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历史地位,为什么周易这么重视

易经属于道家还是儒家

《易经》既属于道家,又属于儒家,是道儒两家的知指导思想。《易经》之所以被道家和儒家奉为经典,是因为道家和儒家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易经》进行阐述,并且能够借用《易经》来对自己的思想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

《易经》简介

《易经》包括了《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的历史地位

1、《易经》内容丰富多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经济、思想、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周易》被儒家作为经典奉为六经之首,经的文化思想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成为各种学术思想的先驱。

《易经》《黄帝内经》的起源及地位

亲爱的家人们,大家好!        现在为大家分享《易经》、《黄帝内经》的起源及地位。     《周易》是周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是周文王、周公所作。       《周易》分《古经》和《易传》两部分,《古经》是本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古经》六十四卦卦辞,为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所作,卦爻辞后来为周公所作。         阐释《古经》的《易传》,由“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文章组成,为孔子及其后学弟子所作。         文王所画的八卦图,称为后天八卦图,首卦为乾。后天八卦图讲流行,形容如水之流动,用以表示阴阳卦之间相互依存。       《易传》是打开《周易古经》的金钥匙,他以阴阳辩证的哲学观念阐释《周易》,使《周易》上升到更广阔的哲学领域。         很多人就误以为《易经》是本算命的书,内心非常抵触,尤其看到其中的卦象,觉得很神秘,甚至认为是一种算命的符号、是、是某种信仰,其实,这都是误解。         卦是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易经》中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每卦三爻,组成八卦(即经卦),象征天地间八种基本事物及其阴阳刚柔属性。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         八卦相互组合重叠,组成六十四卦(即别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以及事物间的矛盾联系。         我们读了《易经》,站在《易经》的高度去看世界上的事情,去读世界上其它的书,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在历史上,很多人对《易经》有很高的评价,医圣孙思邈就说:“ 不知易,无以言太医。”         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他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他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       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是精通《易经》的。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从《易经》这个文化源头延伸发展出来的,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等学说,学习《黄帝内经》对于了解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天地自然永远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这是一个固定的顺序,人体也应该按照这个顺序去生长、生发、收敛、收藏,这样身体才是健康的。这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一个很原则的问题——顺其自然。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是中医的鼻祖。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总源头,《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源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应做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       目前为中医鞠躬尽瘁的老中医知道的有:邓铁涛,郭生白,李可。还有当代的著名中医:徐文兵、曲黎敏等。有关著名中医的讲课视频、课件链接,可以分享到群内。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            黄帝内经·句读&易趣玩群分享                       2023年10月11日

周易的起源和演变和地位

周易的起源和演变和地位如下:《周易》以浓缩的形式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轨迹,特别反映了从巫术文化向人文文化发展的轨迹。如果说《周易》成书史是一部中国文化精神的生成史,那么整个易学史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先秦时期是易学萌生和莫基时代。传统认为《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先后于夏、商、周三代问世。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已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一是继续沿着巫术的占筮道路发展,以《左传》、《国语》为代表;一是摆脱巫术束缚而向哲学发展,以《易传》为代表。《易传》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先卖诸子尤其是儒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学上,丰富了易学;同时,《周易》思想又渗透到各家学说之中,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两汉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定型的时代,治易之风大行,出现三种解易倾向∶孟、京易学,孟喜、京房创卦气、纳甲、飞伏说,建立象数易体系,为今文易学。费直易学,注重义理阐发,为古文易学。三是严君平、扬雄易学,将易学同黄老学说相结合,以道家黄老之学解《易》。三种倾向中,以孟、京象数派影响最大,代表了汉易主流。两汉时期,民间多神崇拜的原始通过与易学的综合,汇成以《易纬》为代表的谶纬神学。东汉郑玄兼采今古之长,采用爻辰说以注《易》。

《易经》被定为诸经之首,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当时为什么这么定?_百度...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一部易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是空前的。 先秦时期,《周易》首先被孔子发现并被列为六经之一; 汉代,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作为儒学经典的《周易》被奉为六经之首; 魏晋时期,《周易》被定为十三经之首,从而跃居为中国经学领先地位;唐朝时期,当佛经象潮水般涌进中国,是以《周易》为代表的经学起来与之抗衡,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占主体的地位; 宋元时期,《周易》被奉为理学的经典; 明清时期,《周易》所起的作用更大,《四库全书》将易著列入诸经之首。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中华文化,肇始于《易》。《周易》是我国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巨著,是炎黄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先祖。 《易》为儒家之祖:儒家思想来源于《易》,儒学以《易》为德之准心,儒家无不潜心于《易》。《易传》即相传为孔子所作; 《易》为道家之宗: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老子》的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便是脱胎于《易经》之“生生之谓易; 《易》为墨家之本:墨家消长盛衰为宇宙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核心思想,以《易》之变易一脉相承; 《易》为中医之源:《周易》对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由于成书时间相距不远,因此,《黄帝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的精华(亦包括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派),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怎样认识周易论语书的历史地位?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流传至今2000多年,再加上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它所带给中国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实论语的每一则就是对中国人思想的某一方面的一种总结和启示,从各个方面,评析中国人关于如何做人、做人应该干什么、做事应该怎么做。

而其他的各种励志式的总结的言语或者说是感叹式的人生准则,给后世的影响是无穷大的!

周易是 古代 周文王的著作。

周文王算卦极准。

这本书主要是讲 “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非常有用,社会文化也包含在内了。

卦象看似深奥,实际上很多都是“象形字”:如 谦卦,的卦像,上面是坤卦,是大地的意思,下面是艮卦,是山的意思,因为山是高于地的,现在反而在地的下面了,就是“谦虚”的意思,表示高的谦让于低的。

所以这个卦是 谦卦。

很多卦都有这种“象形”在里面。

多看一下解释的书就能懂了、、、

周易是真的,不是真的能有这么久的历史地位吗? 周易是五经之首,和其它经书一样,绝对是真的。

周易的出处,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周易》成书时代及作者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成书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就是《周易》成书经历了上占、中古、下古三个时代(即所谓“三古”),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的(即所谓人更三圣)。伏羲,又名宓羲、包牺、庖牺等,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又说他教民织网狩猎,并发明了八卦。根据许多学者研究考证,他是原始社会中的部落首领。从考古出土文物看,伏羲像多是人头蛇身,这可能是后人对自己祖先加以崇拜的结果,是一种图腾崇拜。文王,周族首领,姬姓,名昌。商朝末年,纣王残暴,不断遭到人民反对,而作为商统治之下的周国在文王治理之下日益强大,文王也大得民心。这就构成了对商的威胁。在此条件之下,商王纣将文王囚禁在羑里(河南汤阴县内),文王在遭难之时而演出六十四卦和卦爻辞,故史书称文王作《周易》。孔子,是春秋时鲁国(山东曲阜)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曾作过鲁国司寇,一生不得志,主要致力于教育,并对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加以整理,按照史书说法,《易传》是他晚年创作。根据“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周易》不是一个时代,一个人的作品,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但也有许多问题,如伏羲画八卦只是一种传说,没有更多的实物去证明它,同时也没有更多的证据去反驳这一论断。而关于文王重八卦、作卦爻辞的说法,也有问题。因为在《周易》卦爻辞中记载了文王以后的史实,如有的学者认为“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辞反映了文王以后的史实。由此卦爻辞不是文王所作,也有人认为重卦也不是文王,如王弼认为伏羲重卦,郑玄认为神农重卦,孙盛认为夏禹重卦。孔子作《易传》说法也有分歧,有说是孔子所作,也有说是孔子学生所为,传统说法是孔子作《易传》,但是,在《易传》中有“子曰”之称,“子曰”在古代是指学生对老师尊称,孔子不可能称自己为“子曰”。根据现代学界研究的情况看,一般认为,《周易》(指64卦及卦爻辞)成书于殷末周初,反映了殷末周初文王与纣之事,其重卦出自文王之手。而卦爻辞是周公所作。关于《易传》,大多学者认为,它成书于战国时代,作者不是孔子,是孔子后学者作品,但体现了孔子的精神,反映了孔子儒家的思想,可能有许多话是孔子传授《易》时所说。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讲《易》时的记录,加以整理、补充、润色而编纂成《易传》。据刘大钧先生《周易概论》考证,《易传》为思孟学派(孔子后代子思和后学孟子)所为。(见《周易概论》P27—37)当然也有人提出孔子不仅没有作《易传》,也没有读过《周易》,但这一看法是不正确的。理由是:在《论语》中,孔子明确地说过“五十以学《易》”,也引用过《周易》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司马迁、班固在史书中肯定过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所谓“韦编三绝”,是说孔子在反复读《易》时,其中串书的牛皮断过三次,说明读易之勤,功夫之深。韦:牛皮。韦编:用牛皮串竹简。三绝:断了三次。春秋时没有纸,将字写(或刻)在竹简上,用牛皮串起来成册。由此可见,孔子读过《周易》。(孔子与《周易》关系见《周易概论》P145)。一、《周易》释名古代对“周易”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的译文就是取此义。具体地说,“周”字,有二义: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②指代号,即周朝,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如《周礼》、《周语》等。“易”字也有二义:①是指变化,从文字学看,有说“易”字的构成是“日”、“月”。“易”上为“日”,下为“月”象征日月阴阳变化;有说“易”的甲骨文为 象征将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变换、交易。从《周易》内容看,包含着变化的思想:如卦爻辞中,《乾》卦从初爻到上爻“龙”由“潜”、“见”、“飞”、“亢”的变化,《泰》卦中大小、往来、平陂、往复的变化。行筮时运算而显示出数的变化,等等。《周易》中这种变化被注释《周易》的《易传》深刻地、明确地阐发出来。《易传》所谓的阴阳交感、天地变化的思想成为中国先秦辩证哲学中的精粹。故“易”有变化之义。②是指古代卜筮之书的代名词。按照古书记载,有《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筮书称为“三易”,故易是筮书专有名词。(见刘大钧《周易概论》Pl-4)。二、《周易》书名辨异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西汉以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没有严格区分。有的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之不同,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易古经》,称孔子儒家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为《周易大传》。三、《周易》性质《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筮书,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历史书,也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哲学书等。我们认为:《周易》性质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应当客观地、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其性质也有所不同。(1)从《周易》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周易》是一部筮书。在中国早期的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帝和(或)神的存在,它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打击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这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故《周易》纯是满足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需要而产生。《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筮,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 22个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如在《春秋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棠公死,崔武子吊丧,看其遗霜美貌,想纳为妾,但心中没有底,故用《周易》占了一卦,得《困》,有人根据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断定,此女人不可娶,而崔武子不相信,认为一个无夫之妇有何害,若有害早已让先夫带走。故取之为妾。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时期,《周易》主要用于筮占,为人们行为提供指南。(2)从《易传》对《周易》解说看,《易传》注重《周易》的筮占功能,反复强调学好《周易》可以知死生之说、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可以断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周易》是使人们顺从天意,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同时,在《易经》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周易》筮占的方法一一大衍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功能是筮占,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但是,到了汉以后,《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它一方面还是保留了原有占筮的性质,并且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则更胜其老师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了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