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看走眼的人,诸葛亮眼光差

历史上的郭攸之和庆余年中的郭攸之是同一个人吗?

《庆余年》中的郭攸之应该是借鉴了历史上的郭攸之,但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郭攸之,因为有很多的事情都与历史上的不同。

你知道诸葛亮眼神有多差吗?

诸葛亮在用人识人这方面确实不如曹操,蜀国后期为什么人才凋零,到最后没有可用之人。就是因为什么事诸葛亮都大包大揽,让别人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在这方面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马谡失去街亭

诸葛亮不但不用用人,而且不会识人,最主要的是不顾众人劝阻派马谡来镇守街亭,马谡不顾王平多次劝阻放着山下有水源的地方,不去安营扎寨,偏偏把军队弄到山上。还得意忘形的说诸葛亮多虑,马谡这个人本事不大,却不服管教,把诸葛亮的话当耳旁风,一意孤行,结果造成了重大的过错,街亭,队蜀国那是至关重要,好比是一个人的心脏,但是诸葛亮却让马皇后这种没有谋略,没有胆识,而且还不服管教的人去镇守,不失败等什么,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在众将面前也不好说。

只有挥泪将他斩杀,刘备在这一点刘比诸葛亮有远见,刘备曾经告诉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不可大用,可是诸葛亮没听,结果造成可不可挽回的后果,自从失去街亭之后,蜀国一天不如一天,后来蜀汉在三国中率先灭亡,这与马谡失去街亭和诸葛亮的判断错误有关。

姜维失去江油和绵竹,致使蜀国灭亡

诸葛亮要是只看走眼一个人也许只是巧合,除了马谡还有魏延,姜维,杨仪这就不能只说巧合那么简单了,以诸葛亮弟子自居的姜维他的过失爱你不比马谡小,这次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后主刘禅一看大势已去直接交了降书。

由于姜维的失误,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领大军绕过了姜维的防线,最后直至阴平,并奇迹般地出现在江油城外,此时的姜维再想回身追击已是无力回天,最后邓艾一举拿下江油和绵竹,直至蜀国的首府成都,姜维不停众人劝告一意孤行,结果让敌人两面夹击,如瓮中之鳖,只能任由别人摆布,姜维可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对象。

诸葛亮那些本事,可以说百分之八十传给了姜维,但是姜维这个人刚愎自用,喜欢一个人说了算,从来不喜欢听别人的意见,姜维几次伐魏,劳民伤财,把本来就风雨飘摇的蜀汉,推向灭亡的深渊,姜维难辞其咎,他师傅诸葛亮不识真人,所以负连带责任。

总结:诸葛亮聪明绝顶,但是再用人这方面确实属于高度近视,不如曹操的十分之一,一个合格的,将才首先得会用人,识人,聪明人身边的人为自己所用,诸葛亮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别人干什么他都不放心,但是他忘记了他没有三头六臂,他不可能一个人扛起蜀汉的大旗,有些事还得放给年轻人去做。

孔明这辈子看错了哪四个人,导致蜀汉国力大减,国家衰亡?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家和军事家。看人识人的能力是很强的。他被人称“智绝”,“多智如妖”。他一生中重用贤能,手里提拔的人才有很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绝顶之人,也有看人看走眼的时候。他的慧眼与刘备相比,有一些差距。今天就来盘点一下诸葛亮看走眼的四个人:杨仪、魏延、马谡、姜维。第四名是杨仪。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他是诸葛亮的老乡兼嫡系。杨仪原本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薄,后投靠了关羽,并被其任命为功曹。之后,在关羽的举荐下,杨仪便见到了刘备。刘备与他攀谈之后,认为此人的确有才能,便任命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后又任命为尚书。接连获得关羽和刘备的赏识,说明杨仪这个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他坏在心胸不大,仗着自己受到刘备的赏识,就开始骄傲自满。而刘备看出来他的这个毛病后,便将他改任遥领弘衣太守。但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却重新启用了他,任命他为参军。在诸葛亮的多次出征中,都是杨仪在帮他指定计划,包括筹措粮草、指定军中礼节制度等等。当时,诸葛亮身边还有魏延,魏延同杨仪的性格颇为相似,两人的关系并不好。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在与杨仪的争权中被杀,杨仪则因诸葛亮安排的接替职位之人不是自己而爆发,最终因口出怨言被下狱,而亡。第三名则是魏延。魏延,字文长,是蜀汉除关羽、张飞等五虎上将之外的第一大将,中后期蜀汉军中的顶梁柱。演义中,他从长沙投奔刘备后,一直是刘备最为倚重的大将之一,为蜀汉的建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魏延刚刚投奔刘备时,诸葛亮就下令想要将其斩杀。演义中说的原因如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根据面相,太武断了,他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就想杀了。虽然魏延在刘备的保护下,没有被杀,却也没受到诸葛亮的信任。尤其是在诸葛亮病逝时,他宁肯将大军交给没有多少作战经验的长史杨仪,也不交给身经百战的魏延。如果当时司马懿得知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后,全面反攻,蜀汉大军岌岌可危。魏延本来是大忠臣,用“重门之策”守卫汉中数十年固若金汤,却被诸葛亮诬陷为有反骨,最后还假借杨仪和马岱之手,将其除去。诸葛亮看走眼的第二名是马谡。马谡,字幼常,原本是跟随刘备进入蜀地的。他才气过人,气量也很宽宏,是诸葛亮行军打仗的参军。诸葛亮的好多军事计划,都有他的建议在内,如七擒孟获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之策。马谡相当于是诸葛亮的弟子,常常聆听诸葛亮的教导,然而,此人为人不稳重,言语浮夸,“名不副实”。早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就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为什么诸葛亮那么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不是。他主要是总理型人才,谈不上足知多谋……三国的荀攸,贾诩,庞统,法正这些人才是

识人不行的诸葛亮看错过哪三个人,其中被处斩的是谁?

诸葛亮并不像演义中那样无所不能,他不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也不能掐指一算,便料事如神。但是他的能力,依旧不容小觑。毕竟他未出山,便定下天下三分之计,并非虚构;他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见载于史料;他名成八阵图,发明木牛流马等事迹,也不容置疑。然而,他有一个要命的缺点,却无法洗白,那就是缺乏知人之明——他一生看出了不少人,其中有3位比较特殊。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想到了魏延,想到了杨仪。其实这两个人的悲剧,与诸葛亮关系不大,毕竟他虽不像刘备一样充分相信魏延的能力,但是他生前从未刻意打压魏延,反而让魏延成为了军中第一人,而他临终之前,安排退兵一事,虽然将魏延排除在外,却也没有言明要除掉魏延。

至于杨仪,此人的才华,的确足够出众,毕竟那是关羽举荐,又得到刘备认可的,再加上他在诸葛亮军中,表现的确可圈可点。他性格狷狭,不堪大任一事,诸葛亮也早已看穿,并在临终之前为他安排了一个闲职。那么被诸葛亮看错的三个人,分别是谁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马谡

诸葛亮看错的人中有马谡,相信是很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刘备临终之前,特意嘱咐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不但继续与马谡共商军政大事,还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力排众议,起用毫无经验的马谡为主将,派他前去抵御曹魏名将,以及五万大军。虽然他提前为马谡安排好了作战计划,结果马谡却因违反他的命令,导致了街亭失守,原本势如破竹的第一次北伐,也被迫宣告失败。

对于这件事,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没有知人之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战后他曾向刘禅上表,说“街亭违令之阙,箕谷不戒之失,皆在臣授任无方。”

二、廖立

廖立,字公渊,是荆州武陵人氏。说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是提到在诸葛亮眼中,与他齐名的人物,可能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当初孙权问诸葛亮,荆州有哪些大才,诸葛亮回答道:“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意思是说,能辅佐君主成大事的荆州良才,只有庞统和廖立。庞统有凤雏之称,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存在,廖立能与其相提并论,应该有大才才是。可是刘备任命他为长沙太守,江东因荆州问题,与刘备发生纠葛的时候,吕蒙只是写了一封恐吓信,就吓得他脱身而走,只身逃回刘备身边了。

后来刘备又让他担任了巴郡太守、侍中等职,到了刘禅时期,他则担任长水校尉。可是他却认为这些职位都配不上他,他至少能担任诸葛亮的二把手,于是当着蒋琬等人的面,发了一大通牢骚,把刘备、关羽,以及文武百官都贬低了一遍,因此诸葛亮上书,申请将其免官,终其一生都没有再被起用。

三、李邈

比起前面两人有名无实,李邈则是一个恩将仇报的小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相信熟悉汉末三国史的人,听到这个名字,便会想起他被诛杀一事——诸葛亮去世之后,尸骨未寒,他却上书对刘禅说,诸葛亮把持朝政多年,不将您放在眼里,幸好他还没谋反就死了,现在您应该立马收捕诛杀他的党羽。刘禅看完这份奏章之后,发怒了,立马将李邈收押下狱并处死,避免了蜀汉的内乱。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诸葛亮曾是李邈的救命恩人。原来,他曾是刘璋的属下,当初刘备拿下益州之后,让他担任了益州从事一职,可他却跑到刘备面前,说刘璋把你当兄弟,你抢他的地盘,这是不义。刘备反问道“那你怎么不帮刘璋,反而投奔了我呢?”李邈大言不惭的说,我不是不想帮刘璋,是因为能力不足啊。当时他是应该被处斩的,但是因为诸葛亮求情,刘备暂时饶了他一命,可是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诸葛亮刚死,他便带头要求清算诸葛亮党羽,恩将仇报。不知道若诸葛亮死而有灵,会作何感想呢?

诸葛亮聪明一世,却看错哪些人,断送了蜀汉大好山河?

姜维、诸葛瞻、董厥,这三个人的不作为、乱作为,都要为蜀汉的瓦解承担相应的责任,诸葛亮在九泉也要自己反省,如果不是选错了这三个人,而是重用真正的有才之士,刘备和诸葛亮打下的江山也不会那么快就瓦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