上生长,这样才能看的更高更远。 【to do】 善用辩证法思维,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东西的反面是什么?”“用逆向思维来思考行动的话,可以怎么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