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观天象日观什么,怎么夜观天象看自己

所谓的"夜观天象",观的是什么?

你好,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夜观天象应该是心的世界的范围。实际上东方文化是对心的世界研究的文化,是内视的文化(也就是眼睛向内看的,与我们睁开眼睛向外看正相反),内视文化需要特别的有基础的人,通过长期训练才能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夜观天象应该是心的世界的范围,而不是我们普通的睁开眼睛看天的过程。二、中国道教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在心的世界范围内,通过长期的修行,达到天人合一的过程。天人合一当然包括与日月星的合一。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在讲道的同时,也说了大量的帝王之道。可以说帝王世界只是道中的一部分,而帝王世界对应变化也就是天人合一的一部分了。而夜观天象所观的日月星的变化,正对应帝王世界的变化,所以夜观天象应该是天人合一的一部分。也就是有特别能力的人通过特殊形式观看与帝王世界对应的日月星的变化,称之为夜观天象。三是我们梦里可以梦到日月星的天象,古代的解梦书中也记述了梦里日月星的变化对应人事的变化的问题。梦是心的世界的一部分,由此也可以佐证夜观天象与心的世界有关。四是修行的过程可以在似梦非梦的状态看到有日月星的天象,可以看到天空布满复杂的文字,每个字都象许多字的组合,反正不认识。当然也有日月星的变化,对应了世间的人事变化。当然能成为夜观天象里的星星的,对应世间都不是普通的百姓。通过以上,我认为夜观天象不是的范畴,是特定的人通过特定形式,能特定世界进行的一种研究。但由于东方文化的特点,这些东西对没有一定基础的人是传不下来的。我们现在是眼睛向外观察的科学时代,对比那些内观方式研究世界的东方文化,东方文化的内容当然显然荒谬,所以被定为一类的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看《道德经》感觉这本书是非常严肃地在讲一个世界的规律,但与我们眼睛的世界对应起来又不一致,实际上道德经讲述的是心的世界的内容,心的世界与我们眼前的世界是象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科学否定他,但我们几千年都没有消灭他,即使现在的时代西方也有大量的人在研究他,因为他提示的是一个世界的规律,只是我们已经失去了研究的方法,我们失去了通向东方文化的路了。而佛经也是这样的,只不过佛经侧重于解脱。

古人有“夜观天象”的习惯,他们到底在观察什么?

古人观测天象的具体内容涵盖极广,包括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二十八宿等恒星、彗星、流星,此外,还包括云、气、虹、风、雷、雾、霜、雪等天气现象。

日观天象

古代总有“夜观天象”“日观天象”之说,所谓大吉之兆也来源于此。今有天气学之说:日观天象,阴转晴,无风,夜间可能有雨。 最近的天气都很好,中午吃完午饭,坐在客厅沙发或者坐在阳台的椅子上看看窗外的风景,看看的天空飘着的白云,看看楼下嬉耍的小朋友,看看坐在亭子中闲谈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看看正在楼下清扫落叶的保洁阿姨。一切都是如此的惬意。阳光照在身上格外温暖,有一种夏天的错觉。沐浴着阳光,坐在阳台的椅子上睡个午觉。

古代观天象的人怎么称呼

钦天监是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的机构.秦、汉以来以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唐代始设太史局,后又改司天台,隶属于秘书省.宋、元时设有司天监,与太史局、太史院是平行并置的机构.元朝还设有回回司天监.明、清则改名钦天监.明代钦天监设监正一人、监副二人.领有主簿厅、春夏秋冬官、五官灵台、五官保章、五官絜壶、五官监候、五官司历、五官司晨、漏刻博士等.监正、监副掌察天文、定历数、占候、推步之事.每岁冬至日呈奏明岁大统历,移送礼部颁行.现知明代钦天监除刻印过《天文刻》外,主要是负责印造每年奏准的《大统历日》.据朝鲜郑元容《文献撮录》记载:“皇明历式有二,曰王历,曰民历.每岁造大统历,先期二月初一日进呈来岁历样,然后刊造一十五本,送礼部颁行两京及布政司,照样刊印.”看来明代钦天监只管刊印每岁历书样本,进呈礼部颁行,所以钦天监自己只有印刷匠28名,裁历匠2名,裱背匠1名,反不如司礼监裁历匠人多. 官位职责 监正 监副 主薄厅:主薄,一人,从七品至从八品(掌薄书文移之事) 属官:五官正(春、夏、中、秋、冬官正的简称)各一人,正六品(掌推历法,定四时) 五官灵台郎,四人,从七品(观测天象变化) 五官保章正,一人,正八品(记录天象变化,占定吉凶) 五官挈壶正,一人,从八品(掌刻漏记时) 五官监侯,二人,正九品(佐五官正,推历法,定四时) 五官司历,二人,正九品(佐五官正,推历法,定四时) 漏刻博士,一人,从九品(掌定时、换时、报更、警晨昏.大朝贺时,充报唱官.) 五官司晨,二人,从九品(佐漏刻博士.定时、换时、报更、警晨昏.大朝贺时,充报唱官.)

有谁知道古代的夜观天象是什么回事啊!

就是晚上抬头看星星。

夜观天象是在观什么

大家知道,我们所看到的星星,绝大部分都是恒星,恒星构成了星空的主体。所有恒星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运动规律也是非常简单的。所以对恒星观测的内容也比较少,神秘性也小,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计时,一是为其他天体提供位置参考。关于计时,是看北斗星的斗柄,有这样四句话:“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星的斗柄仿佛一根巨大的指针,在天空转动,随时标示出当前的日期。对于有经验的观测者,只凭观测斗柄指向,就可以大致判断当前的节气。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一点似乎不值一提,不过在古代,历法系统没有这么发达,也没有这么准确,看星斗定时是有其作用的。更有内容的观测,来自所谓“五星、七政”。“五星”即五颗肉眼可见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七政”是在“五星”的基础上增加太阳和月亮。对他们的观察,离不开对他们所在位置的描述。这就是恒星观测的第二部分内容。我们都听说过所谓的“二十八星宿”,所谓“宿”,就是指行星和日月暂时在此“住宿”的意思。由于恒星的相对位置不动,形成了一幅天空地图,“七政”们运行到哪里,可以用此来描述。这二十八宿,又分为四个大区:东方青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并且,每个星宿对应着不同的人间地理位置。二十八宿,是黄道星宿,与西方天文的黄道十二星座大致相对应,五星、七政的运行基本在其中,但行星有时会有比较大的张角,所以也会运行到其他星座中(古代称作星官)。月亮是夜晚最显眼的天体,月相圆缺的变化直接和农历的日期对应。对月亮的观测,大约也有两个方面意义。一个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天气,一个是预测日月食。从月亮来预测天气,有一些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有一句古语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如果月亮周围出现光晕,就说明第二天刮大风的可能性很大。不知道诸葛亮借东风的当晚是否也有“月晕”的迹象。这多少还是能让人想象出一些原因的,比如出现光晕,可能意味着空中的水气含量比较大,也许和温度也有一些关系,也许是会有风雨出现。但还有一些,似乎更加神秘,比如《尚书·洪范》中提到过:“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诗经·小雅》中也对此进行印证:“月离于毕,俾滂沱矣”。都在说月亮运动到毕宿(按现代星座划分为金牛座的一部分)位置,则会有大雨出现。究竟是不是这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预测日月食,是靠精细的计算月亮和太阳的运动位置和趋势,如果他们靠得太近,自然就会发生日月食的现象。这只是普通的技术工作,古代有专门的天文官负责观察和计算。如果出现漏报和误报,都是重大失职。内容最丰富的观察,是对“五星”——水星也称为辰星。金星也称为明星,又名太白,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木星也称为岁星。火星也称为荧惑。土星也称为镇星或填星。这五颗星的运行规律又可以分为两类:水星和金星在太阳系中处于地球内侧,他们在地球上的视觉角度不会离开太阳太远。所以只能在黄昏或黎明出现。而其他三星,则可以出现在远离太阳的位置上。他们以相对难以计算的规律运行于不同的星宿,注意,每个星宿都对应着人间不同的地理位置。这种对应,称为“分野”,现在看来,多少有些牵强。比如:斗宿、牛宿对应地上的扬州;箕宿、尾宿对应地上的幽州;心宿、房宿、氐宿对应地上的豫州(战国时期的宋),等等。而这五颗星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火星(荧惑)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战争和灾难,如果移动到心宿(按现代星座划分为天蝎座的一部分),就称为荧惑守心,被人认为是不祥之兆,尤其对于豫州地区来说,更加不祥。《史记》中曾经记录战国时期一个有名的故事:“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於是候之,果徙三度。”火星侵入心宿,心是宋的分野。宋景公很担心。司星(专门负责观星的官员)子韦说:“把灾祸移给相国吧?”景公说:“相国是我的股肱。”“移给百姓?”景公说:“百姓是为君之本。”“移给年岁?”景公说:“年岁不好,百姓就会困乏,我还给谁当君主啊!”司星子韦说:“您这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话,上天会听到的,荧惑应该会移走的。”于是他们等了一阵,果然移了三度。这个故事说明天象并非其决定性的作用,宋景公的仁德之心就改变了预定的天象灾害,天象随之改变,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更为神奇的是,所有的行星,基本都按照同一个方向运动,但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从地球上看来,会出现“逆行”现象,即反方向运动。这更为古代观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除了刚才所说的分野对应,不同的星宿还有许多具体含义,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成语,气冲牛斗。牛与斗就是天上的两个星宿。“牛宿六星,天之关梁,主牺牲事”;“南斗六星,天庙也,一曰天机”。这种对应的具体说法很多,相互矛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具体应用时,主观色彩还是很强的。再举一个三国演义中的例子: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用许攸之计去烧袁绍囤积在乌巢的粮草。当晚袁绍的谋士沮授,“仰观天象。忽见太白(金星)逆行,侵犯牛、斗之分,大惊曰:‘祸将至矣!’”虽然沮授从天象上看出了问题,但袁绍并不信任他,所以仍然失败了。太白(金星)如果逆行,一般象征灾祸。其他观星的现象,还包括观察各种天文或者天气现象,而其中以客星、彗星、流星为主。客星普遍认为就是现在所说的超新星。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的超新星,这应该是有关客星最著名的记录了。这颗超新星爆发后达两年之久才变暗。《宋会要》中记载道:“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而彗星则比较有趣了,“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古人认为是灾难的征兆。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就提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对流星的观察,也有很多记录。《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关于流行雨的记录。古人很早就知道流星和陨石的关系,《史记》中有个有名的例子:“(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史记》在这里非常客观,很清楚地知道上面的字不是陨石带来的,而是有人故意刻上去的。客星、彗星、流星,这些天文现象,由于出没无常,往往和人间的吉凶祸福关系不很密切,其观测的天文意义多于预测意义。中国的史书往往有“天文志”这一部分,上面有许多观星和预测吉凶的记录。如果断然认为这些都是,只怕也是不够客观的。因为日月五星都是运行在地球周围的质量巨大的天体,他们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很可能确实对地球上的生命有一些影响。而客星由于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彗星与流星的质量又非常小,所以对人类的影响似乎难以看到。这样看来,夜观天象多少还是有些科学道理的。

返回顶部