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劫粮,诸葛亮劫粮成功了吗

关于诸葛亮聪明机智的故事

一、诸葛亮算账

一天,诸葛亮读书累了,就下山去走走。路上,遇到一个挑担子的老人。老人的担子里一头是豆腐,一头是高粱酒。诸葛亮请老人卖点豆腐和酒给他解渴充饥。

老人早就听说他才学不凡,想考考他,说:“请诸葛先生算算,一斤豆子能磨多少豆腐,一斤高粱能酿多少酒?算清了,这豆腐和酒,任先生享用。”

诸葛亮开始认为不难,后来就犯愁了,他根本没有磨过豆腐,也没有酿过酒。结果,搜索枯肠,也算不出来,只得口称“惭愧”,向老人请教。

老人说:“打豆腐,有老有嫩,因此一斤豆子打的豆腐多少不等。高粱蒸酒,靠水汽结成,一斤能蒸一斤多酒。先生没干过,不知内情,当然也就算不出来。”

诸葛亮听后很受启发,深知自己经历的事太少,学识远远不够,忙躬身致礼,感谢老人的指教。自那以后,为了记住这次教训,诸葛亮再不喝酒,不吃豆腐,以勉励自己勤学好问,多长见识。

二、诸葛亮夸侄儿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吴国当大臣。他的儿子诸葛恪,聪明伶俐,善言巧辩,孙权很喜欢他,常常带在身边。

一次,吴国接待蜀国使臣,为了羞辱这使臣,宴席进行了一半才叫他进来。使臣进来,只有孙权放下酒杯,表示欢迎,其他人自顾饮酒,眼皮都不抬一下。

蜀国使臣见此情景,立即吟诗一首:“凤凰来翔,麒麟吐哺;驴骡无知,饮食如故。”吴国群臣受了嘲笑,个个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这时诸葛恪从孙权身边走出来,还诗一首曰:“我植梧桐,以待凤凰。有何燕雀,自称来翔!何不弹射,使还故乡。”

蜀国使臣见他出言不凡,便笑着说:“此儿必是诸葛恪,我们丞相的侄儿。我们蜀国有蜀字,神奇得很,你能解释吗?”诸葛恪脱口而出:“有水是浊(浊),无水是蜀,横且苟身,虫入其腹。”把“蜀”字贬得一塌糊涂。蜀使又气又惊,便问:“那吴国的吴字又该怎么解释呢?”

诸葛恪从容回答:“无口是天,有口是吴,下临沧海,天子帝都。”他把“吴”字吹上天。孙权怕把蜀使弄得太僵,出面打圆场说:“这孩子爱骑马,请转告他叔叔诸葛丞相,可否送他一匹西凉好马?”

孙权的话没落音,诸葛恪就跪下给孙权磕头谢恩。孙权奇怪地问:“不是我送你马,是请你叔叔送啊!”诸葛恪说:“皇帝降旨,应该谢主龙恩。”

孙权听了很高兴。蜀使听了大为反感。他回到蜀国,把诸葛恪的这些话都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听了不仅没生气,反而笑着说:“我在蜀国为相,位高权大。亲属在敌国为官,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怀疑、牵连。侄儿小小年纪就能公私分明,各为其主,这样很好嘛!”

三、诸葛亮巧破断粮计

东吴周瑜是一位文韬武略、运筹帷握的大将,但是少年得志的他心胸狭窄、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谁知诸葛亮来到江东后,风头逐渐盖过自己,和他的几次较量中都以自己失败而告终,周瑜因此怀恨在心,总是想法设法除掉诸葛亮。

一次,周瑜派人请孔明军中来议事。孔明到后,周瑜便说:“以前曹操兵少,袁绍兵多,然而曹操反而战胜了袁绍,这是因为他采用了许攸的计谋,派兵切断了袁绍乌巢的粮草。如今曹操拥兵八十三万,而我军只有五六万,怎么抵抗得了呢?

所以也必须先切断曹操军队的粮草,然后一举攻破。我已经探知到曹操军队的粮草,都屯据在聚铁山上。先生您久居汉中,我也将拨给先生五千兵马,星夜赶往聚铁山,一举切断曹操的粮道。咱们彼此都是为了各自的主人,希望先生不要推脱。”

孔明是何等聪明之人,心中暗思: “周瑜这么做,分明是设计害我。如果我推脱的话,一定会遭到他的讥笑,不如假装答应他,然后另做打算。”于是欣然应承。周瑜大喜。

孔明告辞后,鲁肃秘密地问周瑜说: “周公派孔明劫粮,有何企图?”周瑜毫不掩饰地回答:“我打算杀了孔明,但是害怕天下英雄讥笑,所以借曹操之手杀了他,以绝后患。”鲁肃听后,便去找孔明,看他明不明白周瑜的用意。

来到孔明的住处,只见孔明面容镇定,正在整点军马,准备前行。鲁肃是个心地十分善良的老实人,看到诸葛亮前去送死,心中不忍,便用言语点拨孔明:“先生此去能够成功吗?”

孔明笑着回答道:“我水战、步战、马战、车战,样样精通,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不像你和周郎一样,止于一能。”

鲁肃不服,说:“为什么说我和公瑾止于一能呢?”

孔明回答道:“我听到江南童谣这么唱:‘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也就是说,先生你只善于在陆地上伏路巴关,而周公瑾只会水战,不会陆战。”

鲁肃辞别孔明后,直接来到周瑜帐中,将诸葛亮所说的话一一告知周瑜。周瑜听后,大怒:“诸葛亮欺人太甚!谁说我不能陆战:不用他去!我亲自带领一万骑兵,前往聚铁山去切断曹操粮道。”

孔明早就料到鲁肃会再次回来,果不其然,鲁肃又来到诸葛亮那里,将此言告知孔明。孔明听后,笑着说:“公瑾派我去切断曹操军粮,实际上是想借刀杀人。我刚才故意用言语调侃他,谁知公瑾便容纳不下。可笑可笑!

只是目前正值用人之际,东吴吴侯与刘皇叔同心协力,抗曹大计才能成功;如果大家互相谋害,那么大事休矣。曹操诡计多端,经常断人粮道,如今怎会不派重兵防守呢?公瑾如果真去,必为所擒。

依据当今的形势来看,目前只适宜水战,以期挫败北军的锐气。还希望子敬好言相劝公瑾,切不可意气用事。”

鲁肃连忙去见周瑜,对其陈述孔明之言。周瑜听后,摇首顿足说:“此人见识是我的十倍,今不除之,必留后患!”

鲁肃劝说道:“当今是用人之际,希望公瑾以国家为重。等到打败曹操再想办法除掉他也为时不晚。”周瑜觉得鲁肃说得也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四、诸葛亮巧断偷鱼案

汉朝末年,宦官专权,军阀割据,朝廷名存实亡。诸葛亮从小死了父母,便一个人东奔西颠到处求师,学习治世的策略。有一段时间,诸葛亮跟随灵山的酆公玖先生学习兵法。

一天,一位朋友给酆公玖先生送来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酆先生让诸葛亮给清炖出来。诸葛亮从小没有爹娘,自己照顾自己,烧茶做饭,很有一套。

他非常利落地把鱼洗净,放上调料开始炖鱼。不一会儿,鱼就炖好了,那诱人的香味飘散在空气中。诸葛亮把鱼盛放在一个大盘子里,便挑着捅担水去了。

担水回来,刚进门槛,就觉得屋里的空气与平时不大相同。

他抬头看看酆先生,只见酆先生板着面孔,神情严肃地在屋子里踱步。诸葛亮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把水桶放好站在一边。

过了一会儿,酆先生开始责问弟子们,到底是谁偷吃了炖好的鲤鱼。诸葛亮偷偷一看,原来炖好的鲤鱼不知被谁偷吃了一大半,而十几个弟子却没有一个人承认。大家有的侧着脸,有的低着头,全都默不作声。

酆先生转过头来,气呼呼地问诸葛亮:“你炖的鱼怎么少了一大半?”

诸葛亮早已想好了计策,听到问话,做出大惊失色的样子,慌忙地说道:“这下完了,这鱼里有毒?如果是人吃了,非出人命不可。送来的那条鱼我还没有做呢,桌上这条鱼是用毒药炖的,准备用它来药老鼠的……”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见其中一个弟子脸色变得煞白,浑身颤抖,“扑通”跪倒在地,哭喊着说:“先生救命,鱼是我偷吃的。”

其他弟子一听要出人命,一时也慌了手脚;酆先生听诸葛亮说鱼里放了毒药,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这时,却听见诸葛亮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是诸葛亮略施小计,找到了偷吃鱼的人。

五、诸葛亮智服僰道王

孟获反蜀,拉上了僰道王。僰道王驻守的僰道城,在今天的宜宾市,是四川与云、贵的通道口,古称咽喉重镇。

诸葛亮立即领兵去夺回城池。他到后,见僰道城十分坚固,城内兵多马壮,难以硬攻,就决定以计取胜。孟获与僰道王听说诸葛亮领兵到后,在天天练兵,他们登上城楼,探看虚实。

只见诸葛亮坐在点将台上,一队队兵马在台前操练。先是红马队,接着是黑马队,然后是白马队、花马队,一队接一队,蜀军多得数不清,从早练到晚,也没见人马走完。

二人大惊失色,没料到诸葛亮有这么多兵马。他们不知,在诸葛亮面前练兵的只有两三队人马。诸葛亮先把马涂上红色,练完后洗了涂上黑色,一会儿洗了又涂上白色。就这样,吓倒了孟获。

孟获与僰道王又看到蜀军下河挑水的伙头军用装米的黄桶挑水。两桶水足有千斤重,可他们挑起来快步如飞。这下二人更吓得不行,认为诸葛亮一定是天神下凡,难怪曹操打不过他。

其实,蜀军伙夫挑水的黄桶没有底,这也是诸葛亮的计谋。孟获不敢进犯成都,逃回老家去了。僰道王无处可逃,只有投降请罪。诸葛亮没有治僰道王的罪,仍旧让他管事。僰道王感激诸葛亮的宽宏大量,从此对蜀汉王朝忠心耿耿,再也没生过二心。

诸葛亮为什么执着于北伐?他最后成功了吗?

看三国演义和看三国志的朋友一定都非常好奇一件事情,诸葛亮一生计谋无双,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北伐呢?而且他最后也没有成功星落五丈原,让三国时期当中最有名的一位军师就这样与世长辞了,留下的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们永远去怀念这位卧龙先生,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诸葛亮执着于北伐这里面究竟蕴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关乎蜀国命运

如果你真的看懂了三国演义,如果你真的明白历史上的蜀国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你也就会对诸葛亮的北伐有一定的了解,蜀国在三国当中其实实力应该说是最弱的,曹操当时的实力可以说是已经把全国2/3的土地和人才牢牢的掌控这个手中,剩下的那一份东吴的孙权和蜀国的刘备对半分。

孙权得到的可是江东的基业,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江南鱼米之乡,要人有人要钱有钱什么都不缺,而且大家世族人才辈出,我们再看一看蜀国,虽然自古就有蜀国是天府之国的称号,但是您的战略位置太糟糕,形成了被夹击的事态,而且您的兵多地方少,即使有粮,你也养不起这么多人,所以如果诸葛亮不北伐的话蜀国根本就支持不住。

完成梦想也是帮助刘备完成遗愿

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在未出隆中的时候,就已经为刘备的这个集团公司定下了公司的战略目标,那就是三分天下之后,天下一统啊,诸葛亮作为乱世之中的一位不是出的人才,他是有梦想的,她也想完成自己的梦想,而且他的知遇恩人刘备临死之前也希望诸葛亮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受先帝重托,这话可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意思,这也是诸葛亮的心里话,他遇到个自己遇到自己,自然要以身相报以死相报,不玩命的北伐,他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刘备吗?

蜀国内部情况复杂

纵观魏蜀吴三国要属蜀国的内部情况最为复杂,刘备死后虽然关羽张飞都相继去世,但是关羽张飞的后人还在,赵云还在,魏然也在,黄忠也在,跟着先帝打江山的这些人在这是一股蜀国本身的大氏族又是一股,刘禅作为幼主,虽然是是为诸葛亮马首是瞻,但是朝堂上的人也有悄悄的在归顺刘禅的意思。

蜀国朝堂暗流涌动,如果诸葛亮不是举着北伐的大旗,他哪有那么大的威信,如果诸葛亮不是举着北伐的大旗,身边的武将怎么会跟他玩命,如果诸葛亮不是举着北伐的大旗,蜀国的大士族又怎会低头听命于他。

周瑜为何要杀诸葛亮?

问题一:周瑜为什么要害死诸葛亮? 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被读《三国演义》者,把周瑜要杀孔明,归之于他的忌贤妒能,对他的这个性格特征无不齿冷,其实这种理解缺乏说服力。准确地讲,周瑜的苦心,正是他战略家眼光的反映。 照书中描写,吴蜀之间跌宕起伏的矛盾,是围绕着荆州展开的。争夺荆州,是继赤壁大战后《三国演义》中又一场浓笔多姿的重戏。对于刘备,荆州是入川建立根据地和出川夺取天下的战略要冲。诸葛亮隆中决策明确指出先要占领荆州。而对东吴,荆州也是生死攸关之地,要抵御强魏的侵略,必须全据长江,尤其得先占长江上游的荆襄;刘备占了荆州,就等于给东吴的喉咙里塞上一根骨头。由于曹操南下,吴蜀荆州之争暂时得到缓和,北方的严重威胁一旦解除,这个斗争必然骤起。周瑜正是根据这个战略态势,才决定要杀掉孔明。果然在赤壁的战火刚刚熄灭,围绕着荆州的借、分、索、还、夺,孙、刘便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从三气周瑜,发展到拦江夺斗,单刀赴会,偷袭荆州。一系列冲突的最后 *** 是两国倾全力而进行的彝陵之战。在这场争斗中,周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如果除掉孔明的计谋实现,周瑜哪能有这样的悲剧? 情节的发展,完全印证了周瑜的远见。所以我认为周瑜谋害诸葛亮是他远见的表现。 问题二:诸葛亮借东风 帮周瑜 为什么周瑜要杀他? 我说泽天呀,怎么那么像我一个朋友的名字呀。一楼说的不错,但有些伤人。其实关于的问的这个问题,不能单纯的这样回答。周瑜量小非君子,则是小人。他们的时代很残酷,诸侯林立,天下三分。若杀了诸葛亮,那么就削弱刘备的,进而收服刘备,增加自己的力量,抗击曹操。再说,强龙不压地头蛇,诸葛亮在吴国地界,杀之易如反掌,编造被杀的理由就更简单。周瑜为国家着想,这是其一。其二,人比人,是很气人的。诸葛亮有才,但是在周瑜头上作祟,而他又是吴国大将军,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他的身份是不允许他弱小,无能。若是他给别看了笑话,那他的地位就不稳,别人就取而代之。。其三,他少年成名,风头正盛,难免不是年轻气盛。最后总结,一个大人物,杀一个人可以利国利己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提升自己的名望,是你都愿意做这么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那决定后,下就怎么杀的问题了。但后面反被杀,这不能不说,既生瑜,何生亮了。 问题三:周瑜想杀诸葛亮历史上是不是真的 假的,周瑜作为三国时期一位非常成功的军事家,他会看不到在赤壁之战结束前,如果孙、刘联盟破裂对于孙权一方意味着什么。周瑜就真的那么有自信,他能在和刘备关系破裂的前提下,战胜强大的曹操。这一点好像怎么也说不通呀。所以我的结论就是赤壁之战中周瑜想杀诸葛亮是假的。这是小说的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目的只是为了拔高诸葛亮罢了。 问题四:赤壁之战中,周瑜前后几番欲杀诸葛亮,简述其相关内容 头一次,他派诸葛亮去劫粮,想借曹操的刀,把诸葛亮杀掉; 周瑜分拨已定,使人请孔明议事。孔明至中军帐,叙礼毕,瑜曰:“昔曹操兵少,袁绍 兵多,而操反胜绍者,因用许攸之谋,先断乌巢之粮也。今操兵八十三万,我兵只五六万, 安能拒之?亦必须先断操之粮,然后可破。我已探知操军粮草,俱屯于聚铁山。先生久居汉 上,熟知地理。敢烦先生与关、张、子龙辈――吾亦助兵千人――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 彼此各为主人之事,幸勿推调。”孔明暗思:“此因说我不动,设计害我。我若推调,必为 所笑。不如应之,别有计议。”乃欣然领诺。瑜大喜。孔明辞出。鲁肃密谓瑜曰:“公使孔 明劫粮,是何意见?”瑜曰:“吾欲杀孔明,恐惹人笑,故借曹操之手杀之,以绝后患 耳。”肃闻言,乃往见孔明,看他知也不知。只见孔明略无难色,整点军马要行。肃不忍, 以言挑之曰:“先生此去可成功否?”孔明笑曰:“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 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肃曰:“吾与公瑾何谓一能?”孔明 曰:“吾闻江南小儿谣言云:‘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公等于陆地但能伏路 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 肃乃以此言告知周瑜。瑜怒曰:“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 聚铁山断操粮道:”肃又将此言告孔明。孔明笑曰:“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 耳。吾故以片言戏之,公瑾便容纳不下。目今用人之际,只愿吴侯与刘使君同心,则功可 成;如各相谋害,大事休矣。操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备?公瑾若 去,必为所擒。今只当先决水战,挫动北军锐气,别寻妙计破之。望子敬善言以告公瑾为 幸。”鲁肃遂连夜回见周瑜,备述孔明之言。瑜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 之,后必为我国之祸!”肃曰:“今用人之际,望以国家为重。且待破曹之后,图之未 晚。”瑜然其说。 二是限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10万支箭,并从人力物力上设置种种障碍,要使完不成任务,然后以贻误军机的罪名处死,结果诸葛亮草船借箭,顺利完成 三是布置人马在诸葛亮借得东风之后,立刻把他杀死。 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瑜谓鲁肃曰:“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怎 得东南风乎?”肃曰:“吾料孔明必不谬谈。”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 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 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急唤帐前护军校尉丁 奉、徐盛二将:“各带一百人。徐盛从江内去,丁奉从旱路去,都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 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二将领命。徐盛下船,一百刀斧手荡开棹 桨;丁奉上马,一百弓弩手各跨征驹:往南屏山来。于路正迎着东南风起。后人有诗曰: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丁奉马军先到,见坛上执旗将士,当风而立。丁奉下马提剑上坛,不见孔明,慌问守坛 将士。答曰:“恰才下坛去了。”丁奉忙下坛寻时,徐盛船已到。二人聚于江边。小卒报 曰:“昨晚一只快船停在前面滩口。适间却见孔明披发下船,那船望上水去了。”丁奉、徐 盛便分水陆两路追袭。徐盛教拽起满帆,抢风而使。遥望前船不远,徐盛在船头上高声大 叫:“军师休去!都督有请!”只见孔明立于船尾大笑曰:“上覆都督:好好用兵;诸葛亮 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徐盛曰:“请暂少住,有紧话说。”孔明曰:“吾已料定都督 不能容我,必来加害,预先教赵子龙来相接。将军不必追赶。”徐盛见前船无篷,只顾赶 来。看......>> 问题五:诸葛亮既然气死了周瑜,为何还要去拜祭周瑜? 三国演义里面写的很清楚,诸葛亮闻言周瑜死后,执意要亲往柴桑吊孝一是为了缓和蜀吴两国的关系,收买吴国的人心,二是要亲往江南一趟,替刘备招揽贤士(其厂就是庞统)。 问题六:三国演义中 周瑜三次欲杀诸葛亮却没得逞是哪三次 第一次下令诸葛亮偷袭曹操军粮,欲借曹操之手伤害诸葛亮,二是,以水战需箭为名,要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草船借箭)三是赤壁之战前要诸葛求东风 问题七:诸葛亮为什么要三气周瑜? 气周瑜: 诸葛亮设坛祭风后,周瑜派人追杀诸葛亮。而诸葛设计脱身。赤壁之战后,周瑜想夺取南郡,不料被曹军射伤,而南郡反被诸葛亮“坐收渔利”,这就是所说的“一气”周瑜。 周瑜设美人计骗刘备到江东作人质而换取荆州,没想被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因此箭伤复发,这就是“二气”周瑜。 周瑜又以攻打西川为名,实际是想取得荆州,该计又被诸葛亮识破,周瑜箭伤再次复发,这是“三气”周瑜。 经过此“三气”,周瑜病危,羞愧气恼的周瑜,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最终被活活气死。 问题八:孔明射箭中周瑜为什么要杀诸葛亮 诸葛亮已经推算出了天时,有大雾,料定曹军不敢出战,只会射箭来让他去取 问题九:诸葛亮借东飞后周瑜派谁去刺杀诸葛亮 徐盛、丁奉。结果他们被前来迎接孔明的赵云一箭给吓跑了。 问题十:周瑜是如何三杀诸葛亮的呢?? 头一次,他派诸葛亮去劫粮,想借曹操的刀,把诸葛亮杀掉; 周瑜分拨已定,使人请孔明议事。孔明至中军帐,叙礼毕,瑜曰:“昔曹操兵少,袁绍 兵多,而操反胜绍者,因用许攸之谋,先断乌巢之粮也。今操兵八十三万,我兵只五六万, 安能拒之?亦必须先断操之粮,然后可破。我已探知操军粮草,俱屯于聚铁山。先生久居汉 上,熟知地理。敢烦先生与关、张、子龙辈――吾亦助兵千人――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 彼此各为主人之事,幸勿推调。”孔明暗思:“此因说我不动,设计害我。我若推调,必为 所笑。不如应之,别有计议。”乃欣然领诺。瑜大喜。孔明辞出。鲁肃密谓瑜曰:“公使孔 明劫粮,是何意见?”瑜曰:“吾欲杀孔明,恐惹人笑,故借曹操之手杀之,以绝后患 耳。”肃闻言,乃往见孔明,看他知也不知。只见孔明略无难色,整点军马要行。肃不忍, 以言挑之曰:“先生此去可成功否?”孔明笑曰:“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 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肃曰:“吾与公瑾何谓一能?”孔明 曰:“吾闻江南小儿谣言云:‘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公等于陆地但能伏路 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 肃乃以此言告知周瑜。瑜怒曰:“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 聚铁山断操粮道:”肃又将此言告孔明。孔明笑曰:“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 耳。吾故以片言戏之,公瑾便容纳不下。目今用人之际,只愿吴侯与刘使君同心,则功可 成;如各相谋害,大事休矣。操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备?公瑾若 去,必为所擒。今只当先决水战,挫动北军锐气,别寻妙计破之。望子敬善言以告公瑾为 幸。”鲁肃遂连夜回见周瑜,备述孔明之言。瑜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 之,后必为我国之祸!”肃曰:“今用人之际,望以国家为重。且待破曹之后,图之未 晚。”瑜然其说。 二是限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10万支箭,并从人力物力上设置种种障碍,要使完不成任务,然后以贻误军机的罪名处死,结果诸葛亮草船借箭,顺利完成 三是布置人马在诸葛亮借得东风之后,立刻把他杀死。 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瑜谓鲁肃曰:“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怎 得东南风乎?”肃曰:“吾料孔明必不谬谈。”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 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 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急唤帐前护军校尉丁 奉、徐盛二将:“各带一百人。徐盛从江内去,丁奉从旱路去,都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 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来请功。”二将领命。徐盛下船,一百刀斧手荡开棹 桨;丁奉上马,一百弓弩手各跨征驹:往南屏山来。于路正迎着东南风起。后人有诗曰: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丁奉马军先到,见坛上执旗将士,当风而立。丁奉下马提剑上坛,不见孔明,慌问守坛 将士。答曰:“恰才下坛去了。”丁奉忙下坛寻时,徐盛船已到。二人聚于江边。小卒报 曰:“昨晚一只快船停在前面滩口。适间却见孔明披发下船,那船望上水去了。”丁奉、徐 盛便分水陆两路追袭。徐盛教拽起满帆,抢风而使。遥望前船不远,徐盛在船头上高声大 叫:“军师休去!都督有请!”只见孔明立于船尾大笑曰:“上覆都督:好好用兵;诸葛亮 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徐盛曰:“请暂少住,有紧话说。”孔明曰:“吾已料定都督 不能容我,必来加害,预先教赵子龙来相接。将军不必追赶。”徐盛见前船无篷,只顾赶 来。看看至近,赵云拈弓搭箭......>>

诸葛妆神,骗过司马,夺取小麦

蜀汉建兴九年春二月, 诸葛亮 又一次集结大军北伐中原。 以往北伐往往因为粮草接济不上延误大事,这次出征正值春季,陇西小麦将熟,诸葛亮就计划割取这些小麦以充军粮。 魏国曹真已死, 司马懿 统率大军来到祁山抵御诸葛亮,他也料到诸葛亮会打陇西小麦的主意,领军赶往陇西,准备与蜀军厮杀。 诸葛亮令 姜维、马岱、魏延 分别扮作自己模样,加上他自己,一共四个“诸葛亮”,找来四辆小推车,四人分别乘坐其上,每车旁边簇拥二十四名军士,身穿黑衣,披着头发、光着脚跟随。 司马懿率军来劫粮,四位“诸葛亮”在各个方向轮番出没,装神弄鬼,司马懿惊惑不已,疑为神兵,撤军回营,闭寨不出。 只用了几天时间,蜀军就将陇西小麦收割殆尽,司马懿醒悟过来,为时已晚,追悔莫及。

诸葛亮坚持北伐,但为何数次失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常使英雄扼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伐不能成功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南征易、北伐难的现象。从古至今,南征成功的案例无数,但北伐成功大约只有两次,一次是朱元璋对元的北伐,一次是国民的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不成功,从《演义》上看,各次有各次的具体原因,第一次是因为马谡失街亭,被司马懿抄了后路;第二次是因为军粮接济不上;第三次是因为听到张苞去世,诸葛亮因伤悲而生病,不得已撤军;第四次是魏国使用反间计,苟安散布谣言,后主刘禅下诏回兵;第五次是李严因运粮出现问题,矫诏班师。第六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由杨仪代理统帅,撤回四川。

《演义》写得很精彩,每次北伐失败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但事实上,每次面临的困难几乎是相同的。蜀军的困难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运粮问题。蜀道艰险,运输困难,打不起持久战,且容易被截断粮道。打到最后,基本上演变成了劫粮战。另一个是敌军坚守不战。开始魏军还存在一定的主动出击和盲目追击行为,到后来司马懿坚守不战,蜀军几乎没有机会在野战中歼敌,因而无计可施。

第一个困难,诸葛亮实际上已经基本解决了。他采取了三个办法:一是发明了木牛流马,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缓解了运力不足的问题;二是采取取之于敌的办法,赴陇西割麦,补充粮草;三是在长期对垒中,实行军队屯田,进一步减少了运粮压力。但对魏军坚守不战的问题似乎一直没有解决,以至于蜀军长期驻屯于魏蜀边界地区,直到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把一场北伐打成了持久战。

陈寿把北伐不成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诸葛亮的能力,认为安邦治国是诸葛亮的长处,而用兵打仗的军事才能不够。并且指出,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统一天下,所以用兵不止,不客气地说叫穷兵黩武。而后人对六出祁山乃至诸葛亮的评价大致没有超出陈寿的窠臼。

如果诸葛亮真的如此,那么当年刘备的“三顾茅庐”又怎样解释呢?

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年代里,所谓的人才首先就是军事人才,其类型各不相同,或野战型,或参谋型,但其价值是一样的。诸葛亮与关张赵黄马相对照,肯定是参谋型军事人才。对于当年胸有大志却没有地盘的刘备来说,诸葛亮不但给他提交了一份东联孙权,北抗曹操,西距荆益的规划,而且也是这个规划的具体实施者,所以他必定精通军事。并且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诸葛亮也得到了刘备的认可,被拜为军师将军,刘备曾并对关张说,我得诸葛亮,如鱼得水。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应该与小说和民间传说是相符的。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把司马懿打得焦头烂额,五丈原退兵后,司马懿见到诸葛亮一路上的营垒,也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那么为什么优秀的军事人才不能战胜魏国呢?

当然,魏国占据中原,拥有、文化、人口方面的优势,从综合国力上讲魏国强于蜀国,但战争的胜负往往并不取决于综合国力,影响战争的因素很多。

诸葛亮北伐不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最佳的北伐机遇期已经错过

三国这段历史其实是分为两个时期的,前期是汉末,后期是三国。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曹操轮流把持朝政。在汉武帝推行的儒家孝义思想的影响下,刘氏家族还有着相当社会影响力的,篡权者承担着天下人共诛之的道德风险。就连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曹操,到死也只是个大汉丞相,只落得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实,而不敢公然篡位。即使这样,曹操还要面对着“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社会舆论的指责,随时提防各种相声讨和暗杀,改变正统的代价着实不小。那时,确切地说,是说从董卓入朝到赤壁大战前后这一时期,应该说是兴复汉室的最佳机遇期。可惜,当时刘备集团没有这个能力。

等刘备占据了西蜀,有了人马,有了地盘,平定了南方孟获,可以抽身北伐的时候,魏国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休养生息,人民生活安定。“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新上台的统治者也在不停地对民众进行这样的思想灌输,人们对曹氏集团政权的合法性也在逐渐认可。这时,兴复汉室的口号虽然挂在北伐者的嘴边,但这个曾经让很多英雄豪杰热血沸腾的理想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渐渐淡化了。

北伐最终甚至沦为类似春秋时期的不义之战。无怪乎我们常说“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

其二:后主刘禅对北伐持消极态度

从《出师表》中诸葛亮“临表涕零”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刘禅是并不积极支持北伐。而且从《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南征,还是北伐刘禅都持消极态度。诸葛亮南征时,后主说“东有孙权、北有曹丕,今相父弃朕而去,倘吴、魏攻来攻,如之奈何?”诸葛亮北伐时,后主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刘禅面对诸葛亮的出兵总提出些很幼稚的问题,让不明真相的人真以为刘阿斗是扶不起来的人。其实,与其说刘禅不愿证诸葛亮出兵,不如说他不愿意让诸葛亮带兵。在当年那个毫无文明的年代里,兵权决定一切。特别是蜀汉后期有,臣强主弱,诸葛亮总手揽国家大事,刘禅随时面临被废的可能。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一口一个相父的背后是对诸葛亮的恐惧。

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帮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其实等于告诉刘禅,这个身穿鹤氅,手摇羽扇的人,随时可以罢黜自己,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刘禅也应该知道,当年曹丕趁刘备新丧,自己即位不久的时机,纠集孙权五路伐蜀,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诸葛亮在自己的相府里已经退去了四路人马。可以说诸葛亮的个人行为已经凌驾于国家之上了。因此,刘禅终日担心的并不是魏国的进攻,而是诸葛亮对军队的控制,他唯一能做的只有韬光养晦,装傻充愣。蜀国的群臣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谯周在刘禅的支持下,每次出征,总以天象为依据劝诸葛亮罢兵,后主的消极态度对北伐起到了重要的牵制作用。

其三:诸葛亮出于自保心理,把北伐当成避祸手段

在臣强主弱的格局下,诸葛亮的日子也不好过。当年刘备曾就子嗣问题征求过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以“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作答,采取了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虽然巧妙地避开了当时的斗争,但在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并没有站出来支持刘禅,这点刘禅明白,诸葛亮当然也明白。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实际上相当被动。永安托孤时,刘备的话语,刘禅会做怎样的理解,诸葛亮当然也清楚。

如果刘禅一旦把自己当成威胁,那自己随时也有可能面临杀身之祸。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最安全的办法无疑是手握重兵,当然还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诸葛亮不想或不去篡权。这点我们应该是相信的,因为世界上总应该有些美好的东西的,即使在残酷的斗争中。

诸葛亮或为报当年的三顾之恩,或根本不耻于干些王莽、曹操之流的勾当,使他没有去废掉刘禅,而是采取了避祸军中的办法自保。当年,他也是这样教公子刘琦远走夏口逃避后母迫害的,而他以后,深得其真传的姜维又采取这个办法进行九伐中原和屯田沓中。

当完全可派一位将军南征时,诸葛亮要亲征,南征过后,就是接连不断的北伐。而且总是一遍一遍地复出祁山。兵贵速,不贵久,对于熟读兵书的诸葛亮来说不会不知道,而且总是在一个方向用兵,也不符合“奇正用兵”的军事原则。是诸葛亮不懂吗?显然不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夹攻,以取天下。颇有点当年东北野战军“一点两面”的作战味道。固然,由于关羽丢失荆州,荆州已经失去了充当伐魏跳板的可能,但子午谷、房陵、上庸均能成为威胁曹魏的触角。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甚至魏延多次明确提出循秦岭,出子午谷的方案后,诸葛亮也以冒险轻进为由,予以否定。因为诸葛亮知道在臣强主弱的格局下,君臣已经相互提防了,如果真的夺取中原,君臣关系将更难为维系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宝弓藏的道理诸葛亮不会不懂。所以,他宁可在陕甘一带的山地里和司马懿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也不愿全力北伐。

我们没有理由鄙视刘禅和诸葛亮以一已之私而废天下大业,因为从结局上看无论是刘禅的韬晦之计还是诸葛亮的避祸北伐,与同期魏吴君臣之间的兵戎相见都要高尚许多。诸葛亮病死军中,也许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最好的结局。在陈寿看来刘禅上“软弱”、诸葛亮军事上“无能”,其实在刘禅“软弱”、诸葛亮“无能”的背后是他们各自的无奈和被逼迫出来的变通与睿智,他们的行为蒙蔽了陈寿,迷惑蒙蔽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们,但幸而没有蒙蔽住我们!

转载、素材使用请获取授权!

周瑜三害诸葛亮,诸葛亮三气周瑜。

曹操率百万大军攻打东吴,鲁肃来到江夏请诸葛亮协助东吴联合抗曹。诸葛亮来到东吴,东吴主孙权不信任诸葛亮,叫了众多谋士为难诸葛亮,诸葛亮舌战群儒,说服孙权,智激周瑜终于打开了孙刘破曹的局面。周瑜忌惮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怕他将来成为东吴的大患,决心除掉诸葛亮。于是请来诸葛亮商量孙刘破曹的大计。周瑜让诸葛亮去聚铁山劫粮,想借曹操的手杀掉诸葛亮。诸葛亮虽知是计却还是欣然允诺。领命而去。鲁肃不放心,来到诸葛亮住处,见诸葛亮正在研究怎样去聚铁山劫粮,便问能成功吗?诸葛亮答,当然能了,你不知道我是有本事的人吗?哪像你和周都督只会水上作战,我可是全能。鲁肃听后很生气,回到周瑜处,诉说了原委,周瑜听后大怒,竟然说我陆战不行,你回去告诉诸葛亮,聚铁山劫粮不用他去了,我要亲自去。鲁肃回到亮处,告诉他周瑜的想法,诸葛亮听后说,不要让周都督去,去了就是送死,不但周都督不能去我也不能去,曹操历来善于劫粮,他自己的粮道必有重病把手,周都督让我去是想加害与我,他自己去也是有去无回。大敌当前应以大局为重。你回去告诉都督不要去劫粮。周瑜第一次加害诸葛亮未成。 孙刘破曹需要十万支箭,周瑜派诸葛亮三天打造十万支箭,并且让军士迟给打箭的用料,难为诸葛亮让他完不成任务,以便杀他。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领命而去。鲁肃不放心去看诸亮,亮正在船上与童儿饮酒下棋,亮见肃来求肃救他,鲁肃说你自己揽的任务我怎救你?亮说你只需为我准备二十只战船,三十个军士,上面放上一面战鼓,十个鼓手,五十个草人即可。但不要告诉周都督。三天后自会有十万支箭。鲁肃依诸葛亮说的话一一照办。果真没有告诉周都督。三日后诸葛亮趁大雾去曹操处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了任务。周都督第二次加害诸葛亮未成。赤壁大战万事俱备,只等东风刮起周瑜就准备和曹操决一死战了。可是天上却没有一丝刮东风的迹象,周瑜急病了。鲁肃请来诸葛亮,诸葛亮说出周瑜的病因,说愿为周瑜破曹借风。周瑜很高兴,为诸葛亮筑起七星台。七星台上诸葛亮做法借来东风。周瑜觉得诸葛亮简直是神人非杀不可,他派丁凤二将去杀诸葛亮,去了便杀,不允许他做任何争辩。丁凤二将赶到诸葛亮已离去多时。周瑜第三次加害诸葛亮未成。周瑜自己不如人,却一直想加害别人,结果被诸葛亮三气周瑜,英年早逝。死前慨叹:既生瑜,何生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