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的真名叫什么,黄道婆是什么家
黄道婆的简介
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汉族。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民谣。
黄道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黄道婆是中国宋末元初时期杰出的女纺织家、技术革新家,她发明的脚踏三维纺车,对发展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技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技术比英国同类技术早问世五百多年黄道婆出生于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市龙华镇)一个贫苦农家,少年时代漂洋过海到海南岛,向黎族学习纺织技术。本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以黄道婆与海南崖州黎族人民患难与共的生活为背景,以她学习、创新和传播海南黎族纺织技术为主线,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巾帼英雄形象。本书构思合理,历史脉络清楚,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本书的问世对于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回 黄四姑月夜出逃 陌生人好心相救第二回 遇战乱命悬一线 逢奇术起死回生第三回 易道人间冷暖情 难书黄家母女泪第四回 随师踏上天涯路 途中误闯黑风坳第五回 漂洋过海苦不堪 临岸突遭红甲兵第六回 恋美景路迷黎寨 遇老妪幸入水南第七回 寻四姑情溢水南 喜重逢夜话黎家第八回 寄寺院师徒情深 学织艺矢志不渝第九回 天涯织女勤耕作 毛奎大人喜奖掖第十回 苦学技艺越三平 巧织戎装壮军威第十一回 薄管事媚上欺下 阿荔姐血溅织机第十二回 穿黎服人乡随俗 学编织精益求精第十三回 黄四姑梦中寻师 阿理婆开门授徒第十四回 得绝技鳌山采宝 遇追杀将军施援第十五回 翁应龙构陷忠良 朱文良遭贬天涯第十六回 拒织龙被见真情 遍传织艺人黎家第十七回 毛大人惩恶扬善 龙仔村喜见天日第十八回 织女痴心造纺车 世人盛赞夺天工第十九回 刘钦差暗访崖州 毛知军体恤民情第二十回 赞织艺钦差泼墨 三月三织女怀春第二十一回 襄阳城英雄喋血 广度寺织女洒泪第二十二回 道师行善驱病魔 奸贼作恶遭天遣第二十三回 南丰河畔祭英灵 五指山下拜春花第二十四回 苏道师思女盼归 黄四娘喜结连理第二十五回 魂牵别情常思念 梦绕故乡天边云第二十六回 毛知军黯然离别 马主事狐假虎威第二十七回 两贪官狼狈为奸 众织女将计就计第二十八回 藏黎寨鱼水情深 牵狐狸晕头转向第二十九回 中奸计四娘落难 闯虎穴五哥扬威第三十回 城头变幻大王旗天 涯洒尽英雄泪第三十一回 乡愁难断梦江南 道婆挥泪别天涯后记京剧黄道婆传奇以五个阶段,概述了宋末元初诞生在上海淞江府乌泥泾镇(今徐汇区华泾镇)的著名棉纺织革新家、发明家黄道婆{本名黄四娘}的一生。她的故事历史跨度长达七十余年:从幼年卖身葬母、少年出逃涯洲、在落水获救后开始,到五十岁时后返回故乡,将向黎胞学到的纺织技术福祉乡里。剧情又从两条主线展开黄道婆清贫,勤奋和坎坷的一生经历;情感方面展开了她与赵阿贵、张明谦之间的绵绵缠情。创业主线记述了她把一生的追求和情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纺织革新事业,呕心沥血,历经磨难,至死不渝,最终奠定了她在中国棉纺织史上的不朽地位。本剧在创作过程中融京剧传统与现代审美要求与一炉,努力在布景、服饰、道剧、灯光、舞美,特别在音乐{伴唱,舞蹈}上有新的创新。同时在叙述历史故事内容外,也揭示黄道婆在南宋濒临灭亡,残酷厮杀时逃离战火,到了一片和平景色的海南崖洲,等她再回到淞江已是元朝做了天下,又是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了。因此一个社会的和平、和谐时期,对发明、创造是何等的重要。
她为何被称为“棉神”?她改革的纺织技术究竟有多厉害呢?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人因为在某一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而被人们称之为神。今天要讲的这位就是其中之一,她因为在纺织方面的杰出贡献,被人们称之为棉神,她就是黄道婆。黄道婆又叫黄婆和黄母,真实姓名已无可考,1245年出生于松江乌泥泾,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家汇的华泾镇,小时候家里贫穷,被卖给别人做童养媳。因不堪忍受折磨逃离,辗转来到崖州,被当地黎族人收留。并学得一手精湛的纺织技术。元代元贞年间,黄道婆因怀念故乡回到乌泥泾。当时中国的棉花种植以及很广泛,但是纺织技术却相对比较落后。为解决这一问题,黄道婆一方面将自己从黎族人民学来的织造技术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总结出一套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技术,并无私的将这一纺织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大家。另一方面与工匠们一起改革了棉纺织工具,制成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采用她的纺织技术和工具生产出来的棉被、被褥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十分受人欢迎。她所在的松江府很快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也获得了“衣被天下”的美称。1330年去世后,人们感念她的恩德,把她称为棉神。在她的故乡,至今还流传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在这部电视剧由刘诗诗扮演的黄道婆,名叫黄巧儿,于是许多人就认为黄道婆的真名便是黄巧儿。然而事实是,黄巧儿只是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和名称的美观所创造的名字。黄道婆真正的名字,因为封建正史对科学家发明家们的无知轻蔑,而没有得到记载。今日流传的黄道婆的故事,都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在民间流传的黄道婆又叫黄婆和黄母,这些都是她的化名。她真正的名字早已淹没在历史的云烟中,只留下了“黄”姓。黄道婆是什么样的人?
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黄婆的传说是不是民间故事?
不错很有前途.
黄婆是谁?
是不是“黄”和“婆”中间少个字啊,比如黄脸婆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