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四柱八字,大官最多的日柱

韩信为什么不搞三国鼎立?

“有些人认识到趋势依赖于条件并力图发现这些条件和明确地提出这些条件。趋势的存在是无可怀疑的,因此,尽量完善地解释趋势,是我们的艰巨任务。这就是尽可能精确地判明趋势持续所需要的条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卡尔波普。华夏出版社,第102页)

秦朝灭亡,楚汉相争,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最为特殊的时期,自夏商周以来迄于今,还没有哪一个时间段有这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既可以出现我们现在已知的历史事实——秦亡汉兴,但毋庸置疑,也已然存在着这种趋势——齐、楚、汉三国鼎立。

齐楚汉三国鼎立的关键点在齐,齐需要做的就是,拔汉旗易齐帜。或曰:这么简单吗?答曰:就是这么简单,除此而外,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了。

秦朝末年,群雄蜂起,尤其楚汉相争之际,是人性得到更加充分解放的时期。只有人性充分张扬,通过其所作所为才能够愈加清晰地看到命理基础(即八字)的全貌。下面,笔者将会从《易经》的一个分支——四柱学来论述这种可能性为什么恰如夜空的流星一闪而消逝在茫茫宇宙中。

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此处司马迁明确指出,天下已经统一,却偏要在这个大环境中密谋造反,不是非常错误的吗?言外之意是,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时候,蒯通苦口婆心奉劝的时候,你韩信干嘛了!

上天赋予韩信这个个体左右历史的机会,而韩信竟然没有把握住,所以他才付出了夷灭宗族的惨重代价。

《三命通会》记载有韩信的八字,由于来源不详,本文不予采用。

乾造:辛酉丁酉乙卯乙酉

大运:丙申乙未甲午癸巳壬辰

韩信、项羽、刘邦的八字均无从考证,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分析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行为作出一个趋势判断。

韩信、项羽、刘邦三人,单就个人体力而言,十个韩信和十个刘邦联手与项羽格斗,恐怕未必是项羽的对手;若从借助众人的角度而言,韩信、项羽、刘邦三人各领一千或者一万人马对垒,十个项羽加上十个刘邦也未必是韩信的敌手;如果从笼络人心、结交朋友的角度而言,十个韩信和十个项羽交往的朋友,也不见得有刘邦一个人的朋友多。韩、项、刘三人各自拥有与生俱来的素质,这种素质不是后天学习可以得来的,而是天生的,也就是各人的八字就决定了的。

那么可见,韩信八字的特色是印星(印星包括正印和偏印),项羽八字的特点是财星(包括正财和偏财),刘邦八字的特点是比劫(包括比肩和劫财比劫即兄弟。关于兄弟的作用,可以参看拙文)。

先论刘邦,刘邦为人度量宏大、仗义疏财、喜好结交八方朋友,不喜欢读书学习,有一呼百应的能力。

证据如:

1、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G羹。刘邦父亲即将被杀,不仅不惊惧反而煽风点火,度量之大可见一斑。

2、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纪信带领二千名全副武装的女人前去投降项羽,从而为刘邦出逃争取了时间,后项羽将纪信烧死,就是有人愿意为刘邦两肋插刀。兄弟旺相之人,即使出尔反尔,别人也乐于相信他。

项羽八字的特色是财星,项羽应该是当时武功最高的一个人,而财星代表身体的活动能力,对财物的喜好程度。韩信评价项羽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好施小恩小惠,对于有功该赏者,即使把印信刻好也不忍心给人,这与刘邦截然相反。项羽的这些特点,恰好说明他财星旺比劫弱,比劫即兄弟,兄弟弱,即人缘差,不会用人。项羽中陈平反间计,怀疑最重要的谋士范增即是项羽八字比劫弱的有力证据。韩信、陈平、英布等人皆是项羽部下,项羽不会用人,所以他们才投奔刘邦。

韩信八字的特色是印星,如同项羽一样,韩信八字比劫亦弱,因此少有朋友和亲近之人。韩信被后世尊称为“兵仙”,我们不妨从“兵”入手找寻证据。

1、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刘邦第一次从韩信手中调兵,此次所调精兵,应该包括韩信攻打魏国带出的汉兵及韩信平定魏国、代国之后收编的魏兵和代兵,所以称为精兵。这支部队被刘邦征调,离开韩信。

2、此后,韩信与张耳又带领兵员数万前去攻打赵国,既然精兵被征调,想此时韩信所带之兵,老弱居多。然而,这种情况一丁点也没有影响韩信军队的战斗力,经过背水一战,竟然将赵国轻而易举的拿下。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这一次,刘邦既夺兵权,又调精兵。

3、韩信再次率领老弱之兵,东去攻打齐国。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这是第三次从韩信手中调兵。

4、“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这一次韩信手中应该没有一兵一卒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夺兵权,韩信竟然毫无反应,这可真是符合他“兵仙”的称号,毕竟是“仙”嘛,兵权有没有无所谓,关键时刻,只要是活动着的人,皆可为兵。

5、韩信在破赵后有过一次答部将问,诸将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在韩信看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普通百姓一样可以打仗。“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报。”看看,关键时刻,监狱里的犯人、为官府服役的奴仆也可为兵。

所有这些证据足以说明,韩信八字中印星与日柱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印星旺相或者有气势,才能够使人看淡任何事,才能够有超然事外的素质,并不斤斤计较于某一件事。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还有一个,即: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八字学中,印星即代表母亲,正是由于印星有其独特性,所以才使得韩信有这种独特的葬母行为。

刘邦多次从韩信手中调兵,竟然没有一个将领对韩信表现出哪怕一点留恋,尤其刘邦大清早调换将领那一次,竟然无一人向韩信通报,这说明韩信不善于拉帮结派,亦即君子不党。

八字印旺比弱者,特立独行,性情孤傲。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此即明证。

韩信八字的另一个重大特点就是食神或者伤官。对于兵家来说,人其实就是工具,兵家所说的“用兵”,用者,使用也,用兵就是使用工具、使用器物。在八字学中,食伤(子孙)可以表征“兵丁”,韩信自谓带兵多多益善,恰好说明食伤(子孙)是其八字的一个特色。八字学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断语——食神制杀,英雄独压万人——用来说明食伤(子孙)的重要性,子孙还可以表示一个人的精思,创造力的强弱。韩信用兵多出奇计,其独创性可见一斑。

通过以上证据可以总结出,韩信八字的三大特色,印星旺,比劫弱,食伤有力。八字的这种特色,究竟会对韩信造成什么影响呢?

韩信平定齐国后,欲自立为齐王,可是他偏偏要上书刘邦索要一种毫无意义的封王形式。表面看来,这种做法让人无法理解,因为张良曾经对刘邦耳语说根本没有能力禁止韩信称王,如果不答应,或许会有变故发生。若结合韩信的八字来分析,印星旺相者,做事必定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假设韩信八字比劫有力,说不定他的部下早就将印信刻好,择良辰吉日,拜倒一片,山呼“齐王”了。然而韩信的八字或者说他的命运并不允许这种状况发生。

韩信平齐,项羽大恐,派遣武涉游说韩信。

1、“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合,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由此可见,武涉所言皆天下公事、大事,韩信所答皆个人私事、小事,在大是大非面前,韩信在方面的表现幼稚到可笑的程度,让我们后人禁不住替他捏一把汗。八字学认为,印星旺相者,往往异常执拗,子孙旺相者,个性强,往往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韩信正是如此!武涉没有说服韩信,于是齐人蒯通接着前去劝说韩信。

2、“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间。”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沓,?现练缙稹5贝酥?保?窃谕銮囟?选=癯?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3、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于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已,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于句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4、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之小计,遗天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蒯通的这一番番肺腑之言,还有没说到的地方吗?或者说正是由于蒯通没有把当时的形势分析透彻,所以韩信有顾虑从而没有接受蒯通的意见?似乎真的没有了!真的没有了!!

笔者认为,这四大段游说之词,已经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道尽了韩信完全可以独立于刘邦之外的条件。

那为什么最终韩信还是迈出了他极度错误的合围项羽的一步?韩信的这一步,完完全全改变了历史!试问中国五千年历史有哪一个历史时刻让人这么惊心动魄?历史老人最多的时候是把决定权赋予众人,让他们投票决定历史进程,何曾把决定权赋予过一个个体的人?

韩信不能够从谏如流吗?试看,他平定赵国后曾经痛快地接受广武君李左车的意见,东伐齐国的上,又正确的采纳了蒯通的意见。这说明韩信并非是不能采纳别人意见的人啊!更何况同是蒯通的意见前次采纳后来拒绝,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韩信担忧刘邦部将曹参等不服从而哗变吗?在韩信军中,仍有曹参等刘邦旧将隶属韩信管辖。这个问题,下面这个证据足以回答: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樊哙对待刘邦不过如此而已吧!如果说这么对待刘邦是出于君臣之礼,那么樊哙如此对待韩信,却是一个个体的人对另一个个体的人出于内心深处的五体投地的佩服。同是樊哙,看看他对项羽的态度,“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曹参等刘邦旧将对韩信态度如何不得而知,但他们搞哗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此时,骑兵将领灌婴已经奉刘邦之命南下,游击于楚军后方。刘邦“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韩信果真贪图封地吗?如张良所说,自陈(今河南淮阳)以东直到海边的土地都给韩信,但是,这块土地总没有齐、燕、赵、代四国的面积大吧?由此可见,韩信断然不是贪图什么封地才出兵。

韩信出兵的外部条件只有一个,即刘邦再次到山穷水尽之际,一筹莫展之时。“汉五年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外部条件已然满足,那么韩信出兵的内部条件满足了吗?

用兵对于韩信来说,就是一种嗜好,就是生命的根本所在。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与刘邦有过一次对话。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此时,韩信仍旧率性同刘邦侃侃而谈,实属出于自然本真。这种时候,确实不应该谈论自己如何如何,更何况兵事是刘邦最为忌讳的话题。但韩信如果“顾左右而言他”,也许就不是韩信本人了吧?

早年,韩信喜好带刀剑,受胯下之辱时,就是因为身上所带刀剑惹的祸。屠中少年认为,我等拿刀是为了屠狗宰猪出于生计,想你韩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整天带刀剑在我们这里摇来晃去蹭吃蹭喝,简直是对我等辛苦劳动的侮辱啊!韩信受胯下之辱,也许确实是有原因的。

胯下之辱仍旧没有改变韩信带刀剑的嗜好,后来,韩信提着自己的“忍辱剑”参加了项梁的起义队伍。韩信嗜好刀剑、嗜好兵法、嗜好用兵,可见,用来表示人嗜好的那一神煞即八字之结穴处。韩信八字之穴在于——印星、子孙,此穴乃是韩信必然出兵的内部条件!

蒯通已经为韩信拟出了建国大纲,可以说,、经济、军事、外交、道义事事俱备,只欠韩信一念。要么“三国鼎立”,要么“助汉灭楚”,韩信念来念去,还是选择了后者。不得不说,韩信长于军事,却拙于。韩信如果接受蒯通的意见,下一步就必须施展自己的才干;如果不接受蒯通的意见,下一步自然就是要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易经文言乾》说:“水流湿,火就燥。”但我们能否说“水流燥,火就湿”呢?显然不可以。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历史事实;韩信成也军事,败也军事,才是自然本真。

韩信八字是确定不移的,如果让他接受蒯通的意见搞“三国鼎立”,那势必要改变一下韩信的八字,使兄弟(即比劫)的力量更强大一些,或者换句话说,使他的才干更强大一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不妨将韩信出兵时的自然环境叙说一下。

秦朝历法以亥月为首,楚汉相争之时,因循秦历,仍旧以亥月为首。

公元前203年戊戌,亦即汉四年,此年的十二个月分别是: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

公元前202年己亥,即汉五年,此年的月份排列是: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韩信“念来念去”的时间点应该在己亥年癸亥、甲子、乙丑三月,正值隆冬季节。韩信决定出兵合围项羽的那个冬天的某一日,“三国鼎立”局面彻底消失在了中国历史的时空中!

韩信出兵,表面看来是人为因素,而更进一步看,却是一个自然过程。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句话究竟是正确的吗?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可是,同椿子也要说:“天何尝不言哉?四柱八字,显符示命,天何尝不言哉!”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早年的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之嫌,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因为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为人大度,心胸豁达,素有大志,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有领导才能。

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到后期,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

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的制度和对后世的安排使大汉延续了长达四百余年的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他的一套体制和经济制度为后世统治者所沿用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令后世国人景仰与怀念,他本身也另后世众多的人所怀念歌颂。

扩展资料:

史料记载:

《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祖先源流深远,起自陶唐,亦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刘邦这一代已成为平民,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后来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

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

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阳,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安抚人民生活,奠定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外与匈奴和亲,开放边境关市,积极缓和汉匈关系。

我儿生于今年十月初四早上六点十二分,四柱缺水,本人性刘邦字派,请...

刘宝宝的生辰八字:辛卯年 戊戌月 戊午日 乙卯时八字比较平衡。五行缺火。候选名:刘俊志刘亮连这两个都是最专业的吉名,完全符合生辰八字起名喜忌,五行、五格都是满分。指定辈分字起名请咨询起名通。

浅析刘邦、萧何一起举事,为何刘邦做了沛县起义军老大呢?

刘邦方面分析:人脉广能说会道,志向大,而且天生异象刘邦人脉广能说会道,群众之间不乏有支持者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刘邦在以前就是一个小混混,不事农业整天游手好闲,结交了一些狐朋狗友,但是也算是在当地有所依仗。后来做了官了,当了泗水亭长,在一个小县城里,社交能力一流的刘邦那就更吃的开了,泗水亭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手下还能管一两个人,而且能够处理一些民间的事情,再加上刘邦是这么一个能结交朋友的人,也不免帮别人做些事,所以在沛县应该有一定的影响力。刘邦斩蛇有一次吕公来到沛县躲避仇人,因为吕公是客人,所以沛县的一些乡绅豪吏都来祝贺,刘邦是什么人,这种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不过刘邦身无分文,只能坐在堂下,所以他灵机一动,直接大喊“”贺钱万”,吕公一听这是什么人能够拿出一万钱来,就立马出了瞧瞧此人,一看这个人气宇轩昂,就把他带到了席上,不费一钱而入席!而且吕公将女儿嫁给了他,这件事传开后那就更不得了了,这些乡绅豪吏也可能因为吕公的原因,支持刘邦!刘邦志向远大,这是他为自己争取的。刘邦志向远大,有意要成为起义军老大。在起义过程中沛县县令反水,想要抓住刘邦反对起义,萧何曹参知道后跑出了城,告诉了刘邦,刘邦一看当时时机成熟,如果要想成就大业,必须顺应时势。所以刘邦便写了锦书,射到城内,分析了当下局势,可见刘邦已经有意起兵造反,要不他怎么会关注这些局势!不起义是死,起义还是死,还不如痛痛快快的反对秦朝暴政而亡,所以老百姓杀了沛县县令,放刘邦等人进了城。史记中说到: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这其中有一句话值得玩味,“择子弟可立者立之”,刘邦这应该是为自己做的争取,选择可以当老大的人把他推到顶位,看起来是推托,但是这不摆在明面上吗?意思就是要你们推我做老大,我带领你们起义,可以避免你们的家人受到伤害,可以吃香的喝辣的,百姓们也不傻,看出了其中的意思,开城迎接刘邦时,想要立刘邦为沛县县令!刘邦的身上天生异象这个史记中确实记载非常多,有一部分老百姓认为刘邦身上的种种异象,是做天子的命,所以拥立他做起义军老大!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於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这些鬼神什么的都不可信,唯一的解释方法就是刘邦运气好了一点,再加上平时爱吹牛,一些事情可能是刘邦自己一个人虚化的,比如算卦相面的说他是贵人,刘邦天上顶着云彩等等,只是为起义做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罢了!这些老百姓迂腐都相信了,他们支持也算是“顺应天意”吧!萧何方面分析萧何没有野心从萧何跟随刘邦之后的种种表现来看,萧何是没有任何野心的人,他虽然志向远大,一心想要推翻秦朝的统治,但没有一颗称霸称王的野心!何以见得,当刘邦出去打仗时,如果萧何有野心早就自立为王,拥兵杀掉刘邦,依靠自己的才能还管理不好一个国家吗?但是萧何却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正是他没有野心,不想做这个老大,所以他才推荐刘邦上位,一心只想在人之后,辅佐刘邦称王称霸!萧何画像萧何看重了刘邦这个人其实在沛县起义之前,刘邦萧何是认识的而且关系还非常好,当刘邦还是一介草民的时候,因为游手好闲是个小混混,肯定犯过不少小罪,不过这些都被萧何解决了。再到后来刘邦做了官了要去任职,别人出了三百钱,而萧何却出了五百钱,可见萧何刘邦两人情义之深,萧何有意照顾刘邦,对刘邦非常的看重。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到后来刘邦变成了逃犯,萧何也不曾断了与刘邦的联系,沛县县令要杀刘邦,萧何又出城,站在了刘邦这边,萧何应该知道刘邦的志向,而且他们想要起义,肯定私下了商量,谁做老大更能镇住沛县的老百姓们,让他们死心踏地,刘邦有志向而且萧何看好他,所以应该认定他是老大。再后来正式起义,萧何曹参在众人面前选刘邦,刘邦极力推脱,展现出自己的高洁,来令人信服,百姓们都觉得可以让刘邦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立刘邦做了老大!

刘邦属什么生肖

刘却的八字;乙巳,戊子,壬子,甲辰。(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刘邦属蛇。

解密汉高祖刘邦八字如何 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

据悉,高祖生于前256年,生日为农历冬廿四,生肖属蛇,死时为前195年,享年61岁。根据网上的记法推算可得知其乾造为乙巳 戊子 壬子 甲辰,大运为丁亥 丙戌 乙酉 甲申 癸未 壬午。该八字与高祖本人较为相符,食神制杀命旺,金木为用时运佳。高祖八字中,年月天干有七杀伤宫,喻指其身世贫寒,早年游手好闲;命中缺金,性格不义;生时甲辰,极具领导才能,善于统领全局,驾驭他人;本身五行多水,加之三个命中之火,出现水木火相生之象,是大吉之相。然而刘邦大器晚成,起兵抗秦是已经47岁,此时恰逢癸未大运,有一个天干露劫财的不利天时,所以才屡战屡败花费八年之久才得以平定天下,凭借的是人和,极其不容易;然而登基以后是地支子未穿,为有利因素。高祖61岁时去世,前195年,该年的大运为壬午,流年为丙午,正好相生相克,两个子冲午,于是去世。然而我们都知道,陪同在高祖身边的卢绾,是与之同年、月、日出生的发小,两人一同出生入死,虽然时辰不同导致命各有不同,但两人都属贵人,命运也紧紧相连。刘邦起义,卢绾随之,刘邦登基称帝,卢绾封燕王,刘邦去世以后,卢绾也于次年离世。刘邦没有意识到,当自己开始将卢绾逼到无路可退之迹,自己也已紧临危难之时。我想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无论背景或实力都更为强劲的对手取得胜利,想必与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有关。首先,刘邦深明用人之道,他虽然生于贫家为人吊儿郎当,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本人的谋略、军事、政务等才能均不如其手下贤臣,但他能使他们为其效忠出力,正是他成功的原因。且刘邦礼贤下士,对部下赏罚分明,懂得感恩,能够公平地加功进爵,因此笼络了很多原本属于项羽手下却没受到重任的人才。其次,刘邦懂得隐忍,好女色也能够听从谋士的劝告适时收手,有欲称霸关中也深知小不忍乱大谋的道理,因实力不够暂且将城池双手奉上。刘邦为人傲慢自负,但他却能听取旁人的意见,以此为借鉴,不一意孤行,懂得检讨自己,虚心接纳,并不断改进,广纳良言,才能立国、治国得以繁荣。且刘邦登基后,虽然身处一国之首的高位,但仍旧懂得知错就改,且能为自己的错误赔礼道歉,这样的行为举止才能赢得群臣敬重。简而言之,刘邦成功的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为人虽然没有什么学识,但目光远大、深谋远虑,慧眼识人、甚有远见,有着明确的理想,且具有先见之明,最终才能以弱敌强,称霸天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