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五行试题,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图解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五脏《二》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及情志活动等作用,其中心环节是调畅全身气机。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输布代谢;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通调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肝主藏血 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一是肝为血海,能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二是调节血量。 三是防止出血。 四是濡养肝及筋目。 五是为经血之源。肝贮藏充足的血液,为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 2.肝的生理特性 (1)体阴而用阳:肝“体阴”,一是肝与肾同居下焦,故属阴;二是肝藏血,血属阴。肝为刚脏,非柔润而不和调,必赖阴血之滋养方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用阳”,一是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内寄相火,其性属阳;二是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而形成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临床表现为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症状。故曰肝“体阴而用阳”。 (2)肝为刚脏:肝为将军之官,是指肝内寄相火,其性刚烈,具有易亢、易逆、好动的特点。肝之体阴常不足,肝主疏泄阳易亢。病理上肝气易逆,肝阳易亢,化火生风,常见眩晕、头胀、头痛甚抽搐、震颤等症。 (3)肝主升发: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春天阳气始发,内蕴生升之机,推动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 (4)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气,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才能维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暴怒可致肝气亢奋,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心烦易怒等症,思虑抑郁则可致肝气郁结,出现郁郁寡欢、多疑善虑甚或悲伤欲哭等。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肾藏精,是指肾对精气具有封藏作用。 肾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藏精的生理效应: 一是主生长、发育。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导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二是主生殖。其一,肾藏先天之精,其携带遗传物质,促进人体胚胎发育,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其二,肾精能化生“天癸”。所谓“天癸”,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盈,所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随“天癸”的发生、发展和衰减,人体的生殖器官和生殖功能出现发育、成熟及衰退的同步变化。 肾精还具有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作用。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包括肾阴、肾阳。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肾阴,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各脏阴阳的根本,推动和调控着脏腑气化。 (2)肾主水 指肾的气化功能,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阳蒸腾气化,使水液中清者上升,即含有营养物质的津液,在肾阳的蒸腾作用下,经三焦水道而上升,复归于肺,布散周身;浊者下降,即经过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注于膀胱而为尿。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为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肾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人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但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下达于肾,必须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以利于气体的交换。故《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肾不纳气) 2.肾的生理特性 (1)肾为封藏之本:肾的封藏、固摄作用,可以防止精、气、血、津液的过量排泄与亡失。《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同时,还可以维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 (2)肾为水火之宅:肾为五脏六腑之本,主一身阴阳,为水火之宅,寓真阴(命门之水)而含真阳(命门之火)。五脏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养;五脏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煦。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谓之命门之水;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谓之命门之火。肾阴与肾阳,同居肾中,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故称肾为水火之宅。 (3)肾恶燥:《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所恶……肾恶燥。”肾之所以恶燥,因为肾为水脏,主藏阴精,司津液之气化,燥邪易伤津液,久则肾精耗损,甚则骨髓枯竭,所以说肾恶燥。 心为“君主之官”的理论基础是 A.心主血脉 B.心主神志 C.心在五行属火 D.心开窍于舌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心主神志,因此为君主之官。 具有“喜燥恶湿”特性的脏腑是 A.肝 B.脾 C.胃 D.肾 E.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肝主疏泄的基本生理功能是 A.调畅情志活动 B.调畅全身气机 C.促进脾胃运化 D.促进血行和津液代谢 E.调节月经和精液的排泄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肝主要的功能在于调畅气机。 下列各项,不属肝主疏泄功能的是 A.调畅气机 B.调畅情志 C.促进骨骼发育 D.促进脾胃的运化 E.促进血液运行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肾主骨,因此不属于肝的作用。 第二节 五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血液运行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关系 二、心与脾: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调 三、心与肝: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 四、心与肾: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五、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 六、肺与肝:气机升降 七、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 八、肝与脾: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 九、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互制 十、脾与肾: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水液代谢 第三节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脏腑关系中,“水火既济”指的是 A.肝与肾 B.心与肾 C.肝与脾 D.肺与脾 E.肺与肝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心属火,肾属水,因此指心与肾的关系。 肝藏血与脾统血的共同生理功能是 A.贮藏血液 B.调节血量 C.统摄血液 D.防止出血 E.化生血液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肝藏血能调节血液防止出血,脾统血使血液不溢出脉外。 患者,男,45岁,心烦不寐,眩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舌红少津,脉细数。其病变所在脏腑是 A.心、脾 B.肺、肾 C.肺、肝 D.心、肾 E.肝、胃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心烦不寐病位在心,腰膝酸软病位在肾。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

1、脏,包括肝、心、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2、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3、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扩展资料:

1、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2、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3、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 ) A.肺 B.肾 C.脾 D.小肠 E.肝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 ) A.失血伤津 B.失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 A.基本动力 B.助心行血 C.推动作用 D.调节作用 E.贮存血液 19.胆属于(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 A.手指末端 B.胸中 C.足趾 D.头面部 E.背部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 ) 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 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 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 )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化气 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 )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转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 ) A.寒邪 B.暑邪 C.湿邪 D.瘀血 E.寒邪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 ) A.喜 B.恐 C.悲 D.惊 E.怒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 ) A.邪正盛衰 B.气血失常 C.阴阳失调 D.津液代谢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阴盛格阳属于( )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 )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素 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 )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 )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 )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 )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胆经 E.三焦经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 ) A.外伤 B.气虚 C.气滞 D.血虚 E.血热 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 )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气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 ),( )。 38.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 ),( )。 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 )、( )和( )。 40.过劳包括( )、( )、( )三个方面。 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 )则实,( )则虚”。 42.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 )、( )、( )四种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 )、( )、( )。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 45.精血同源 46.十二经筋 47.阳盛格阴 48.辨症求因 49.阴阳 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 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 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 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 53.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6分)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1.A 2.D 3.D 4.B 5.D 6.D 7.B 8.B 9.C 10.A 11.A 12.C 13.D 14.D 15.B 16.C 17.A 18.B 19.D 20.D 21.B 22.E 23.B 24.C 25.C 26.C 27.C 28.D 29.E 30.D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计12分) 31.A.B 32.A.C.E 33.A.B.D.E 34.A.B.C.E 35.A.B.C 36.A.B.C.D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计18分) 37.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38.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39.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40.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41.邪气盛 精气夺 42.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43.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计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五、问答题(50~53题,计22分) 50.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 51.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52.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53. 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3分)。 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分)。

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分别是什么?

想知道建议你去买一本医书,代表金、木、水、火、土、顺序我不记得了,不好意思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备考题及答案

2023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备考题及答案

备考题一:

1.中医学是产生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

A.古罗马 D埃及

B.古希腊 E印度

c 中国

2.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B)

A.《伤寒杂病论》 D.《中藏经》

B.《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论》

c.《干金要方》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C)

A.《难经》 D·《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E.《中藏经》

c《黄帝内经》

4.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B)

A.《神农本草经》 D.《黄帝内经》

B.《伤寒论》 E.《难经》

c.《小儿药证直诀》

5.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D)

A.《伤寒论》 D《难经》

B《金匮要略》 E.《脾胃论》

C《诸病源候论》

6.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E)

A.张景岳 D.陈无择

B.华佗 E.张仲景

c.钱乙

7.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C)

A.《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木草经》

B《黄市内经》 E.《中藏经》

c《诸病源侯论》

8.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学说”的医家是:(D)

A.王清任 D.陈无择

B.张仲景 E.巢元方

c.张介宾

9.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D)

A.巢元方 D.钱乙

B.陈无择 E.叶天士

C.张仲景

10.下列著名医家户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E)

A朱丹溪 D叶天士

B张从正 E.刘完素

C王清任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

A.朱丹溪 D.吴鞠通

B.刘完素 E.薛生白

C.叶天士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B)

A.李中梓 D.叶天士

B.李东垣 E. 刘完素

C.陈无择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D)

A.王清任 D.张从正

B.吴又可 E.朱丹溪

c.李皋

14.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C)

A.朱丹溪 D.张仲景

B.李东垣E.李时珍

C.张景岳

15.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E)

A.吴鞠通 D吴又可

B.薛生白 E叶天士

c.王孟英

16.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B)

A.朱丹溪 D.叶天士

B. 吴鞠通 E. 李皋

c.吴又可

17.(较易)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A)

A.阴阳学说 D.唯物观

B. 五行学说 E.唯物辩证观

C 精气学说

18.(较易)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是:(D)

A.血液 D.精气

B. 津液 E.水谷精微

c.胆汁

19.(较易)以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因素是:(E)

A.四时气候 D.情志因素

B. 昼夜晨昏 E. 以上都是

C.地区方域

20.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D)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D.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E.脏腑脏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21.确立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著作是:(D)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侯论》

22.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是:(D)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侯论》

23.(中等)提出六经辨证和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是:(B)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侯论》

24.成书于汉之前,系秦越人所著者为:(A)

A.《难经》 D.《医林改错》

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

C. 《温疫论》

25.成书于明代,系吴又可所著者为:(C)

A.《难经》 D.《医林改错》

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

C. 《温疫论》

26.成书于清代,系王清任所著者为:(D)

A.《难经》 D.《医林改错》

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

C. 《温疫论》

27.地区方域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A)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 “天暑衣厚则胺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28.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B)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 “天暑衣厚则胺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29.昼夜层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D)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 “天暑衣厚则胺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备考题二:

1.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E )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 气的根本属性是:(D)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C)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 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D)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 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 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B)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 精气神学说别重视:(C)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B)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 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E)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 阴阳交感是指:(D)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 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B)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

12.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B)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E)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C)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C)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6.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D)

A.心 B.脾 C.肝 D.肺 E.肾

17.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A)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8.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D)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9.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E)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0.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C)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1.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B)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2.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B)

A.前半夜 B.后半夜 C.上午 D.下午 E.以上均非

23. 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C)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虚则阳亢

24. 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法学上属于:(A)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反证 E.试探

25. “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D)

A.阴胜阳虚 B.阳胜阴虚 C.阴虚阳亢 D.阳虚阴盛 E.阴阳两虚

26. 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B)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以上均不是

27. 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34. 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E)

A.整体观念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精气学说 E.比较、演绎、类比

35.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B)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以表知里 E.反证

36. 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C)

A.比较 B.类比 C.演绎 D.以表知里 E.试探

;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 D.肺 C.脾 D.肝 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 B.脑 C.五脏 D.六腑 E.经络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二)B型题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 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三)D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B.社会的进步 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 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察法 B.微观观察法 C.直接观察法 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四)X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 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干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A. 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 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 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D.病变的性质 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难经》 E.《神农本草经》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 和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 代医家 等编著。5.温病学理论源于 、 、 等书。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7.中医学包括 、 、 三部分。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 、 、 、 四大方面。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 、昼 、夕 、夜 。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 为主宰, 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 以及 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 、 两大方面。13.人身之“三宝”中, 精为 ,气为 ,神为 。三、判断题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 )四、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 2.整体观念 3.百骸 4.人气 5.证 6.辨证论治7.同病异治 8.异病同治 9.五脏一体观 10.形神一体观五、简答题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10. 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六、论述题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试 题 答 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B 2.A 3.B 4.C 5.D 6.E 7.A 8.A 9.C 10.D11.C 12.D 13.B 14.A 15.B 16.D 17.A 18.E 19.D 20.B21.C 22.A 23.C 24.D 25.D(二)B型题1.D 2.C 3.E 4.B 5.C 6.A 7.C 8.A 9.B(三)D型题1.DE 2.AC 3.CE(四)X型题1.BCDE 2.BC 3.CDE 4.ABCD 5.BCD 6.ABCDE 7.BCDE 8.BCDE二、填空题1.《黄帝内经》2.《脉经》3.《伤寒论》《金匮要略》4.隋 巢元方5.《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6.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7.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9.慧 安 加 甚10.辨证论治11.心 五脏 自然界 社会环境12.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13.基础 动力 主宰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四、名词术词解释1.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2.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3.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4.指人体具有生机的阳气。5.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6.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7.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亦异。8.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的五个生理系统,是完整统一的整体。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