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核心本质,财富的三大属性
如何实现财富进步
.强制储蓄,养成储蓄的习惯。大多数人之所以存不下钱,甚至每个月还被债务缠身,...2.建立四个账户,让钱生钱。1.储蓄账户:强制储蓄30%的收入,剩下的才消费。2....3.投资自己。1.健康投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也更有利于赚钱。平时多运动,不熬夜,...4.只抓重要的事情,放弃不重要的事情;重要却不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强迫自己去做。一个人每天只有2...5.每月复盘。每月复盘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的改进自己,从过去一个月里的生活、学习、理...
财富既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呈现?
财富观是人类社会的独有观念。财富观念的强弱有赖于人们自身的财富意识、对财富的理解和把握。财富也能反作用于人的心智。面对财富的种种形式、特性和力量,人们是否了解自己的财富心理呢?
财富既可以通过物质的实体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符号性的虚拟形式呈现,还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精神和文化的形式呈现。当人们看着眼前的房子,摸着身边的金条金块,抑或欣赏着一幅绝世古画,这些财富在他们心里所产生的感觉肯定是具体的。这类具体的感受活动大多是愉悦的,也大多能唤起人们美妙的联想,令人久久地回味和感受着这种具体的财富快乐。这是人们追求财富的强大动力之一。但是,要是把这些具体的财富都换作数字的钱,这时的财富便就以符号的形式呈现了。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银行户头上百万位的数字变为千万位的数字,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可在数字财富的表现上,仅仅在原来的数字末尾多个0,而这一个0对有的人来说,对情感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但对有的人来说,多一个0,就好像是零感觉。
财富的本质是创造与分配?
经济成为我们进行社会生活活动的,我们衣食住行的生存和自我的发展离不开钱,但我们要正确认识财富的本质,它不是分配而是创造。我们在评估商品价值时候,同时要看它的使用价值。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花费了必要劳动时间而使用价值不大的商品它的社会价值会大打折扣。我们的单位需要的是有社会实用价值的人才,它需要的人才首先能够为他创造价值,只有为单位创造价值也才能为你自己带来收益,你自己所得的收益就在于你在这个平台上为这个集体创造的价值。社会财富的分配本身是有规律的。它总是二八分配: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80%的人拥有20%的财富。如果我们按人均把财富重新拉平,过一定时间后它还会出现以上的二八现象。这种二八现象必须在自由商品经济的前提下,阶级斗争或行政干预能使社会财富公平均等,但社会财富的本质最终不是分配而是创造。高度的社会文明应该是:不刻意改变社会分配规律,杀富济贫,平均分配;而要提供宽松的自由商品环境,激发富人创造激情,鼓励中产阶层积极创业,提高穷人职业素质,让更多的富人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穷人。就微观而言,不同的个人因环境性格习惯观念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人生境况。我们南通有一个人摸彩中了500万元,很多人都认为他这辈子不用愁了,可几年后,他不仅把这500万花消掉,又做起了“负”翁。同样一粒麦子,有的人没有把它保管好霉烂了,使它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有的人把它吃掉了,实现了它自身的价值;有的人把它当作来年的种子,创造了新的价值。分配给予并不一定能实现财富的增值,社会财富的增值是要靠创造。当然财富的创造不能单单理解为生产制造,它还包括知识产权的创新、商业经营模式、各种形式的投资等等。财富的三种来源
想要很好地赚钱,首先我们就得了解现实生活中财富不同的来源方式。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财富主要来自于三种渠道: ①天上掉馅饼 ②大钱生小钱 ③用时间换钱 人人想不用努力就能成为大富豪。这就是所谓的天上掉馅饼。有没有可能呢?当然有!比如你投胎成为王思聪那样的富二代,或者中个彩大乐透,一夜暴富。不过这都是非常极端的小概率事件,也是我们自己的意愿无法决定的。 第二种是大钱生小钱,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投资理财。 现代商业社会,钱、土地和劳动又被称为资本,它是产生财富的三大要素。给大家举个农民种桃子的例子,来看看三大资本之间是如何运作,从而能够实现大钱赚小钱的。 农民种桃子,除了付出劳动之外,他还需要土地,需要钱去买树苗、化肥和工具,我们前面所说的产生财富的三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三者缺一不可。如果这三大要素都是农民的,那么农民种桃子所产生的所有收益都归他自己所有,这是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方式。 如果说这个农民只有劳动,而他的土地是租的、资本是借的,那么桃子卖钱后,就要和地主、债主分享他的收益。如果你借钱给农民,他就会按事先的约定付给你利息,这是最基本的的大钱赚小钱的方式,也叫“ 民间借贷 ”。 第二种方式是“ 股权投资 ”,就是你直接把钱投资到农民种桃的事业中去,那么你就是股东,可以按事先预定的投资比例获得收益分成,当然如果这个农民亏了本,你也拿不回本钱。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还有第三种方式“ 市场投机 ”,你以较低的价格预定桃子,收获后再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而赚取差价。当然也有可能到时候桃子价格降低,你会亏损。 第四种方式是“ 机构转贷 ”,你不直接跟农民交易,而是把钱存在银行或者买银行的理财产品,由银行把钱贷给农民。银行为你的借款做了担保,自然是要收取转贷担保的费用的,你的利息比直接借给农民少,但本金的安全性升高了。这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除了银行,还有保险、信托、证券、P2P等众多机构从事类似的生意。 风险各有大小,利润也都是对应的,最适合普通人,上班族、懒人打理金钱的莫过于指数基金了,加入 慧理财 与全国各地的精英一起来抱团成长吧,让你的金钱有处可依,特别提醒,加入的时间越早,赚钱的机会越大!财富的逻辑|你不可不知的财富观
财富是大多数人渴望并追求的东西,也是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的。可是大多数人却对财富缺乏基础、系统且正确的认识。有的人希望股市一夜暴富,最终落得倾家荡产;有的人通过法律灰色地带求取不义之财,最终身陷囹圄;也有的人抱怨制度不公,仇视富人。 正是我们的教育体系里淡化甚至歪曲了“钱”、“财富”的本质,才造成了当今社会急功近利、阶级对立的现象普遍。财富是什么,财富的逻辑又是什么,徐建明写的《选择做富人》这本书里可以给你解开很多答案。这本书不是急功近利地灌输如何理财的方法,而是层层剖析、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非常通透、本质、系统地解答财富的规律。 这是非常推荐大家看的提高财商的书。以下是读书的心得笔记: 钱。也就是money、货币。货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代表着是背后所能买到的东西。因此说,钱的本质是索取权的凭证。 资产。资产唯一的意义就是可以带来收益,一个不赚钱的资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资产和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用钱可以买一项资产,比如用100万买一个企业,就是在放弃了100万货币的索取权的同时获得了这项资产未来的收益权。 财富。广义的财富概念定义为凡是能够为其拥有者带来效用的有形或无形的市区。钱是财富,资产也是财富,一个人的学识、能力、人生经历、健康的身体等也是财富。 资本。资本和资产有细微的区别。资产当然是资本,除此之外,打算用来购买资产的钱也属于资本,甚至可以转化为资产的财富,如一个人的经营能力,也是资本。构成资产的各要素都要资本。货币是资本,专利是资本,技术是资本,管理经验是资本。资本最大的本质甚至唯一的本质就是逐利性。 2.1 财富的产生、分配规律 在理解财富的产生、分配前,先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进行社会经营生产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精神和科学技术。广义地说,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也是生产的基本要素。 财富产生:人类的生产过程是财富的创造过程。生产过程不是只有劳动这么简单,还需要资本、土地、企业家精神、社会公共服务等要素共同作用才能创造出财富。 财富分配:生产创造出来的财富要在各生产要素中分配。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进行交换而形成生产要素价格体系,财富的分配最终由市场形成的价格决定。 举个形象的例子:女工生产了一件衣服,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假设是100元,那这100元属于这位女工吗?显然不是,生产衣服需要棉花、线、流水线等原料设备,这些都是成本。扣除后才是生产这件衣服创造的价值。在工厂里生产衣服,还需要扣除房租、物业费、水电费等,以及广告、营销费。而工厂在一个和平的商业环境中运作,也需要为缴纳税收。而设立这家公司的投资者不是慈善家,也是要赚钱的。而最终衣服能达到消费者手中,还需要销售人员、配送人员、甚至保洁人员等等,最终分到女工手工的还剩多少呢? 在财富分配中,投入劳动获得的收入是劳动型收入,投入资本获得的收入是资本型收入。 劳动型收入:也称时间型收入、主动收入。劳动型收入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一旦不投入也就没有收入了。而且老公型收入往往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也叫时间型收入。 资本型收入:也称财产型收入、被动收入、价值型收入。价值型劳动收入的多少取决于该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别人的认可,它在你已经停止了工作以后还会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流。 2.2 财富的基本运行规律2.2.1 一个人拥有的财富恰好是其对社会对净贡献 一个人的报酬就是对社会对贡献,贡献越大,报酬越多。而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对社会的索取。通过向社会贡献获取财富,然后用这个财富来消费,向社会索取。而贡献减去索取的差值就是向社会的净贡献值,也就是手中的财富,是保留的向社会索取的权力。前提是社会给予一个人的报酬能真正反映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是一个理想情况下的结论,但是财富的本质特征。 2.2.2 物以稀为贵 由于财富分配的最终裁判者是市场,如果希望能市场中获得更大的蛋糕,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拥有财富中不可或缺的稀有要素,也就是物以稀为贵。在改革开放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处在资本短缺而劳动力过剩的时代,所以拥有资本的人赚的钱比拥有劳动力的人多得多。而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将主要依靠企业家精神和科学技术,用时髦的话讲,就是创业创新。 2.2.3 万有引力定律 财富只愿意留在正确对待它的人身边。富人拥有财务,不是因为他们巧取豪夺,而是财富被他们吸引到身边。而穷人缺少财富,也不是因为被别人剥夺走了,而是他们对待财富的态度让财富离他们而去。理财就如同问路,必须要知道起点和终点才能找到最佳路径。终点是人生目标,起点是现在的财务状况,而找到的那条路径就是实现目标的理财方法。所以理财没有统一的方法,只有合适的方法,什么方法最适合取决于理财者的起点和终点。 所谓财务自由,就是通过建立一个终生的流渠道,保障自己和家人过上理想的生活。所以只具有时间性收入是无法实现财务自由的。 如何实现财务自由,有三种流通道: 1. 经营实业。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可以不断扩大规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尤其是前期。适合综合性人才、情商高的人。 2. 创造知识产权。特点是启动费用低,生产、储蓄、携带容易且便宜,毛利率高并受法律保护。而且通常与创作者的专长爱好一致。作家、作曲家、软件开发者获得版税,发明者获得专利权收入,知识参股分红,转让特许经营权等都属于这一类。适合知识型人才、智商高的人。 3. 构建投资组合。核心是先要有资本,人人都可以做,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长期坚持。只有通过长期的复利收益才能够实现投资收益的巨大增长。这种流渠道是最稳定且持久的,是实现财务自由的基石。适合感觉型人才、财商高的人。 通常,实业-股权投资是彻底改变一个人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而平时所接触的股票、、黄金、p2p等投资只能为已经有了相当财富基础的人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经济水平。只要想一想就知道,绝大部分的富人都是通过实业-股权的投资方式成为富人。 有这样一个统计,那些彩票的中奖者五年后——不需要太久时间,仅仅五年之后,他们中90%的人又回到中奖钱的生活状态。一个人最终是穷人还是富人,不是靠所谓的机遇、运气,也不是靠贪污等违法手段,而是选择。选择了富人的生活方式,选择了富人的价值体系,选择了富人对待财富的态度,你就成为了富人。 先来复习一下基本的财富观:一个人拥有的财富恰好是其对社会对净贡献。 那么富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第一:他们的生活更加自律。基本财富观告诉我们,富人意味着付出更多而索取更少。一个不懂控制自己欲望的人,一个在生活上缺少自律的人,他对社会对索取就会失去控制,再多的财富也会挥霍一空。 第二:他们要承受更大的风险。收益和风险成正比,要成为富人必须承担超过常人的风险。承担风险通常也意味着承受更大的生活磨难。 第三:他们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占有的资源越多,也意味着其责任越大。 成为富人,并不意味着更开心,更幸福,更荣耀,而是意味着付出更多,承受更多,承担更多。 那么,如何成为富人? 第一步是决心。真正地确定自己想成为一个富人。 第二步是积累。要想成为富人,对社会永远要付出大于索取。 第三步是放大能力。积累每个人可以做到了,但这样永远也不能成为富人。想成为富人,要想办法放大你的能力,使你能够创造出比别人高十倍、百倍、千倍的价值来,这样你就能获得十倍、百倍、千倍的财富。 如何放大能力,这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就像阿基米德要翘起地球,需要力气、支点和。力气就是你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支点就是找到你的产品或福利的盈利模式,就是一套系统能够放大你的产品和服务。在网络经济中,网络往往充当着的作用,使你的产品或服务面向成千上万的受众。 松浦弥太郎说:要把钱当作我们的朋友。既然是朋友,建立一个清楚的认识是前提,接下来就是要想办法和钱建立亲密的联系,要钱愿意留在你身边。还是那句话,钱只喜欢正确对待他的人。不妨花点时间,检验一下自己对金钱的态度,以及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构建流渠道吧。
由稻盛和夫明白财富的本质
这两天跟小伙伴一起共读《了凡四训》,刚好在“10点课堂”又听到了稻盛和夫传。稻盛和夫是个知行合一的人,绝不是个口头上的励志大师。从稻盛和夫的经历,学习了隐藏在他心灵鸡汤背后的哲学体系。 以下几点很有感触和体悟。特别是对于财富本质的阐释,让我更加有价值感,并坚定自己的方向是对。 1.发心是根本。发心对了,结果是自然而来的。要专注于当下,每一件事做到极致。 2.财富的本质在于妥善的经营管理,创造互利的协作关系,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 3.利他主义,金刚经所讲的“无住相布施”,秉乘着帮助别人的来发心,却不刻意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经营企业的思路。【原文摘录】 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和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索尼的盛田昭夫、本田汽车的本田宗一郎齐名。稻盛和夫经历了二战后日本社会的多次动荡,像世界石油危机、日元升值的危机和日本经济的“十年沉寂”期。历史上虽然有过销售的大幅下降,但却从未有过一次亏损。即使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仍然是盈利的。 一、专注当下,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稻盛和夫最早接触佛学,是在1944年,小学快毕业前。那段时间他发烧卧病在床,后来发展成了肺结核,经常烧到神志不清。有个邻居心疼他遭罪,就给她拿来一本书《生命的实在相》。此后,在他人生的很多重要的人生选择节点上,他都去找一些法师咨询建议,然后他再去做选择。稻盛和夫修为很高,很多人说他事业上的成功就是源自他的修行,可以说他人生的秘密也在这里面。在《活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提出了和《了凡四训》一样的一个说法: 在改变自己心态的瞬间,人生就出现了转机。此前的恶性循环被切断,良性循环开始了。在这个经验中,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就是人的命运决不是天定的,它不是在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的,根据我们自己的意志,命运既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佛家有一句经典,叫「菩萨畏因,凡夫为果」。这句话说:修行境界高的人,他们害怕当下的发心不对,最终会招来不好的结果。而一般凡夫俗子,他们只是害怕不好的结果,而没意识到,其实是因为发心有问题,不好的结果其实是必然的。 稻盛和夫一直以来秉承心无旁骛,着眼当下的修行心态:专注于当下,把现在的每一件事做到极致。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只是未来结果的开始,只要你当下做的这件事发心是对的,结果是自然而来的。二、「利他主义」发心下自己也会是受益者稻盛和夫的哲学就是「利他主义」。我们通常理解的商业,都是自私的。因为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讲看不见的手开始,都是在讲利己。他有一句经典名言:面包师傅卖给你面包,不是因为他仁慈,是他想赚你的钱。经典商业理论当然是对的,但财富的本质在于妥善的经营管理,创造互利的协作关系,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在打造完两家上市公司后,稻盛和夫开始主动回馈社会,陆续做了不少慈善:成立诸多基金、资助画展、资助足球俱乐部、设立奖学金、捐赠纪念馆、还在自己老家鹿儿岛建厂子拉动就业。退休之后还成立财团法人「稻盛财团」,设立「京都奖」。 不过稻盛和夫的「利他主义」远不止于慈善。他追求的是《金刚经》里的说得:「无住相布施」:就是秉承着帮助别人来发心,且不刻意表现出来。这其实是一种经营企业的思路,本质上不偏离商业,但发心是从利他主义来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